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语文:培东有约】商杰 |《准确定位自读课型,发挥课内外联结作用》

2023/8/15 17:01:08  阅读:103 发布者:

写在前面

《语文:培东有约》全面总结了肖培东老师在一线教学实践中的相关经验,把最地道、生活化、课堂化的语文讲给大家听。他希望书中介绍的教师如何备课、如何解读课文、如何利用课堂资源、如何设计课堂教学等内容可以为一线教师提供帮助。阅读后我们深深感受到作为语文教师,只有把自己融到教学里,融到课堂里,融到学生里,融到阅读里,融到语文真正的使命里,我们才能上出真正的好课。“读书,世界就在眼前,不读书,眼前就是世界。”

统编版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即“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尤其重视阅读教学,阅读部分以单元学习为主,辅以“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构建了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自读课文”作为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沟通和联结课内外阅读的重要作用。学生在自读课上合理适当地运用教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能更好地加以理解和实践,从而提升学习兴趣。因此,自读课如何去教,如何改变过去把自读与精读混为一谈、将自读当成精读的教学思维,应成为一线教师使用统编教材时首要考虑的问题。

一、自读课与教读课关系

在建构主义看来,对知识的学习不是对实体的记忆,而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情感需求来对新的信息作出相应的吸收、整合和接受,新旧知识经某种“磨切”达到融合平衡的状态。

阅读学习作为一种理解性的学习,应是学生结合已掌握的阅读技巧与策略、已有的阅读经验和早先的阅读情感,主动选择、加工和整合新信息后,产生新的思维和感受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必须把新内容与已有、已知的东西联系起来,形成有意义的理解。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功能明确:围绕主题,在一个单元内螺旋式或阶梯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自读课上学生不是自由发挥,一味按照自己的思路理解文本,而是在读课文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运用已有的方法和策略,解决遇到的困难并有所收获。学生的阅读策略和经验来自哪里?应该来自教读课。由教读到自读,应该是学生在学到阅读方法的基础上,筛选、接纳和拓展自读课文中相关知识的过程。

教读课是自读课的基础和铺垫,自读课是教读课的升华和实践。教师在处理教读课文时,着眼点是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和策略,如“作品是如何写的”,教读课文解读的任务是指导学生领悟表层内容之下深藏的意蕴、秘藏的形式,并由此养成独自领悟的能力和经验,由“得意”发展到“得法”。

例如,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有《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四篇课文,前两篇为教读课文,后两篇为自读课文。如何使前者成为后者的阅读基础呢?首先,教师要明白贯穿这一单元的主线——“人”的叙事和叙事中的“人”,围绕这条主线来学习有关人物叙事的文章。要在前两课教会学生,在阅读人物叙事文章时关注典型事件中的细节,关注事实中的“我”和叙事的详略。要从“叙事”的概念出发,教会学生关注叙事的线索、节奏、方式等,还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的特点。学生学会了文本表现形式的知识,再去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就可以很好地掌握文章脉络,发现文章的“伟大”之处。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以一篇篇文章为例教会学生阅读人物叙事文章的基本方法,可以让学生依据方法阅读自读课文,设计阅读路径,直奔文本形式吸引读者的秘妙。

二、自读课中教师的作用

统编版教材将自读课文放在教读课文之后,意味着教学目标和课型要有较大变化,教师要做的工作变为导读、导学,而不是讲解。

(一)引导

教师在自读课上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设置不同的阅读重点和方向,明确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和效果。例如,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写四时景物为主,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本单元的教读课文《春》《济南的冬天》中,朱自清和老舍用细腻的笔调、饱满但有节制的情感描绘了美丽的景色。在教读过程中,教师除了教学生如何朗读课文,感受汉语声韵之美外,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情感,如何用感官描写景物等。因此,针对自读课文《雨的四季》,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几个问题:(1)如何多感官并用描写景物?(2)如何将抽象的景物具体化?(3)一个景物有哪些不同情态?(对比《春》中不同景物的同一情态)(4)如何把读者带入景物描写中?(“你”的出现、对话式语言)(5)如何写出别人眼中没有的独特景物?(细致观察“反常”的东西、“走心”的东西)

(二)指导

在自读课上,要对学生阅读的方法进行过程指导。教读课是自读课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读课上所有的阅读方法都有效,可以直接拿来用的。阅读方法的积累应该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例如,在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生通过学习精读课文《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明白了人物叙事类文章要注意叙事线索和叙事方式,但《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在叙事方式上与前两者有明显差别,学生不可能用学到的叙事方式来解读,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学习。

三、自读课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学会阅读,是指学会转换书面词语,并使这种转换自动化。要想达到如此效果,学生必须经历一个不断建构阅读图式的过程,这需要不断积累阅读量。“美”的感受积累越多,“美”的“内存”越丰富。

统编版教材阅读体系帮助学生不断建构“言语阅读图式”。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读课文为《三峡》《短文两篇》《唐诗五首》,自读课文是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从教读到自读的主线应是文言的“整”与“散”、“浅”与“深”之美,学生通过探究感受体会文章的山川之美和语言之美,进而体会魏晋文风,明确情景融合背后的魏晋风度,正是魏晋南北朝写景散文的阅读图式,进而形成对类似文章的基本阅读思路。

总之,自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用一种方法启发另一种方法,在一线教学中我们精准定位自读课型,运用适当的方法和策略,不断改进授课,就能充分发挥自读课的相应作用。

转自:“商杰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