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高中语文群文阅读的组元策略

2023/7/13 9:49:18  阅读:154 发布者:

高中语文群文

阅读的组元策略

摘要: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阅读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知识水平的发展,而且影响着学生价值观和道德思维的形成,是一种创造更好行为的行动。所谓群文阅读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围绕单元中的一个或多个主题选择一组文章,一起阅读。为此,教师应了解群文阅读的价值,通过良好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走向群文阅读,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基于此,本篇文章对高中语文群文阅读的组元策略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现状;组元策略

引言

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是语文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有助于语文教学紧跟时代步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生学习任务重,面临着高考升学的压力。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多,阅读量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高中生健康成长,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群文阅读作为语文教学新方法,其具备的教学效果已经被证实,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高中语文教师的关注。

一、群文阅读的作用

(一)提高学习效率

群文阅读的基本标准在于文本应具有育人载体的支撑功能。群文阅读通过丰富的文化知识、心灵营养元素促进高中生进行艺术欣赏、文学品读、审美体验,把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的育人职责体现出来,充实高中生的文学常识,发展高中生的审美思维,提升高中生的思想品德。群文阅读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丰富学生语文知识,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二)实现育人职能

群文阅读还应具备知识、道德、思想教育作用,能以文本内涵、情节、人物、诉求为支撑,来感动、感化、感召高中生,让高中生认可并模仿文本中的正面形象,描述美好事物,反对反面形象、事物,基于正、反两种人物,对事物进行分析对比。教师可利用群文阅读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让学生从阅读中汲取知识。

二、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对群文阅读认知不深刻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然而,作为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主体的教师,其教育思想方法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效。从实践中发现,一些教师对群文的理解不够深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群文的认识不够透彻。与传统的单一文本阅读相比,群文文本阅读的“量”出现了明显的改变,教师因其固有的思维方式只能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从而影响到文章主题的选取和搭配。二是群文阅读更多的是思维上的延展。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在一种纯粹经验的话语系统中讨论阅读教学问题,所以阅读教学在相当程度上处于一种“众声喧哗”的状态,教师很难进入真正的对话情境之中。

(二)学生学习动机不强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主导,忽略学生主体性,使学生丧失自主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因此降低。如若教师不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将缺乏方向感和目的性,影响其语文学习质量。

(三)师生间欠缺互动

传统“师为先,师为本”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交流与互动兴趣。由此一来,教师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真实想法,也不能根据学生学情制定差异化策略。此外,师生互动不足,极可能加大彼此间的隔阂,使师生间感情无法共鸣,不利于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效果。

三、高中语文群文阅读的组元策略分析

(一)注重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在进行群文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树立两种“主体”观念,即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学会和掌握现代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把有价值的知识应用到群文阅读中,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开展“体验式”的交流,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思想、新的教学方式”,从而打破原有的教学定式。改进学生群文阅读的现状,必须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的训练,并在闲暇之余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最重要的是教师自身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潜心钻研、深挖教材,设计出合理、可行、高效的课程。

方东流在《群文阅读的文本组织策略》中指出,教师在选取文本的时候首先要分析议题,明确目标;其次考虑文本的条件(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最后选择紧扣议题、难度适中、文质兼美、体式多元的文本。所选议题要明确、开放、可议,结合《课标》要求,贴近学生生活需要。选材要具有多元化、典型性、难易适度,结合语文教材,符合学情。如选取《百合花》《哦,香雪》《群山不会忘记》进行群文阅读,这一组都是以写人为主,虽处于不同时代,但都彰显着青春、责任与担当,符合立德树人的要求。课堂建构要具有探究性、情境性、多元性。

(二)依据作品产生的时代选择群文组元

不管是从作品的文体、语言上看,还是从作品反映的主题思想上看,文学作品都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这是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典型文体,这种文体在这个时代达到巅峰,名家辈出,后世无法超越。

依据作品产生的时代选择群文组元,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一种文体的理解,还有利于学生透过相同文体的文本了解、感知一个时代的文化。言为心声,作品产生于作家所处的时代,又反映着这个时代,每个时代都拥有符合自己时代特征的文学主题。相同的社会背景、文化传统,相似的人生经历,重大的历史事件,让同一时代的作家不由自主地将目光聚集于同一个点上,这正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提出的“集体无意识”。

汉朝大赋流行,是对天下一统、国家和平稳定的回应;魏晋时代崇尚清谈,关注人生,展开了对生命意义的讨论;唐代初期,国家刚刚建立,社会安定,边塞诗盛行;唐代中期,社会高度繁荣之后,突然发生巨变,人们对安史之乱进行思考;南宋由于受到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产生了大量的爱国主义作家和爱国主义作品。

总之,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作品一定会打上时代的印记。依据作品产生的时代选择群文组元,恰恰是要我们既要“知人”,更要“论世”,要把握作品产生的时代特征,进而去理解作品。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微观认知作家个体,又要引导他们将个体放置在时代的大背景中去探讨。

(三)从议题角度出发,构建群文阅读

议题是群文阅读的中心,更是文本的核心与灵魂,教师在选择文本时一定要从议题出发,围绕议题的含义开展教学活动,而不能让文本的选择流于表面。有些教师缺乏对于文本的深度思考与挖掘,因此所选文本看似息息相关,却缺乏本质上的联系。

