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课”,让数学的种子向阳而生
为践行新课标新理念,培养学生“三会”的数学核心素养,落实区教科院小学数学“深度理解、多元表达”的教学主张,践行“问题引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型,探索数学学习关键节点“种子课”的研究,10月18日下午,上合小学开展了数学核心素养下“种子课”展示与研讨活动。活动包含课例展示、评议课沙龙、专题讲座和专家点评等环节。本次活动采取现场展示+腾讯会议直播的方式进行,出席活动的领导和嘉宾有第一学区数学教研员余映涛老师、上合小学赖雪红副校长、广西都安板岭小学崖顺瑜副校长,上合小学、振华学校、宝龙学校、海城小学、裕安学校和广西省都安瑶族自治县板岭小学近200名数学老师通过线下、线上的形式全程参与了此次活动。
『课例展示』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第一节展示课是张赛燕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张老师首先借助铺草坪的情境,让学生猜猜底为6m,高为3m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8㎡还是30㎡,继而进入第一个探索活动:借助方格数一数。学生在数方格的过程中,体会通过小割补和大割补的方式得到每行有6个格,有3行,共有18个格,也就是18㎡。从而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高,而不是邻边相乘。第二个探索活动:你们能把平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学具想、剪、拼,汇报展示中老师适时追问:这几种不同的方法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为什么要沿着高剪?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水到渠成地“悟”出来。张老师敢于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以问题促思考,以活动促感悟,在探索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和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习的种子生根发芽。
《三角形的面积》
第二节展示课是孙琦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面积》。在单元整体教学的背景下,孙老师承前启后,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方法,再次体会转化的思想,继而顺势引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你们能把三角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吗?转化前后图形有什么关系?”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索活动,借助学具通过倍拼或剪拼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展示汇报中,通过老师的追问、学生的质疑,充分感悟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孙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运用转化思想,将未知转化为已知,新知转化为旧知,在学生心中播下数学思维方法的种子。
『评议课沙龙』
展示课结束后,评课老师与上课老师围坐在一起进行评议课沙龙活动。六位评课老师从“问题引领”、“核心素养 关键能力”、“深度理解 多元表达”等八个关键词中选取其中一个关键词对课例进行精准点评。
课堂常规
饶子琪老师细致地观察到课前学生的书本、学具摆放整齐、准备充分,并安静地进行侯课。课堂上,学生坐姿端正,专心听课;举手发言姿势正确,声音响亮,口齿清晰;课堂用语规范,表达完整,自然大方。学生的倾听、思考、表达、合作都大胆自信,训练有素!令人深刻的是,在展示汇报环节,台上的学生自觉熟练地运用“我是这样想的”“请问大家还有什么质疑或补充吗”“谢谢你的建议,我以后会注意的”等课堂用语,台下的同学倾听专注、认真、或适时补充、或大胆质疑,良好的学习常规保证了高效的课堂学习。
学习习惯
周伟忠老师围绕着“倾听、表达、思考、书写、合作”等学习习惯进行点评。在小组合作学习环节,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小组的同学都能主动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在组长的安排下分工合作、互帮互助,共同解决问题;与同学交流时,能尊重别人的意见和观点,即便遇到分歧时,也会有理有据地说服同伴,以探讨的方式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在小组展示汇报时,有的同学负责操作,有的同学负责讲解,有的同学负责补充,分工明确,汇报有序。
问题引领
朱华平老师介绍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情境+问题串”的编排方式和宝安区“问题引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型,问题-思考-分享-提升这一模型,体现学生从头到尾思考和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指出两节课例都注重核心问题和关键问题的设计,通过问题引领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要体现在:聚焦核心问题,引领思维方向;构建问题序列,理清思维层次;重视延伸问题,提升思维品质。
学生主体地位
李玮琛老师表示两节展示课都深度践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大问题、大任务、大活动的课堂组织形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方法由学生想到,结论由学生悟出。课堂上,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质疑、补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脑、眼、口、手、耳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两位老师都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深度理解 多元表达
