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仲华(1919-2004),北京人,著名语言学家,生前系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194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生致力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著有《词类》《主语和谓语》《容易写错的字》《 幽默与雅趣:漫谈领导艺术》《汉语书面语言歧义现象举例》等。
文章的结构
文/徐仲华
观点和材料是构成文章内容的两个要素,但是有了观点和材料,还不等于有了文章。从观点和材料到写出文章,当中还要解决两个重要问题,一个是结构,一个是表达。结构和表达可以说是构成文章形式的两个要素。关于表达的问题,这里不拟涉及,本文只讨论一下文章的结构问题。
所谓文章的结构,简言之,就是文章的内部构造。作者按照表达总观点的要求,将分观点和具体材料组织起来,加以合理安排,使文章的观点鲜明、重点突出。好的文章不只要剪裁得当,而且要结构谨严。
本文讨论四个问题:(一)两个应注意的问题,(二)文章的层次,(三)文章的过渡照应,(四)文章的开头结尾。
一
两个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个应注意的问题是要为读者着想。要考虑文章是写给什么人看的:材料的详略去取,层次的安排,行文的联络照应,处处都要替读者着想,切忌从主观臆测或者个人爱好出发。文章的结构是要为文章总观点的表达服务的。要使总观点表达得明确、透彻,除去注意语言的运用以外,结构上也必须力求其完整、严密和条理清楚。要使文章的结构做到这一点,作者必须先把自己的思路整理好。但是文章是写给读者的,作者自己的思路清楚了,读者读起来思路是不是也一样清楚?要使读者的思路同作者一样清楚,这就必须从读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来考虑了。
这一点很重要,但是也常被忽略。毛泽东同志说得好:“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我们和无论什么人做朋友如果不懂得彼此的心理,不知道彼此心里面想些什么东西,能够做成知心朋友么?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这些话虽然不是专为文章的结构而发,但是在讨论文章的结构的时候,却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举例说吧,有些事情对作者说是司空见惯,好象没有一提的必要了,可是对读者说却是很需要知道的。毛泽东同志写的《纪念白求恩》里首先扼要地介绍了白求恩,这种介绍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如果读者还不知道白求恩是怎么个人,就无法要求读者哀悼白求恩、学习白求恩。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里肯定了鲁迅,指出鲁迅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在这以前,却并没有介绍鲁迅先生的略历,因为鲁迅先生已是广大读者所熟知的,再作介绍,便是画蛇添足了。这只是个材料去取的问题,但是从此可以看出典范作家是怎样从读者出发来考虑问题的。
第二个应注意的问题是要扣紧文章的主旨,要有全局观点,这也就是说,材料的选择和详略,层次的安排,都要从全局来考虑,要密切扣紧文章的主旨,要做到不蔓不枝。
善于写字的人讲究“意在笔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下笔以前,先要把全幅字的布局想好,这样写出来能一气呵成,通体匀称。这句话对于写文章也完全适用。有人写文章是有了材料和观点以后,便不假思索地振笔直书,写到哪里想到哪里,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这就不是意在笔先了。
意在笔先是要求写文章的人在动笔以前,先要有全局观点,要扣紧总观点,具体说来就是先选择好材料,安排好层次,连怎样开头,怎样接榫,怎样过渡,怎样照应,怎样收尾等,也都事先想好,然后才动笔写作。这样做就是先打好腹稿然后才动笔写文章。养成打腹稿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成的,我们可以练习着先写提纲,写好提纲再根据提纲写文章。要建筑一座楼,不是先得请工程师设计图样,然后才能按图构筑吗?写文章要先起草提纲,就好比建筑楼时先要设计绘图一样。
二
文章的层次安排
文章结构的一般要求是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首尾完整。所谓条理清楚,也就是个层次安排的问题,该先说的就先说,该后说的就后说,不能颠三倒四,语无伦次。所谓前后连贯,就是段落之间要有紧密的联系,要有照应过渡,全篇文章要成为一个整体。所谓首尾完整,就是要有头有尾有躯干,不能缺头少尾,也不能有头尾无躯干;而且头尾躯干要相称,不能大头小尾,更不能头尾大而躯干小。
一篇文章常常是由许多材料组成的,从这些材料所表达的内容看,可把它们分成几个部分,这些部分就构成了文章的层次。每一层次有每一层次的中心意思,每一层次的中心意思也就是文章的每一分观点;文章中所有层次的中心意思的综合就表达了文章的总观点。因此,我们说层次是作者在文章中表达思想的单位。
文章的层次如何安排,主要是看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性质而定,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套数。但是从整体来看,安排层次的方式主要是两种类型:一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来安排,一是依据事物的内部联系来安排。
