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小学语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教学思考

2024/8/19 17:27:54  阅读:324 发布者:

2022年版课标颁布以来,报纸杂志上、课堂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主题教学成了研究的热门话题,相比之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教学却很少有人谈及。这显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更是一个值得一线教师探究的问题。笔者在此提出自己的思考,抛砖引玉。

一、如何明确合适的载体

尽管2022年版课标中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专条表述,既明确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主题,又列举了主要载体为三个方面的作品,即“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的重大成就、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与先进事迹的作品”“反映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和重大事件,以及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相关作品”“反映和谐互助、共同富裕、改革创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等方面的作品”。但这样的载体表述与“革命文化”中的载体表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及反映他们生平事迹的传记、故事等作品,反映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伟大历程和重要事件的作品”)之间产生了交集。

对上述交集,一线教师往往较难有效区分,陈先云老师在《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主要特点及创新点》中也是放在一起来说的:“选文注重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保留了传统篇目,如《吃水不忘挖井人》《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刘胡兰》《邓小平爷爷植树》《雷锋叔叔,你在哪里》《黄继光》《青山处处埋忠骨》《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又有《梅兰芳蓄须》《小岛》《清贫》等新选篇目。”较难区分的原因在于两种文化不仅在时间上不易分割,即革命文化是从党的成立到今天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就包含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对应的从新中国成立到当下的时空范畴,而且在内容上出现了某种意义上的交叉现象,像上述的《邓小平爷爷植树》《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等,属于出现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人和事,但同样可以归于革命文化主题的学习范围。

针对上述较难区分的实际情形,笔者以为需要找到合适的标准帮助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有效区分,这样的标准必然还需要回到2022年版课标中去寻找。一是抓住“社会主义”作为时间上的区分标准,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作为内容上的区分标准。以此标准来衡量上述列举的课文篇目,《难忘的泼水节》《邓小平爷爷植树》《雷锋叔叔,你在哪里》《黄继光》《青山处处埋忠骨》《我的战友邱少云》《小岛》就可以归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下进行教学。以此标准梳理统编教材中经常列为革命文化主题教学的课文,可以发现能够归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教学的还有《开国大典》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梳理出其他不在两种文化交集之中的许多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的课文篇目,如歌颂国家繁荣昌盛、美丽富饶的有《美丽的小兴安岭》《黄山奇石》等,讴歌重大成就、表现国家强起来的有《千年梦圆在今朝》等,体现民族平等、团结的有《大青树下的小学》《草原》等。

应该说只要找到了合适的区分标准,统编教材中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的合适载体也就很明显了。只是这种合适标准的把握,需要教师自身具备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关的综合素养,否则就只能一直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混”在革命文化之中了。

二、如何挖掘适宜的内容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课文教学中,热爱祖国河山、爱国主义等是把握课文主旨的常见表述;在革命文化主题的课文教学中,伟大精神、崇高品质等是把握课文思想的常见表述;类似的表述看上去也适合用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的课文教学中。这样一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的课文教学与另外两类文化主题教学理解就容易混为一谈了。鉴于此,教师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的课文教学中,需要主动避开贴标签式的窠臼,努力从相关文本中挖掘能够对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表述的具体内容,也就是有准确的内容定位,再以渗透为手段,让学生真切感悟文本中所体现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

首先,在具有交集意味的文本中挖掘。应该说,对这一类文本,教师喜欢驾轻就熟地归为革命文化主题进行教学,学生读课文也会习惯性地从革命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与思考。而当教师需要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进行对标解读文本时,需要树立的是多元解读意识,即在感知革命文化主题内容的基础上,从不同视角作进一步解读,尤其注意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角度解读。教师只有从包容的心态出发,才能真正突破定向思维,找到理解文本中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路径,并从中挖掘出适宜教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内容。如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教师习惯上是引导学生走进毛主席的内心世界,感知课文既体现毛主席具有常人的情感,又突出其作为伟人无私的胸怀。这是从毛主席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角度来定位的,无疑属于革命文化主题教学。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即抓住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发生的重要事件:抗美援朝是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一次重大国际考验,新生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受到帝国主义外部势力的严重威胁,因而战争的胜负决定了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来理解课文中所写的两件事:毛主席失去爱子的悲伤和决定同意毛岸英安葬在朝鲜,就能够定位这属于反映当代中国站起来的奋斗历程和重大事件。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进而理解毛主席作出的决定对战争、国家、民族的影响和意义。这样挖掘出来的教学内容就明显指向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题。

其次,在一些看似普通的文本中挖掘。2022年版课标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题强调“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观照统编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就可以发现许多课文中蕴含着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有关的内容,如《葡萄沟》《青山不老》等。《葡萄沟》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乡”,语文要素是联系上下文了解词句的意思。这类课文重在学习了解词句意思的方法,也让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学习来了解祖国各地的著名景色与特产,但这样的教学淡化了文本中的人文主题。如果教师抓住“家乡”这一主题,引导学生体会生活在葡萄沟的维吾尔族人民是多么热爱自己的家乡,再联系自己家乡的美景和特产,尤其是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变化,思考家乡的发展、兴旺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缩影,爱家乡就与爱祖国紧密联系起来了。这样,文本中看似普通的“家乡”主题就挖掘出了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因素。再看《青山不老》,这篇略读课文所在单元的主题是“保护环境”,语文要素之一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教师一般引导学生以“青山不老”为主要观点体会保护环境的主题。这样的教学看似迁移运用了精读课文学习的方法,却明显属于就事论事。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搜集作者梁衡对这篇文章的创作说明,了解到作品中老人的原型———高富,以及他组织的植树队所创造的奇迹,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相联系,与杨善洲、塞罕坝人等植树造林的英模相联系,就能使其认识到这正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涌现出来的千千万万模范人物的缩影,也是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反映。

三、如何开展适切的教学

上述挖掘通常是指单篇课文中的情形,2022年版课标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主题之一,要求教师根据学习任务群的特点,选择好相关的学习主题,自主组织“文本群”开展教学。这种自主组织的“文本群”,可以参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层面进行。

在上述列举的课文中,《青山处处埋忠骨》可以归于国家层面,即围绕抗美援朝战争影响国家前途和命运这一高度来看,以此来组织“文本群”教学,可以从教材中选择《黄继光》《我的战友邱少云》等,以“为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学习主题,进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草原》可以归于社会层面,即体现五十六个民族平等、团结发展的理念,以此课为中心组织“文本群”教学,可以重组教材中的《难忘的泼水节》《大青树下的小学》等课文,以“民族团结一家亲”为学习主题,引导学生思辨“你从哪里看到了各民族平等发展的理念”“能不能联系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成果来支持自己的主张”。《葡萄沟》可以归于公民层面,即从爱家乡上升到爱国家,让小学生形成爱国先爱家的理念,以此课为中心组织“文本群”教学,可以重组教材中的《黄山奇石》《海滨小城》等课文,以“谁不说俺家乡好”为学习主题,进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引导学生开展“说家乡”“拍家乡”“写家乡”等系列学习实践活动。《千年梦圆在今朝》表达的是当代中国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和重大事件,同样可归于国家层面,但教材中没有类似文本可以组成“文本群”,教师可以自主选择类似文本,如《跨越38万公里,驾驶“玉兔二号”月球车》《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等,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搜索表现近些年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文章,开展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引导学生就我国高科技领域发展进行“说追赶”“评超越”“晒领先”活动。

应该说,探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教学,教师需要有深厚的理论修养、扎实的课堂实践作为支撑,课堂才能走向深入。笔者上述言说都还停留在浅层次上,期待早日看到专家、名师的引领性“玉”说。

自小学教学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