何凤春老师针对“深度理解,多元表达”分享了一些她的收获。她认为两位老师的课堂注重让学生借助丰富的学具进行操作活动,在操作、观察、思考、交流中深刻理解“转化”的思想方法。通过动手剪拼、动脑想象、课件演示和语言交流等多元的方式清晰地表达“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关系”,学生对于面积公式不仅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转化的思想为后续探索多边形面积、圆的面积等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经验。
核心素养 关键能力
励佳燕妮老师围绕着关键词“核心素养,关键能力”进行课例点评。励老师分享到,这两节隶属于图形与几何板块的课例,孩子们都经历了猜想——验证——操作——建模的过程,将不熟悉的图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化未知为已知,构建出面积模型,发展了学生的推理意识和模型意识。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自主地剪拼割补,通过操作、想象、观察、比较,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在无形中渗透。在这两节课例中,孩子们都经历了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从发现到提出问题,从分析到解决问题,孩子们的关键能力得到提升,核心素养得到落地。
『主题微讲座』
在主题分享环节,励佳燕妮老师开展了题为《大单元视角下图形与几何模块种子课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究》的主题讲座。
励老师围绕着区课题研究内容,深入浅出,具体细致地分享了种子课的设计特点、图形与几何模块的知识网络、种子课的实践探究。她分享到,种子课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链,促进学生数学知识这棵树能够茁壮生长。在大单元视角下,图形与几何模块可以把课型分成概念课和度量课两种。概念课主要是认识度量的对象,包括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度量课主要是对度量对象进行度量,分为了度量单位的认识、计数和归整三类。通过对度量对象和度量单位的把握,对图形与几何领域知识的梳理,整体呈现该知识的脉络,找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联系间所蕴含的数学思考价值,从而感受知识整体性、阶段性和一致性。因此,选好关键的种子课,上好种子课,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链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励老师以所研究的种子课例为载体,与大家分享了种子课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传授,更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体验与感悟。通过种子课学习,能在学生心里播下“素养”、“经验”、“方法”和“结构”的种子,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赋予“种子”生长的力量。
『专家点评』
活动最后,宝安区第一学区小学数学教研员余映涛老师对本次教研展示活动进行了点评。首先对本次教研活动给予充分的肯定,特别是评课沙龙活动,通过提供不同的关键词,评课老师进行深度思考和精准评课,形式新、效果好。其次余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课例进行点评,两这节课一脉相承,都运用了“转化”的思想。用两个“敢”来表达听课感受:老师敢于放手,学生敢于质疑。同时,余老师指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有两个底层逻辑:一个是刚性不变性;第二个是面积守恒。《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孙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余老师建议小组展示应先易后难,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推导过程。余老师幽默的话语,启发老师们深入思考:有探索才有掌握,公式表达的是一种数学规律,找到公式是求简,理解公式由来是求真,既要求真又要求简,才能对数学有深度理解!
『线上·线下』
『回音壁』
因为精心,所以精彩。上合小学开展本次教研展示活动并取得圆满成功,得益于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尤其是赖雪红副校长精心指导、统筹协调。在展示现场,赖校长全程参与了此次活动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课堂教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了我校课堂常规训练、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良好效果;评议课沙龙活动形式新颖,效果显著,值得各个科组借鉴和学习,今后各个科组要大力推广围绕关键词进行精准评课的沙龙活动形式。
秋日教研如沐春风,专家引领启思践行。此次教研展示活动,无论是课例的精彩呈现、评课沙龙的激烈讨论,还是具有深度的主题微讲座,都体现了“问题引领”的课堂教学和深度教研。
学习共同体,共研同成长。“种子课”,让数学的种子向阳而生,在老师和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结果。期待此次教研展示,能够带给我们一线教师更多的思考和新的蜕变。通过优化课堂学习方式,赋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使宝安区小学数学的教学与教研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转自:“宝安区小学数学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