一般记叙文的层次多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来安排的。叙述文所写的是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事物的发展变化必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行的。因此,叙述事件的时候,自然不能不以时间为线索。叙述的时候,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有时由于剪裁的关系,为了强调或者突出某一片断,从事物变动的过程中,提出中间最引人注意的一段来开始,然后再追叙以前的事,直到接上开始那一段为止,或者再从那一段继续往下说去,这叫倒叙。小说中是常用倒叙的,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开头那段写林冲遇着李小二,便追叙了当年林冲和李小二结识的经过,李小二又自己说出了自己从东京到沧州以后的一些事情,这些事情都发生在林冲发配以前,但是在前边没法安排,安排在林冲和李小二在沧州相遇,追述了以前的事,不但清楚明白,而且这是以后故事展开所必需的线索。
记叙文往往是在根据空间的顺序或者观察的顺序来安排层次的。事物比较简单的,按照观察的顺序就行了。这还算是按自然顺序的;比较复杂的事物,就要在观察以后,从事物本身找出一个顺序来安排层次才成,这就属于依据事物的内部联系来安排的类型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前三段便是按照观察的顺序来写的。第一段写小石潭的位置和概况。第二段写潭中的游鱼,映衬潭水的清澈。第三段写顺潭而望所见到的情景。
黄淳耀写的《李龙眠画罗汉记》在叙出画中现存人物总数后,便把人物分成未渡者、方渡者、已渡者三部分,按次记述。这就不是按观察顺序而是按实物内部联系来安排的顺序了。又如魏学洢的《核舟记》也是采用的这种顺序,先介绍核舟,然后依次记述船头坐的三个人,再记述船尾和船尾的舟子和童子,再记述船背,最后再总结核舟中的人与物及所刻对联篆文字数。使读者感到眉目清楚如见。这当然与作者语言生动形象有关,但顺序安排得井然有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论说文常依据事物的内部联系来安排层次的。例如苏洵的《六国论》(是《权书》的第八篇,原题为《六国》,“论”字是后人所加。苏洵的儿子苏辙有一篇论述六国的史论倒是题为《六国论》的。)全文分为五段。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揭明主旨(即总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的灭亡,不是由于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毛病出在割让土地贿赂秦国。)接着指出:拿土地贿赂秦国,势必削弱自己的力量,这就是亡国之道。然后又用设问的方法提出没有割地赂秦的国家为什么也终于灭亡的问题,作者概括地辩解说:“不赂者以赂者丧。”下文就“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分别论证。第二段记述了割地赂秦的国家终至灭亡的历史教训:指出赂秦丧失的土地远比打仗损失的土地多得多;并指出“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穷,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把赂秦的害处,就说得十分清楚了。第三段论述了齐、赵、燕三国没有割地赂秦但亦终于灭亡的原因,进一步阐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第四段从反面设想,如果六国“义不赂秦”,而且选贤任能协力抗秦,那么秦国的日子便不会好过了。可叹的是六国被秦国的声势吓住了,“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第五段指明六国都是诸侯国,国力比不上秦国,但是如果不割地赂秦,还有抗秦取胜的可能。如果以一个统一的中国,仍蹈六国割地纳赂终至灭亡的覆辙,那就连六国都不如了。作者在这里对当时的统治者——北宋王朝的屈辱求和的苟安政策提出了尖锐地批评。这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也就是全文的总结。这篇文章的特点之一是结构严谨,逻辑性极强,所以仅从组织材料安排层次来说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
文章的过渡和照应
过渡和照应是使文章的层次之间或首尾之间联系密切的方法。木器常是用“零件”搭配起来的,零件与零件之间要用榫子来衔接,当中还要涂上胶水。接榫接得好,许多个体的零件就能构成一个器物,严丝合缝像一个整体。过渡和照应就是文章里面的榫子和胶水。
过渡是指文章转折的线索,层次与层次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往往需要过渡句或过渡段来衔接。文章过渡得好,就能使全文条理清楚,气势贯通,结构严谨。过渡得不好或者需要过渡而没有过渡,就会使文章支离破碎,影响读者的理解。在文章采用倒叙的时候,由概说进而转为详说的时候,以及论述由分到合或由合到分的时候,通常都需要使用过渡段或过渡句。
好的过渡应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松树的风格》第五小段是:“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这句话个过渡句,因为作者把它做为一个小段,所以也是一个过渡段。它一方面与上文第三第四段呼应,用“这就是松树的风格”点了题,总结了上文,并且为下文论述松树的风格作了准备。第三四两小段谈的是松树的风格,但“风格”两字没有出现,到这里才点明了“松树的风格”。有了这一总结,并点名这就是“松树的风格”,下文便可径直地讨论松树的风格如何如何。试想如果从全文中抽去了这一个过渡段,文章前后连接还能显得这么紧密吗?
