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研展示|聚焦单元整体,构建思辨“好课堂”——2023年秋季宝安区“万师晒好课”海港小学数学教研展示活动

2023/12/22 10:25:36  阅读:125 发布者:

聚焦单元整体

构建思辨“好课堂”

——2023年秋季宝安区“万师晒好课”

海港小学数学教研展示活动

为落实新课标思想,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增进校际之间教师与教师的互动交流,进一步深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2023111日,海港小学开展了以“指向思辨能力提升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整体教学”为主题的教学展示交流活动。

此次活动参加人员有海港小学全体数学老师、利锦小学全体数学老师、红树林外国语小学全体数学老师、宝安区2023级雏鹰计划15班(小学数学3班)全体学员、海乐实验学校部分小学数学老师、百灵小学全体数学老师。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和领导有深圳市小学数学教研员李一鸣老师,海港小学郭建文校长、曾颂玲副校长及教学处魏先玲主任。

一、课例展示秀风采

1

海港小学张怡老师执教

《图书馆在哪儿》

本节课呈现了从笑笑家到图书馆的主要道路以及沿途主要参照物的平面图,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和多样化的画图方式尝试、探索描述从笑笑家途经一些建筑物最终到达图书馆的路线,体会方向与距离是描述路线图缺一不可的关键要素,并在描述路线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张老师以笑笑给淘气发微信语音:“图书馆怎么走?”导入,整节课按照说一说(探究一)、画一画(探究二)、比一比(探究三)这样三个层次步步深入,层层递进,让学生清楚行走路线时需要注意三个要素:方向、距离、参照点。

2

海港小学魏先玲老师执教

《确定位置》

魏老师亲和力强,教学民主。在课前与四年级的同学们进行了轻松的谈话,通过亲切的语言,缓解了孩子们的紧张情绪,也建立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执教过程中,魏老师巧妙地创设了“花在哪儿”的情境活动,通过“击鼓传花”游戏导入,抓住“花在哪儿”这一核心问题,引导学生统一标准,由此引出列和排的学习,进而认识数对。

接着通过“介绍自己”、“介绍朋友—猜猜他是谁”等活动,让学生学会用数对描述自己、朋友的位置。最后向学生展示了“数对”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大数学家笛卡尔的故事。整个课堂抓人眼球,气氛热烈,教学设计层次清晰,教学重难点突出。数学文化的渗透带给了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花在哪儿

3

 海港小学彭生福老师执教

《确定位置试一试》

《确定位置2》是一节利用数对基本知识进行自主探索、拓展延伸的练习课。通过设计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使他们积极投入到数对的探索中。学习中同学们借助探索中得到的“行不变”、“列不变”性质,层层深入,最终体验方格图中数对与横线、竖线、斜线的规律。

棋子在哪儿

4

利锦小学翁敏妹老师执教

《确定位置试一试》

翁老师与彭老师是同课异构,在单元整体教学的背景下,翁老师借助学校以及周边在高德地图上创设了小明上学的情境,让学生结合本单元前两节课的内容,分别用方向和距离以及数对的方式描述小明的上学路线,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继而顺势引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数对中的数是怎么变化的,数对变化是怎么体现方向和距离的?”数对中的数是怎么变化的这一问题学生通过直接观察就可以得出结论;而结合数对的意义以及数对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关系,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尝试总结规律,整个汇报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追问、学生的质疑、补充和修正,实现数学的再创造与逐步形式化的过程。

二、评课议课共提升

1

海港小学王金燕老师

——单元整体教材分析

王金燕老师以《理清知识脉络,发展空间观念》为主题,从宏观的课标解读、中观的各个版本教材对比和微观的单元课时分析三个方面展开对《方向与位置》单元的单元教材分析。宏观上,从教学内容出发,对标四大领域、七大主题寻找本单元的内容归属。接着,继续探寻与本单元有关的学段目标、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教学提示,确定本单元的主要核心素养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在研读空间观念的内涵及其表现后,确定本单元所要达成的核心素养内涵为“想象并表达物体的空间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中观上,对比了人教、苏教和北师大版三版教材的内容和编排顺序,发现内容一致,编排顺序存在很大的不同,且北师大版在本单元把路线图的方向与位置和数对的方向与位置放在一起让学生体会,这是其优于其他两个版本的地方。微观上,对本单元的三节课的核心目标及其具体表现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从而确定了本单元的大格局、大情境、大问题和大概念。

