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引领实践,培育创新素养
春日里,聆听课堂拔节的声音;时光中,见证教师成长的美好。为进一步推广课题的研究成果,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积极践行新课标理念,2023年3月31日,山东省《“双减”政策下差异化教学的区域实践研究》《生物学实践活动中创新素养培育研究》课题成果展示活动在青西四中顺利举行。青岛市骨干教师代表、西海岸新区初中生物青年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由青岛西海岸新区生物教研员桑海玲老师主持。
01
课堂教学展示
1.高旭业老师出示《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青岛西海岸新区第四初级中学高旭业老师出示青岛名师开放课《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科技梦,高老师这节课是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完美融合的一节课。这节课首先通过AR技术让学生360度全方位的观察心脏的结构,学生犹如站在手术台上一般震撼,其次通过心脏注水的实验视频带动学生对血液流动方向的探究,最后利用畅言智慧课堂的多种互动功能进行巩固训练,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点答疑。整节课充满了浓浓的高科技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好奇心,紧扣新课标核心素养的要求,极好地落实了新课标中教学过程重实践的课程理念。
2.金飞宇老师出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四中学金飞宇老师出示青岛市城乡交流课《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金老师通过学生体验缩手反射活动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概念;进而通过膝跳反射分组实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概念;通过士兵作战情境、机器人各部分结构,突破反射弧结构和功能这一难点;最后通过再现望梅止渴的情境体验,让学生理解反射的分类。整节课环环相扣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成,落实了新课标理念下的大概念教学。同时辅助智慧课堂的多种手段,提质增效,精准教学,提升了课堂效率。
3.张云荣老师出示复习课《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青岛西海岸新区实验初级中学张云荣老师出示青岛市城乡交流课《生物的生殖和发育》。张老师首先带领学生立足于新课标,呈现中考考情,明确复习方向;把多样的实物材料引入课堂,带领学生利用嫁接的蟹爪兰、组织培养的铁皮石斛、扦插的绿箩、发霉的橘子、银耳、蘑菇等实物回顾植物和其他生物的生殖方式;张老师还设置了平板分类,“我是小老师”,角色扮演等多种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动物的生殖发育方式。整个课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由部分到整体,课堂容量大,每个环节都设置了中考链接,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发展,学生收获满满!青岛西海岸新区实验初级中学张云荣老师带来了一节项目式复习课《生物的生殖和发育》。张老师首先带领学生立足于新课标,呈现中考考情,明确复习方向;把多样的实物材料引入课堂,带领学生利用嫁接的蟹爪兰、组织培养的铁皮石斛、扦插的绿箩、发霉的橘子、银耳、蘑菇等实物回顾植物和其他生物的生殖方式;张老师还设置了平板分类,“我是小老师”,角色扮演等多种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动物的生殖发育方式。整个课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由部分到整体,课堂容量大,每个环节都设置了中考链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学生收获满满!
02
教师互动评课
1.胶州市实验初级中学周玮老师
高绪业、金飞宇两位老师的课堂都进行了充分的备课,新课标目标的体现很准确。高老师使用AR技术进行心脏的教学是很新颖的,学生看完后非常容易理解。高老师带领学生深入分析了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工作原理,尤其是对心脏瓣膜的解析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其功能是防止血液倒流。金老师的课堂细节满满,将反射弧的结构以侦察兵、作战士兵等方式进行讲解,并以机器人进行演示,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了,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两位老师都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能够对课堂收放自如,是两位非常优秀的老师。
2.文汇初中的窦群老师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这堂课,借AR智慧课桌,将人体心脏以3D模型立体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信息技术赋能开展教学,用创新手段,轻松突破了难点。另外,她建议教学中如果增设实物观察环节,让学生在虚实融合的空间进行知识的构建,更能丰富学生的上课体验。
3.灵山卫中学邓平老师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节课构思精妙,“草蛇灰线,付脉千里”。本节以课前体验活动为导入,中间穿插着生活中学生的各种体验感受,既洋溢着生物科学的趣味,又揭露着神经调节的秘密,完美的将抽象难懂的生物学知识演绎成一场生动有趣的生物学探秘之旅。师生配合默契,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各种活动环环相扣,又处处彰显了人文关怀。
4.文汇中学吕玲老师的评课
复习课《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以各种实物为探究情景,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归纳等多种学习方式,总结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殖发育特点,课堂容量大,学生参与度高,是非常值得青年教师学习的一堂课。
03
成果经验交流
1
李雪莲老师就《生物学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展开交流
青岛西海岸新区致远中学的李雪莲老师交流的题目为《生物学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李老师从跨学科实践活动的现状调查分析、内容分析、模式构建、案例展示、评价策略五个方面进行了经验分享。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开展生物跨学科实践活动,融合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强调不同学科知识点的学习和综合运用,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创造能力。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将生物与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其他学科等融合的重要性凸显出来,积极融入跨学科的观念,统筹生物学科为主,多学科融合的内容、过程,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生物学习兴趣和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徐瑞芹老师关于创新实验说课《小蝌蚪的成蛙之路》及实验教学能力大赛的参赛经历进行交流
青岛西海岸新区灵山卫中学徐瑞芹老师首先结合《小蝌蚪的成蛙之路》创新实验进行了说课开交流。本次创新实验以《观察青蛙的发育过程》为出发点,又陆续开展了《观察蝌蚪尾鳍血液的流动》、《户外观察水污染对青蛙的影响》、《探究甲状腺激素是否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建立生态缸》等5个实验,实验环环相扣,步步加深,最后用1个头脑风暴做梳理总结,实现了5+1知识的深度整合,将单一、孤立的实验拓展为大概念的教学实践,在科学实践的活动体系中,逐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徐瑞芹因此获得山东省第一届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其次,徐瑞芹结合山东省第一届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大赛的参赛经历,分享了关于实验基本功的练习策略,如实验教学理论的学习,常规实验操作,数字化实验等。徐老师认为,作为教师要有善于打破常规,创新思路的果敢,要有不畏麻烦,善于开展学习活动的热爱。操作方面日常中应注重实验教学的基本功,提升实验教学的创新能力,重在倡导教师用好实验,教学中开足实验,创新性的用好实验资源,引导学生实践。这条路上唯有不断探索,不断尝试,方能体验到真正立德树人的乐趣。
精彩瞬间
04
总结要求展望未来
青岛西海岸新区生物教研员桑海玲老师针对此次活动做最后总结。桑老师指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于平时的教学,要大胆改革,注重情境问题教学,引导学生实践,重视实验教学。只有教师肯动手,才有可能带动学生多动手动脑,核心素养才能逐步发展。为此,要做到:
1.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以课题为抓手,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创新教学方式,提升专业素养。
2.研读新课标,注重新课程目标的述写,研究核心素养目标在教学中的落实策略。
3.实施差异化教学,注重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注重知识的产生过程,应用价值的学习,提高学生新情境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活动的设计,开发、创新实践活动形式,丰富实践活动的内容,促进学生实践活动中真实的体验,从而在活动中培育创新素养。
5.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的设计。概念是思维的产物,注重以事实为基础的概念构建,以及学科思想的培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培育学生创新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本次研讨会为深入研究生物学实践活动吹响了号角。行稳致远 进而有为,让我们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学习-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的思路,共同行动,积极探索,为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转自:“青岛初中生物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