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2023/4/21 8:59:58 阅读:91 发布者: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了解游记。
1.读课题,把题目中的“记”换成另外一个字,可以换成什么?(游)
这是叶圣陶写的一篇游记。
2.中国古人就很喜欢写游记,如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柳宗元《小石潭记》。你们写过游记吗?(简单交流)
二、梳理游览路线图,连起来讲一讲。
1.
创设情境,引出:这是作者在路上看到的景色。(板书:路上)
2.自由读课文,填写双龙洞的游览路线图。
图上已经写好了路上、出洞,剩下来有四个空格,轻轻读课文,在文中圈画出有关的词语,把作者走过的四个地点填在空格里。
3.交流路线图。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4.结合游览顺序和景物特点,把四个地点贴到黑板的相应位置。
追问:“出洞”应该贴在哪里?引导关注课文最后一句话,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游览路线。
看板画讲讲作者游览的顺序。
三、梳理句子,初步感受景物的特点。
1.以“路上”为例,展示描写路上景色的句子。
2.指导学生读课文,找一找描写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特点的相关句子。
自读画句子,师生交流,相机学习词语。
3.读这些句子,把它们连起来说一段话。
这就是从词到句,由句到段带给我们的不同感受。但是,如果叶圣陶爷爷这样写,你觉得怎么样?哪里不过瘾?
四、精读孔隙,体会作者的写法。
孔隙是游金华双龙洞最惊险、最刺激的体验。400多年前,明朝旅行家徐霞客探双龙洞,向一位老太太借了澡盆,贴水穿过孔隙游向内洞。
1.梳理,这一段是从哪三个方面写的?交流。
2.默读第五自然段,画出你印象最深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读一读。
3.交流,指导朗读,重点指导过孔隙的方法和作者的感受。
要点:(1)用小船之小写孔隙的狭窄;(2)通过写船行的方式突出孔隙之小;(3)通过作者的感受写孔隙窄小。
4.情境朗读。
古诗有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作者乘小船,穿过空隙。引读——
你看到了怎样小的小船呢?
小船是这样过孔隙的?
你是怎样仰卧的呢?
感觉怎么样?
五、总结。
我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了解了游记可以用游览的顺序写,写的过程中,最为独特的地方——就像孔隙,要细致地表达出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当然,文中的内洞也写得很精彩,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转自:“丁丁de笔记”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