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课标更强调开阔的课程视野,拓宽课程资源,怎么做?

2023/5/18 15:23:42  阅读:190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秦杰在线 ,作者秦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潜力,积极利用和开发各类课程资源,不断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那么,什么是课程资源?课标是这样定位的:“语文课程资源既包括纸质资源,也包括数字资源;既包括日常生活资源,也包括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既包括语文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重要问题、学业成果等显性资源,也包括师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等隐性资源。”简单来说,课程资源就是一切能够运用到教学活动中的能促进教学活动更好的开展的各种条件和材料。

每位语文教师面前都有一本语文书,每个语文教师的语文课堂都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和特色。也许有的照本宣科;也许有的生动活泼;也许有的有了独立进行课程开发的能力;也许有的紧守教材不知拓展什么。

语文教师如何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你首先自己得有创造性使用教材,创造性利用各种资源的迫切的想法。而资源随处都有,时时都在。

一、与生活的接轨。

有人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这应该是对生活资源最精彩的解读。丰富多彩的世界、有滋有味的生活就是最好的语文学习的资源。大自然的变化、社会流行时尚、社会新闻话题、每天发生的大事小情,景景都可以入眼,事事可以入文。

前些天在听二年级老师讲《树之歌》,这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十几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一边听课我就一边想象着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入对儿歌的理解。我说对这位老师说教师要建立资源意识。老师课前可以搜集各种树叶,做成书签,放在一个大口袋里,一上课带到教室:“老师这些天捡了好多种树叶,考考大家的眼力……”让学生到口袋里去抽,认对了就送给他了。这位老师说,这就像现在孩子们喜欢的抽盲盒一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很容易激发起来了。

我记得曾经我教《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的时候,提前一天就开始着手做准备,去学校南边的田地里找苍耳、蒲公英、豆荚的实物,上课的时候,给他们看豆荚,让他们吹蒲公英,还把一棵苍耳的秧子展示出来,学生一目了然。在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后,就把苍耳摘下来,随机地粘在学生们身上:“苍耳妈妈有办法,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放学后,你们带上它,有土的地方记得把它摘下。”学生们都新鲜坏了,学的兴致盎然的,读得也有滋有味的。

有老师讲《一封信》,虽然二年级不求信的格式,信件的文体,但是,他得知道什么是“信”吧。如果我们老师找来一两个信封,拿来一两张信纸,让孩子们看看。孩子们就知道,这是人们曾经经常用到的“信”。再比如学习二年级语文园地四中的识字加油站,我们是“直给”孩子一张PPT中的火车票,还是可以自己去搜集,也让让孩子去搜集一些火车票,拿来在课堂上互相认一认,看一看?

再比如,学习写校园一角。我们学校有很多“角”,我们带孩子细心观察过那个“角”。校园花坛的花开了,你可曾驻足流连?还是觉得带孩子出来是浪费宝贵的语文课的时间?校园里搞各种活动了,我们可曾带着一双观察的眼睛,引导孩子在活动的过程中去观察去感受,还是单单为了活动而活动?外面下雪了,我们是坐在教室里端坐着上课还是出去接两片雪花、打一顿雪仗?我们可不可以让学生去观察一下橱窗里各色各样的糖葫芦,去店铺里看看拉面的制作过程?……

教材,想简单教,拿着课本怎么都可以讲一节课。如果想利用起各种资源来,也可以有不一样的一节课。

很多时候,老师是需要独具匠心的。

二、与各学科的结合。

如果说,我上面举的例子,都有些简单和随机的话,那很多老师在语文课程资源的拓展上,已经走到了自成一体、独具风格的程度。暑假期间和全国很多的老师一起共读了李竹平老师《我在小学教语文》,读着的时候就蠢蠢欲动,觉得,我们的语文课如果做成这个样子,那学生得多愿意上,学生得多喜欢。书中写道:

逻辑框架下的母语课程应该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突破学科壁垒,以联系的眼光看待母语学习,让母语学习真正回归生活,融入生活,创造生活。学习《桂林山水》就构建主题为“跟着美景去旅行”的课程,讲写美景的文章搜集起来,在地图上找景点,设计路线图,推介自己去过的景观、欣赏风景画等等。

2、以“特设的境遇”确保儿童的言语成长获得丰富的生命特征。这个特设的境遇包括为具体的学习内容和目标所做的情境铺垫,但不仅限于此,更包括真切的生活体验、知识背景的丰富、视野的拓展、思维的激活等等。

3、凸显儿童立场,以儿童为中心构建课程目标,让课程生活始终为儿童的成长服务。比如作者构建的《十岁的天空》母语学习教材,课程内容就分为探索身体、童事童趣、成长启示、感悟亲情四个板块。老师提供的素材有说明性文本、绘本故事、散文、小说等等。

4、课程逻辑清晰、既不忘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又避免了狭隘的语文本位思想,让母语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在深秋时节,在开展以菊花为意象的诗歌晨诵时,创生出“菊花”课程。种菊花、赏菊花、对话陶渊明,使文化传承与生活体验在母语课程中融为一体。

其实,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很多老师已经成了先行者,有了非常成熟的做法,比如,张祖庆老师的《光影中的创意写作》利用微电影开辟了语文课堂的新视野,把一节节的习作课融于一则则短小的电影片段之中,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学习。

三、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融合。

如今班班都有了多媒体,照片视频PPT等影像资料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资源利用。我们的多媒体是来帮助突破难点、补充未知的。比如,在讲《富饶的西沙群岛》我们可以播放海底世界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海底的鱼数量多种类多,学习《火烧圆明园》可以播放一段电影片段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场景。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巧妙的利用,恰当的融合,而不是泛用和滥用,从开课到结束PPT沾满课堂,被它牵着鼻子走,因为心里装着PPT,总想着下一张PPT上的内容,而干扰了自己带领学生深入文本的流畅性。

再者,资源是好资源,但是没有运用好好资源。上课总有老师,让孩子们边看视频边看书给课文标段,或者就是放一段视频完活,没有让视频起到应有的作用,没有让学生利用试听感官,去感受其中的情景、画面、感受视频带给自己的感受,再由视频到文字,做到一个由直观到文字理解的迁移。

四、教师自身资源的利用。

教师自身就是很好的资源,这毋庸置疑。数学名师华应龙说:“站在讲台上,我就是数学”记得很早之前曾经有老师质疑,说这话是不是太“大”了。细想想,其实一点都不“大”。当我们一位语文老师每天与学生朝夕相处,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甚至六年,我们对孩子们是怎样的影响呀!那我们语文教师站在讲台上何尝不是语文呀?!有多少孩子是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上一门课程呀,又有多少孩子因为恐惧讨厌一位老师而厌恶了一门课程呀。

老师的知识底蕴,老师的眼界视野,老师的经历经验,老师的思维方式,老师的一言一行,老师的行为习惯,老师的风格特点,都是资源,都可以带给孩子们不一样的影响。

前几天听了我校赵海霞老师的习作课《笔尖流出的故事》。

首先,在上课伊始,我看到了她给全班编写的《八班对韵》。包含了老师和学生在内的所有名字:唐对宋,许对陈,上官对西门。一达对治宇,金杯对玉盆。孙琛炜,郑捷宸,习武对修文。