又如《孔乙己》这篇小说第三段写道:“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这也是具有过渡和照应作用的段落。这一段一方面照应了第一二段所写的鲁镇酒店的格局和“我”的担任无聊的温酒的职务,另一方面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个“孔乙己”,使下文叙写孔乙己时不那么突如其来。这个榫接得非常好,堪称天衣无缝。《孔乙己》第九个自然段是一句话:“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上半句的“这样的使人快活”,总括了上述的无限情事。下半句的“可是没有他”又引起了下文孔乙己的“久不到店”来了。这种接榫的妙处,我们不该很好地学习吗?
有时两段之间需要用连词来表明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那么这个连词也就起了过渡的作用。例如《为了忘却的记念》第二章里第四、第五段就曾分别用“然而”“不过”来开头,正确地表明了与前一段落的逻辑关系。此外,时间词或表示次序的词句用个段落的开头,也往往是起过渡作用的。如果缺少了必要的起过渡作用的词,也会造成结构松散的毛病。
如果说过渡常常是上文照顾下文或是衔接下文的,那么照应常常是下文回应上文的。回应上文并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一种与上文有机联系着的进一步的发展。在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层次与层次之间,头尾之间,在必要时都可以采用照应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开头一段说:
“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纪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在结尾有意识地照应了开头一段:“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纪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有时并没有重复的字眼,但是却是与前文照应着的。例如《孔乙己》第二段写道:“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后来写到“中秋过后”的情况说:“我整天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这里点明“整天靠着火”当然是为了说天气冷,但是更重要的我们要看到作者巧妙地回应了前文,“我”既是“咸亨酒店专管温酒的小伙计”,当然要“整天靠着火”了。又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林冲从天王堂动身到草料场去,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到结尾处林冲就用这枪和刀杀死了仇人。当中有好几处都写到这杆花枪,如“把花枪挑了酒葫芦”,“拿了花枪”,“挺着花枪”,这也是一种照应的方法。
四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一般的文章都是由三大部分组成的,这就是开头、结尾和正文。开头好比动物的头,结尾好比动物的尾巴,正文好比它的躯干,开头和结尾比起正文来好像是次要的,其实并不然,开头结尾同样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殊作用甚至是正文所不能起的。善写文章的人对于开头结尾往往要下很大的功夫。
文章的开头很重要,写起来也得很费些心思。喜欢唱歌的人大概都会有这种体会:唱歌的开头很要紧,起得高了或是起得低了都会造成后边的困难,甚至使后边无法唱下去;如果起得合适,唱下去就能“得心应口”,越唱越有精神。高尔基说过“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好象在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时间才找到它。”这的确是作家的甘苦之言!文章的开头就如同给文章规定了方向,怎么能不重要呢?怎么能不困难呢?
文章的开头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但是大致可以归纳成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开门见山,换句话说,就是一开头就接触文章的总观点,甚至点明它。粱启超说过:“文章最要令人一望而知其宗旨之所在,才易于动人。”又说:“作文时最好将要点起首便提出。”茅盾的《白杨礼赞》第一句就揭示了总观点:“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朱自清的名文《背影》也是这样的,第一句是“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有的文章不便于开门见山,常常是先创造气氛或是先交代一些必须交代清楚的事,然后再揭示总观点,这可以归入文章开头的第二种类型。(文章家管这个叫做“冒头”)例如《藤野先生》这篇文章,直到第六段才用藤野先生自我介绍的口气说出:“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第一二两段是说明鲁迅先生离开东京的原因,第三段“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是个过渡段。第四五两段是说去到仙台的情况。这几段可以说是为藤野先生的出场准备了条件。同时表明了鲁迅的心情和抱负,这是后来离开仙台,也就是离开藤野先生弃医就文的张本。短篇小说《祝福》里的主人公祥林嫂也是在第三段才来到笔下的:“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情来,也就使我不能安住”作为叙述祥林嫂的准备。《孔乙己》的开头叙述了鲁镇酒店的格局,第二段叙述了“我”担任“温酒的职务”。第三段才出现孔乙己,第四段才介绍孔乙己。也都属于“开门见山”以外的这种类型。