例如,在教学《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课文时,一些教师将“父母之爱”作为大主题,将《秋天的怀念》《我的母亲》《背影》等名家名篇与课文归为一类,在课堂上大讲特讲父母对孩子的爱。然而,这几篇文章不仅文体不尽相同,侧重点也并不一样,

这种阅读内容的设置不合理,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反而会降低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让学生觉得云里雾里。

此外,将群文阅读作为课后作业,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某一类型文本的阅读理解经验。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成绩,教师也应当根据高考语文科目的特点,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课外书籍。例如,通过观察,我发现近年来语文高考的阅读文本多以乡土文学为主,学生往往对于这种文学了解不多,而课本中关于乡土文学的内容也不算多。所以,在研究了高考试卷的特点之后,我精心为学生选出了与高考语文乡土文学阅读相似的小说,推荐学生在课外阅读,如沈从文的《边城》《丈夫》等。在课堂上,我也会让学生谈一谈阅读的体验,找一找乡土文学有什么共性的特点需要我们注意。

此外,为了加深学生对于“乡土文学”这一议题的体悟与理解,我还在班级中召开过以此为主题的班会,要求学生讲一讲自己喜欢的乡土文学作家或者篇目,以此增强学生们的情感体验。

(四)辨比精析

群文阅读虽然与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模式有所差异,但从课程性质上看,群文阅读依然属于阅读课范畴,因此精读环节的设计必不可少。鉴于此,学生完成多篇文本的速读后,教师可以巧用“比”的策略,引导学生在比较不同文本的过程中细致分析议题,进入精读环节中,从而提升阅读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在“比”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归纳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似之处,也可以比较不同文本具有的差异性。

以人教版必修第一册《鸿门宴》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围绕“品悲情项羽,颂时代英雄”这一议题,将《夏日绝句》《项羽之死》等文章与课文《鸿门宴》作为本次群文阅读教学的文本材料。学生在“比”的环节中,可以找出不同文本中与项羽相关的内容,比较项羽的“可悲”之处与“可爱”之处。通过《项羽之死》中“力拔山兮气盖世”等句子体会到项羽勇猛、善战等特点;通过“不忍杀之,以赐公”“我何面目见之”等句子感受到项羽重义的品质以及其英雄风范。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进一步梳理课文《鸿门宴》,在找出项羽“可爱”之处的基础上,以精读课文《鸿门宴》的方式,分析项羽悲情结局产生的原因。

从而在分析项羽对待谋士、内奸和对手的态度和方法上,找出导致其失败的原因,如优柔寡断、刚愎自用、不听劝诫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将项羽的“可爱”与“可悲”进行对比。此外,学生还可以从《夏日绝句》等诗词中,对比后人对项羽的评价,从而更加全面地分析项羽的个性特点,提升群文阅读的教学效果,在精读中探议题中“悲情”与“英雄”两个关键词。

(五)设置阅读问题,提升群文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在组织群文阅读时,如果给学生预留的时间过多,就会导致群文阅读教学的失效。因此,教师一定要对阅读时间加以控制,让学生对文本展开深入思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结合群文阅读素材设计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对此,教师应将多篇文本视作一个整体,同时设计具有冲突性、迁移性和比较性的问题,将多篇文本横向联合起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习如何在多篇文本中提取并整合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样的群文阅读才是有深度的。

例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教师将《荆轲刺秦王》《曹刿论战》作为群文素材,并将其带到语文课堂中,同时利用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思考。如,针对《烛之武退秦师》和《荆轲刺秦王》这两篇文本,教师首先让学生立足这两篇文本的共同之处思考:这两篇课文都是文言文,也都讲述了深入敌军阵营的故事。主人公烛之武以及荆轲也各自承担着不同的风险,但烛之武最终功成身退,荆轲却命丧黄泉,为何二者的命运截然不同?这就为两篇文本搭建了一座联系的桥梁,教师可将上述问题告知学生,让学生对比这两篇文本,思考问题的答案。

再比如,针对《曹刿论战》和《烛之武退秦师》这两篇课文,教师同样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曹刿是乡人的身份,而烛之武是养马官的身份,但这二人都能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学习体验,说一说从二者身上获得的启示。”通过设计的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深度思考文本,从而高群文阅读的效果。

(六)优化群文阅读作业,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语文教师还可以制作额外的群文阅读作业,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课文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群文阅读技能,将课堂上所学的东西自己写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技能。在布置群文阅读作业时,教师应确保作业内容相关且易于理解,并通过引导学生收集与内容相关的小组笔记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教师在策划阅读课时,可以适当布置一些开放式的任务,让学生可以动动脑筋,完成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学习任务。这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涉外知识,还可以开发和运用他们的阅读和创造能力,让学生自由思考。

群文阅读可以将更具教育性、思想性与知识性的人文资源筛选并提供给高中生,激发高中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构建安静、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满足高中生的学习需求,并帮助语文教师形成“立德树人、文化育人、教书育人”的观念。目前,新《课标》已全面实施,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基于时代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并基于新《课标》筛选符合高中生群体特征的文本,组织开展群文阅读教学任务,将有主题、有计划、有次序、有效率的群文阅读环境和阅读模式提供给高中生,推动高中生在自主阅读的前提下分析主题,拓展思维,基于群文阅读提升语文乃至各学科学习的效率,将群文阅读的实效性充分展示出来,奠定高中生提升核心素养的基础。

作者:董从春(长汀县第二中学)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

转自:“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