再者,我看到了她深厚的语文积淀。在她那里,古诗词可以信手拈来、张口而出,这是我可望而不可即的,自己会背的古诗几乎就剩下了上学时背诵过的那些,而且还有很多随着时光的流失也随风而去了,偶尔想起来也是磕磕绊绊地背不全面,甚至是驴唇不对马嘴了。你想想,一位底蕴深厚的老师对孩子们润物无声的影响得有多深远呀!这些隐性的影响也可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接下来我还看到了她亲自下水写的几千字长文。给了学生很好的虚构故事的范例。她在反思中这样写道“六年级的孩子开始知道慕少艾,青春期疏导也提上日程。我每次教到六年级也都会做相应的课程,这次我就班会、作文、新授一锅烩了。以前的课程资料已经不合适了,我要寻找新的载体。我就想到了假期嗑的《重案六组》同人小说。本来想找个现成的,结果没有合适的。最后我决定自己写,一写才知道这个东西忒不好写。我在网上给几个我比较喜欢的作者留言向他们请教构思人设、情节、节奏、尺度把握等问题……文比较长,所以分了四章,每章的小标题用了两套版本,古诗词版和信天游版。用大雅和大俗做对比。为以后给孩子们介绍信天游这种体裁做个铺垫。”就这样,洋洋洒洒的一篇小说就诞生了。当孩子们在拜读着自己老师的作品时,那是怎样的一种感觉?这样的带动的力量如何能描述的出来?

我自己在教学时,也曾多次下水,当老师的笔在纸上沙沙作响时,当老师读出自己写的一两句又欲言又止时,学生的胃口和兴致就大大被调动起来,会更加专注于自己的笔下流出的文字。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备作文指导课时,总是先写篇“下水文”,三五百字的小文章几乎一挥而就,写完了读一读,觉得挺有意思。等学生写好了,师生相互交流,共同分享各自写的文章。这是多么有趣的事情呀!

即便是看似和语文教学无关的,也一样能影响学生。比如一位语文老师会打乒乓球,一位语文老师会弹一手好琴,一位语文老师会做拿手好菜,你时不时在学生面前露一手,晒一晒,也可以让语文课变得生动有趣。原来我的语文课在音乐课的后面,学生早早的就把电子琴搬到了班上,我记得第一次在学生面前弹琴时,他们都很诧异,“老师,你还会弹琴?”于是中午我就没让学生把琴送走,让他们来个现场特写:不一样的“琴”老师。

赵海霞老师说“其实教师本身就是课程,喜欢什么就把它做成课程。课程是玩出来的,用玩的心态就乐在其中。”这句话很应景,正符合我今天写的要义。

老师自己,就是一道风景线。

五、学生资源的利用。

学生不是一张张白纸,他们也是丰富的资源。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有自己体验的人,他们都有自己对文本对事情对更多书籍的解读,我们眼里有学生吗?我们信任学生吗?我们能给学生更多倾听的机会吗?我们能不自己按照自己的意志控制课堂吗?其实,做学生挺累的,不愿意听听烦了听困了,也得遵从老师手背后挺直腰眼瞪圆了看前面。我们何不给孩子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我们让学生讲讲他家里的书,让学生讲讲他喜欢的故事,让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活动……让一个活的学生动起来!这是沧州市教研员张东兴老师的名言。而我们的课堂呈现出来,更多的是教师的管控,牵线,不敢放手。

另外,学生的家长也是资源。曾经我在学校里搞了系列活动“家长进课堂”:派出所所长来讲法律,交通队干警来讲交通知识,宾馆凉拼大师来现场演示水果花样拼盘,绘画爱好者现场作画……当时,我还想请一个认识的旧书摊的摊主潘洪斌来讲,因为,我发现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呀,他一边卖书,一边给我推荐书,好多他都看过了,让我暗自佩服。他说“我能讲什么呢?也就讲讲对联吧。”可惜,这事一直没有成行,回头有机缘要补上。

也许,你看完此文,马上要有很多质疑和阻抗:我没时间、我没能力、我想不到。

但是,我们反过来想想,我虽然不能每节课都这样,也许我一学期有一个单元有某一节课可以这样;也许我能力不足,但是能力是可以锻炼的,就拿下水文来说,哪个语文老师能说你不会写字?不会写一段话话?我们也许自己想不到更有创意的设计和拓展,但是我们可以学呀,在模仿的基础上再创造呀!

感之慨之,不知所言。说着说着就远了,就此收住吧。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