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学反思】《自相矛盾》教学反思

2023/4/18 11:40:44  阅读:277 发布者: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

/郑东新区中州大道小学 关幸

《自相矛盾》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出自《韩非子》,是一则内容浅显,寓意深远的小故事。讲的是楚国有个人,既夸自己的矛最锋利,又夸自己的盾最坚固,说话前后不一,自相矛盾。本节课一共设置了4个教学目标。1.认“吾、弗”两个生字,会写“矛、盾”等4个字。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这个故事。4.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教学效果(思效)

(一)这篇小古文,有几个字比较生僻,在认读和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我选择将字音及字意,揉入理解故事的过程中,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联系上下文猜测词语意思,而不是单独割裂的讲解某个字的意思:如“鬻”,笔画较多,属二类字,生活中不常用,较生僻,需要学生带入句子中,联系文句理解和使用。再如“誉”字,则是让学生根据上文楚人的身份去推测其叫卖时的样子,进而理解“誉”有称赞、夸耀之意。

(二)在学习文本内容时,学生通过模仿楚人,夸耀自己的产品,大声叫卖等场景,融入故事中,进而与文中的围观者不谋而合,明白“其人弗能应也”原因。在自我质疑中,悟得故事中要阐明的道理。

随文理解“其人弗能应也”中“弗”的意思

(三)讲故事环节,先回顾先前学习中习得的方法,再给学生留出练习时间,在此基础上,已点评促讲解,层层推进,步步提升,效果较好。课堂最后的“给楚人出主意,帮他再次卖矛和盾”的环节,也让学生来了一次头脑风暴,拓展思维,直指单元目标——思维的火花。

讲好故事,

思维风暴环节

综上,本节课四个目标都已达成。

二、不足之处(思失)

虽然整堂课按计划完成,环节相对流畅。但仍有以下几点遗憾之处:

(一)在二类字学习环节,我设计了学习单,意在通过注音来检测预习及课堂读书效果。但是学生互评后,我没有及时的将普遍出错的字音进行针对性的巩固,导致后续仍有个别学生出现读音不准的情况。

(二)在模仿楚人叫卖环节,学生的表现略为拘谨,张力不足,尤其是那种自夸炫耀的样子并未较好的体现。此时我没有及时做出恰当点拨,气氛烘托不够,致使此环节没有达到预期的“将全体学生带入故事”的效果。

(三)在教学“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一点问题时,我忘记了自己原本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即追问学生“何如?”“何如?”让学生自我质疑,明白楚人的自相矛盾。这一追问是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但很遗憾这点没有做到位,导致学生后面在讲自己明白的道理时,不够深刻,对于程度较弱的孩子,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铺垫作用。

质疑思考“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质疑思考“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四)最后的课文背诵环节,目标指向过高,任务出示有些突兀,在设计上需要更自然一些。

三、努力方向(思改)

上述不足之处,是我在本节课的设计和实际教学中,需要不断改进的,除了本课呈现的问题,我也察觉到,自己有以下几点需要不断提升:

(一)对学情的把握,需要更准更细。学情不仅仅是一个班的学科学习情况,更是对每堂课,每种课型、不同类知识点的学生掌握情况把握。只有做到细致把握,心中有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才能从容应对,有的放矢。

(二)老师本人的情绪感染和气氛带动能力需要不断增强。课堂上,老师是穿针引线之人,也是学生的主心骨。我察觉到自己在课堂上,很容易被学生的回应效果左右情绪,如果学生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展现效果,会有着急、慌乱之感。这对课堂教学是极为不利的,也是自己能力不足的体现!今后我将继续提升自己把控课堂大局的能力,努力做到气定心稳,细致入微。

(三)加深对教材和文本的挖掘,对知识的外延进行拓展,不局限于文本本身的内容。在备课时,我们很多人习惯于照搬教参,仅完成教参所要求的目标和内容。这种方式没有错,也很稳妥。但在现今倡导的学科融合,大单元,大概念的方向下,已远远不够。让教学始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就需要我在平时积极的进行自我充电,保持对知识的敏感度。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拓展知识广度,丰富知识储备,更好的引领学生感受知识海洋的乐趣与活力。

(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却知易行难。今后的教学中,我也要时刻提醒自己,教方法,提能力才是教学的落脚点。不能只做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做学生能力培养的好师傅。

本次汇报课,给了我一次锻炼和展示的机会。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展现,再到课后总结,每一次的讨论、修改、尝试,都有思考和收获。也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日常教学中,要沉下心,认真的去琢磨一节课,推敲一节课,回望一节课。

《运算律》教学反思

/郑东新区中州大道小学 辛宣萱

《运算律》这一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已经理解并掌握了四则运算、加减混合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解决问题,对四则运算的规律进行总结、归纳、概括。本单元的教学主要分为四部分:加法运算律、减法的性质、乘法运算律、除法的性质。其中,加法运算律包含: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乘法运算律包含: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运算律不但对于四年级下册是重点单元,以及后续学习的小数、分数、有理数、实数的运算也适用,所以是一节运算律方面的种子课。对于这一单元,我感悟颇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学起来更加的容易与轻松。

我们常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在生活当中。但其实很多孩子的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是脱离的,所以做题时常常手足无措,不知道从何下手。在教乘法运算律时,教材是出示了植树节的活动,里面数据比较多,孩子没有亲身经历过植树,在选择有效信息时只能靠常识来完成题目,所以我大胆重构课程,用自己买奖品的情境作为题目,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争前恐后的举手,并且能够快而准的说出探究的结论,我个人认为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程。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具体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不同的解法比较中发现规律,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规律,不再是老师“要求”背诵的规律,用起来也比较得心应手。

二、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也要规范数学书写。

教学时精心设计以生活为主线的问题串,在引导学生写出算式得出正确答案后,并没有立刻揭示运算律的规律,而是把学习的舞台归还给学生,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说一说共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引导学生再写出类似的算式,通过计算、对比、分析,从而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与总结,在这一部分很多学生的想法与课本上的规律的意思是相通的,进而,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运算律,学生的方法多样,从这些方法中选择最优方法——用字母表示,使得规律的表达更准确。这样安排教学,既保证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性,也保证了数学表达的严谨和简练,也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

三、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运算律有关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使计算方法更简便、更灵活。但是这一部分仍然是难点,很多学生为了用运算律而随意使用,并不理解合理利用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数感较弱,无法体会数据之间的联系,对数据的敏感性较低,导致简便计算无从下手,或只能写对第一步,对于这样的学生,我将会进一步关注,对常规计算进行练习与巩固。

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应用,学习数学知识更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适当的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的对实际问题进行理解与分析,选择最优的解题方法,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不断提醒学生做一个有心人,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才能真正学习到数学的奥妙与真谛;也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关注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也正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转自:“老胡聊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