不同的文体也往往采用不同的开头方法。例如说明文的开头用设问法或诠释法的为数就不少。前者如茅以升的《漫话圆周率》开头就是这样写的:“圆周率是个什么东西?”后者如张运华的《话茶》,开头这样写道:“茶是世界公认的总好的饮料之一。……”议论文有时开头先揭明主旨,如前述的苏洵的《六国论》。有时先把敌论(即所要反驳的论点)说出,然后再加以反驳。如夏侯泰初的《乐毅论》开头是:“世人多以乐毅不时拔莒即墨为劣,是以叙而论之。”嵇叔夜的《养生论》开头是:“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开头最贵乎新奇脱俗,最忌讳老套滥调。前十几年学生作文爱从“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地又到了××了”来开始。最初这么写本来是很有味道的,可是写来写去,成了滥调,便只能叫人起一种厌烦之感了。不好的开头常犯的毛病有以下三类。第一类是不必要的解题。比如作文题是《运动会散记》,开头先说明什么叫做运动会,运动会的作用何在等等,这是完全不必要的。第二类是架空的抒情。作文题目是《运动会散记》做文章的人先发一套感叹,或者为自己身体衰老不能再参加运动会而感伤,或者是先赞美一通那些健儿们的肌肉美。这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第三类是离题太远。比如也作这个题目。先从运动的意义谈起,或者叙述运动会的历史之类。好的开头能够引起读者兴趣,吸引读者读下去,以上这三类开头法都不好,它只能使读者读了半天还摸不着中心意思,这会大大降低读者读这篇文章的兴趣。
文章的结尾,是全文的收束,它的重要性不亚于开头,它的困难也不亚于开头。好的结尾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结尾类型是加深总观点,总结全文。例如《纪念白求恩》和《松树的风格》就都是这一类。第二种结尾类型是指出前途,给读者以鼓舞。例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词》。第三种类型是结尾含蓄深刻,使读者回味不尽。例如鲁迅《故乡》是用“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一段话来结尾的。
这里介绍一个改动文章结尾的故事。一九七五年五月甘六日下午,阔别二十多年的丁玲同志去看望叶圣陶先生。叶老当夜填了一首词《六幺令》,后来发表在《人民日报》(一九七九年六月六日)上。叶至善同志写了一篇《“六幺令”书后》刊登在叶老的词的下边。叶至善同志的《书后》,写好后拿给叶老看,叶老在结尾处填了几个字,才交《人民日报》发表。这篇《书后》的结尾,原稿是“头发白了,算得了什么?身体有点毛病,又算得了什么?能够在自己选定的路上一直往前走,就是最大的幸福。”叶老把“幸福”后边的句号改为逗号,又在“福”字后边添出了“最大的欢乐”。叶老添了这五个字,比原来的结尾来得舒缓、隽永,特别是结合着丁玲同志这些年的生活经历,再细细玩味这结尾十个字的含义,就更觉着这样结尾是收束有力、沉重稳当的了。
文章结尾处有时重复开头的字句,这种方法用得好,可以加深读者印象,例如朱自清《温州踪迹》里的《绿》,开头说:“我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结尾说:“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结尾比开头只多出“不禁”两字。又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开头是:“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结尾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结尾多出“要高声”三个字。关于这一点,向锦江先生讲得很好,指出“这种有意的反复,加深了读者对主题思想的印象,……类似诗歌的反复咏叹,使得散文诗的意味更显著了些。”
又如林嗣环的《秋声诗自序》中的《口技》一文开头是:“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设八尺屏幛;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结尾是:“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种首尾呼应的写法有力地渲染了口技表演者的神乎其技。
毛主席的文章结尾处往往是雷霆万钧,大气磅礴。例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结尾是这样的:
“所谓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快要’二字作何解释,这点是许多同志的共同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用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山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的一个婴儿。”(《毛泽东选集》卷一)
其他如《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篇的结尾也都是值得我们很好学习的。鲁迅先生的作品如《故乡》《阿Q正传》《藤野先生》《孔乙己》《祝福》《社戏》《风波》等篇的结尾也值得仔细玩味。
文章结尾切忌发挥空洞的议论和不必要的政治尾巴。魏学洢的《核舟记》原来的结尾是:
“魏子详属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瞭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我亦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繇是以观,荆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
近来选这篇文章的人,往往把这段浮泛的议论删除了,文章反而显得干净。所以这段议论无异是画蛇添足了。
有人曾拿吃花生米来打比仿。吃花生米吃到末一粒,如果是一粒发霉的,那嘴里要不舒服好半天。要是吃到一粒好的呢,可以余香满口,余味无穷。文章的结尾最好能让读者觉得余香满口、余味无穷,千万不要是一粒发了霉的花生米!
转自:“语文教育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