2

海港小学冯昊老师

    ——学情分析

冯昊老师从学生年龄特点分析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展开她本次对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学情分析,本单元一共有三个课时,本次上课的三位老师在上课之前进行了一共十道题目的学前测。冯昊老师根据学前测的一系列数据,分析出学生的学情,为上课老师备课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在第一课时《去图书馆》中,学生对于之前学习过的方位掌握程度是比较熟悉的,文字描述中和路线图绘制中最为欠缺的是对方向的描述。第二课时《确定位置》中,根据行车路线图,填入合适的方向和距离中距离出错的同学更多,约62%的学生能够用文字正确描述自己的位置。第三课时《确定位置 试一试》中,错误的同学中80%的是把数对前后两个数字写反了,对比图上点之间的位置,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有76%的同学出错。

3

利锦小学卢婉诗老师

——分析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上课后的第5分钟到第20分钟,学生这一时间段中注意力集中,大脑处于活跃状态,是课堂教学的最佳时域。卢婉诗老师通过记录四位老师的时间分配量表和分布图,得出结论:在最佳时域,即第520分钟,四位老师都是在进行新知探究的主体教研。四位老师的课是扎实、有效、值得学习的精彩课例。

4

海港小学吴佳娴老师

——教师提问方面

吴佳娴老师表示:“彭老师的问题指向明确,提问的层次是以理解性问题为主,应用性问题次之。翁老师依然以理解性问题为主,紧紧围绕着数的变化,怎样体现方向和距离来展开教学问题追问,逐层递进,直达核心。张老师在这一节课中是以评价性问题为主,思维层次分明。魏老师的这节课中,主要是以发现问题为主,应用性和理解性问题次之。魏老师的提问注重知识间的迁移与联系,整节课既充满了理性的思维。”

5

海港小学王语菲老师

——师生课堂行为方面分析

王语菲老师借助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编码系统,根据课堂教学行为的具体表象形式,从教师、学生、技术、成绩4个维度出发,对4位老师的课堂上每3秒的教学行为进行一次采样记录,同时用规定的编码记录后产生了教师课堂矩阵对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进行了数据分析。

6

红树林小学罗佳慧老师

——回答问题学生点状分布

方面分析

研究表明,在教室前几排和中间位置的学生更容易得到教师的关注,在教室边缘和后排的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会变少。但若是“为了互动而互动”,最后一排学生的师生互动频率会明显高于倒数第二排。罗佳慧老师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点状分布图,客观了解课堂上教师是否有关注全体学生。纵观这四位老师的课,在整体上都呈现以下特点:①教师提问学生的覆盖面较广,提问频次较高;②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相结合,单独提问和集体提问相结合,注重追问、再问;③在重难点问题提问学生较多。由此可知,四位教师均有较强的关注全体学生意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目标聚焦在学生的“学”和“思”上,学生课堂参与率高,让所有学生都经历积极思考的思维过程,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三、专家指导明方向

1

李一鸣老师

——深圳市小学数学教研员

李一鸣老师充分肯定了老师们的精彩课例呈现,并从创设一个现实的情境、研究一个真实的问题、展示一个朴实的教学过程等方面给予了专业指导。具体来说,他强调了以下几点:

第一,情境创设要尽量真实、要尽量贴近孩子。一个好的情境最好是一直沿用下去,让学生充分玩,玩过瘾,把概念的产生过程放大。

第二,核心问题问题要大、要放手、要给足够时间,教师要少启发、少指引、少指导,不是没有,是要少,要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时候才指导。

第三,教学过程要简单,真实,自然,人工的痕迹少一点。哪怕学生语言表达不规范、学生做不出来,也不要去掩盖,课堂要真实。甚至有时候还要放大错误,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概念的获取过程,方法的寻找过程、知识探索不顺利的过程。

“教”学路漫漫,

“研”途皆风景。

诊断明方向,

“思辩”好课堂。

本次活动为老师们搭建了思考与交流的平台,海港小学数学科组将继续聚焦单元整体,构建思辨“好课堂”,在新课程改革的路上走好坚实的每一步!

转自:“宝安区小学数学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