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要“顺势而为
2024/1/16 13:38:46 阅读:86 发布者:
教师要教会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解决真实的问题,这是“顺势而为”教学的好处,更是我们数学课堂的追求——
昨天我们学习了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的第一课时,在做习题时有这样一道习题:
为了完成本题我们通过举手的方式调查,调查中发现睡眠时间10小时以上只有2人,9小时有19人,8小时有17人,7小时有5人,7小时以下有4人。这是通过调查全班同学得到的一组真实的数据,但很快孩子们发现,我们的数据填不到上面统计图里。
一个学生说:“老师,统计图里纵轴最大值是13,现在9小时有19人不够画怎么办?”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后,我顺势把这个问题抛给大家,让同学们一起想办法。
这时大家七嘴八舌想出了很多办法,有同学说:“再多加一些格子”“可是,没地方了,要是能把这些格子画的小一点,就够了。”又有同学受到启发说:“用一格表示两人就够了!”此话一出,同学们顿时沸腾起来,“对,对,用一个格表示两个人。”一个学生还自告奋勇的上台给大家讲解如何在纵轴上更改数据。很快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探究讨论解决了格子不够画的实际问题。
理解了当数据比较大的时候可以用一个表示两人,用半个表示一人。我又顺势追问了一句,如果数据再大一些呢?孩子们回答:“一个可以表示3人,4人,5人,10人……”甚至一个男孩说:“一个表示一亿人。”同学们听了都觉的不可思议,太夸张了吧。我用赞许的眼神看着这个孩子,并告诉大家一格表示一亿人这种情况是存在的,我们在画世界人口统计图的时候就可以用一格表示一亿人。
这其实就是本单元第二课、第三课时用一格表示两个单位,和一格表示五个单位。在这个实际情景中一下子孩子们全部理解掌握了。
上完这节课,我也有一些小兴奋,孩子们的睡眠真实数据无意把这三个课时的知识点全部打通了,这难道不是单元教学吗?看来单元教学也没有我们想得那么难!
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解决真实的问题,这才是我们数学课堂应该追求。比如这节课,当学生把统计图画出来,观察统计图时,大家发现很多孩子的睡眠时间都达不到10小时。
孩子们纷纷“献计”如何保证增加睡眠时间。有些机灵鬼还给老师提建议少布置作业,还有的孩子建议改革我们的考试制度,比如高考等。这让我对这个班的孩子又有进一步的认知,没想到他们懂得这么多。
作者简介
王小扣,郑州教育博客博友,博客名:梵宁love。郑州市郑东新区康平小学教师。任教期间主持或参与的市级课题多次获得二等奖,主持或参与的区级课题均获得一等奖,获得市级、区级优质课一、二等奖,荣获“郑州市师德先进个人”称号。在三尺讲台上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用真诚和爱心浇灌着每一颗幼苗茁壮的成长。
转自:“老胡聊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