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任务驱动式整本书阅读开启:《团子的神奇美术馆》教学实录与评析

2023/5/9 17:25:12  阅读:114 发布者:

执教:李竹平 记录&反思:郭雅楠

一、营造氛围

1.向日葵班的共读时光:你觉得在我们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光?

生:温暖的、开心的......

2.老师送给你们一个词:冒险的时光

生:因为我们可以去看到很多不同的故事,和书里的人物一起去看新的世界。

3.展示黑板上学生创作的关于本书的海报

4.共读一首诗《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狄金森)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没有一艘船

能像一本书

也没有一匹马

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一样

把人带向远方

静静地打开一本书吧

阅读这条路

最穷的人也能走

不必为通行税伤神

静静地打开一本书吧

这是何等节俭的车

承载着人的灵魂

5.今天我们一起到《团子的神奇美术馆》里面去共同度过奇妙的时光。

听课感悟:在正式读书前,先营造一个适合读书的氛围,用“冒险”一词和狄金森的诗,引发学习期待。

二、激发兴趣

1. 团子长成什么样?小揪揪里蕴含着什么?

2. 关于这个书名,你对哪些词比较感兴趣?

生:神奇。

师:你猜一猜,这个美术馆会有多神奇?发挥你的想象。

1:这个美术馆里是很多人画不出来的画。

2:这个美术馆里的画可能都能连在一起成为一幅更大的画。

……

师评价语:如果故事不是这样,你可以自己写一个故事,就叫《xxx的美术馆》。

听课感悟:

竹平老师的评价语十分巧妙。每个人对于神奇的理解都不同,每个人对于故事的期待和想象也都不同,但是如果只根据书的内容就简单地评价对还是不对,一定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只评价好还是不好又太过单调。因此竹平老师给出的评价语是“如果故事不是这样,你可以自己写一个故事,就叫《xxx的美术馆》”,既肯定了孩子的思考,又对他们今后的读书、感悟提出了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有的学生在观察封面:封面上画了很多人,会不会是一个个画家?

师总结读书方法:封面告诉我们一些信息,说不定能解释为什么叫做《团子的神奇美术馆》,

但是答案只能从书里找。

听课感悟:如何读书?如何获取信息?要在孩子的发现中帮助孩子总结方法,他们才能学会迁移。

4.最神圣的时刻到了!发书了!仪式感!

听课感悟:读书的仪式感,让学生对于新书充满期待,更加激发孩子的兴趣,也更能珍视这本书。

三、初识神奇

1.自主阅读:10分钟自主翻阅时间,拿着笔,想圈画什么就圈画什么。

2.交流:美术馆的神奇表现在哪里?看看谁这10分钟收获最大?

会读书的人发现的比别人多。

四、发布任务

(一)任务一:选择故事中的一次参观,设计一张合适的入场券。

1.读此页第二段:

“团子仔细地看了看书里夹的入场券,每张入场券背面都画着不同的图案,但是上面都没有写展览的地址,也没有写展览的日期。”

师:入场券上面的图案和什么有关?

生:和他们对应的画作、画家有关。

师:假如你去看梵高的画展?入场券会画什么?如果去看达芬奇的画展呢?

2.如何理解“合适”?

3.哪些人喜欢画画?哪些人参观过画展?出示画家画像和代表作,学生进行匹配。如果不清楚,师提示在书里找答案。

 

(二)任务二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画家,和团子一起去神奇美术馆参观一趟吧(学着周雅雯写一个去神奇美术馆参观的故事)。

1. 每个组的每个人,选择一次“参观”故事认真读一读,说说每次的参观故事中,都写了哪些内容?

每个故事的开头,都写了团子为什么到这个美术馆、怎么到美术馆的。接着就介绍这个画家的作品和特点。然后介绍画家的生平成就。最后是艺术家小传。

2.布置任务: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画家,和团子一起去神奇美术馆参观一趟吧(学着周雅雯写一个去神奇美术馆参观的故事)。

3.讨论怎么获得有关画家的信息。

(三)挑战任务:

你希望能拥有参观哪里的神奇入场券呢?创作一本《xx的神奇xx馆》吧。

拓展到音乐、科技......设计入场券。

听课感悟:

我们总会问: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如何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如何检验孩子的读书效果?如何由读到写?竹平老师设计的这几个学习任务给了我很大启发:

先让孩子根据读书内容设计入场券,这一定是在他们阅读过后,对书的内容有所了解后才能完成的,老师没有用读后感、读书笔记这样传统的方式,而是就着书本中有意思的“入场券”,让孩子们自主设计。

读完了这些画家的故事,你还想了解哪幅画?再选择一幅画,这就拓展到了另外的一本书。

除了画作,你还对哪些内容感兴趣?继续进行创作。这就是由一本书到多本书,由一种类型的书到多种类型的书。还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动力。读完这本书还可以自己当小作家,创造你的故事。

总评:

整堂课下来,既有激发学生兴趣的读书仪式感,又有对书本内容的梳理探讨,更有后续拓展任务的激励。这堂共读开启课,在竹平老师的精心设计和循循善诱的评价语中,让学生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对这本书、整本书阅读设计,产生了探索、研究的兴趣。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