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区小学科学
探究指导微课技能培训
前言
为促进微课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推广应用,在宝安区小学科学教师群体中普及简单实用的微课技术,并保障第六届宝安区小学科学探究指导微课资源征集及评选活动顺利进行,4月6日下午开展了本次探究指导微课技能培训活动。
本次培训活动一共有5名老师进行了主题分享: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王美慧老师分享《指向内容的探究指导微课设计》、上合小学王倩老师分享《策略与实践——基于理解的探究指导微课设计》、蚝业小学王康老师分享《优化探究实验设计,提高微课指导效率》、黄田小学杨丹婷老师分享《关注思维发展的探究指导微课设计》、黄麻布学校刘会财老师分享《微课理论与制作》。
关注思维的探究指导微课设计
黄田小学
杨丹婷
01
活动视频
02
汇报内容
关注思维的探究指导微课设计
黄田小学 杨丹婷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来自黄田小学的杨丹婷,很荣幸代表我们学校进行分享,我要分享的主题是“关注思维发展的探究指导微课设计”。
新课标提出小学科学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责任态度,其中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的关系,我们可以借助这幅图来理解:
探究实践过程中的不同环节会涉及到具体的思维方法,如提出科学问题时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思维方法,明确猜想与假设时会运用推理等思维方法。这些科学探究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建构模型、科学论证和质疑批判的科学思维。
这就要求了教师要开展基于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探究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发展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
而探究指导微课作为教师指导探究实践的工具之一,它起到的作用,不仅要指导如何做实验,还需要(1)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2)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收集证据,(3)配合实验记录单,向学生介绍数据处理方式和策略。
所以我们在进行探究指导微课设计时,要关注“学生思维发展”,才能让学生探究过程中能积极的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相应的思维能力。
那么如何设计“关注思维发展的探究指导微课”呢?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点:一.关注思维巧设计
进行探究指导微课设计之前,教师首先要
(1)分析单元逻辑,清楚每节课之间联系以及这个单元最终导向学生形成什么科学概念?其次要分析这个单元的探究实践活动是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这些科学概念?过程中学生会运用了哪些思维方法?学生哪个方面的科学思维能力可以得到发展?
以五上《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为例,分析单元逻辑和概念形成脉络,以及学习方式后,可以发现这个单元,学生主要运用的思维方法有:观察,预测,收集证据,评估证据等等,所以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模型建构和推理论证的科学思维能力。
那么我们就需要在探究指导微课中,重点指导这些方面的思维方法。
以《风的作用》这节课为例,探究实践活动是用砂纸打磨岩石模拟风对岩石的作用,那实验中为什么要同一个方向打磨?实验后有学生会产生一些貌似偏离课堂的想法:比如,打磨多了不是应该变更光滑吗?石头打磨后颜色变了?砂纸的颜色变白了?等等之类的问题。
关注思维发展的探究指导,应该在探究前,教师和学生充分研讨,进行实验设计,过程中建立起自然因素和实验材料的联系。
那我们在探究指导微课设计中,第一,我们可以在微课中,结合自然现象
、视频资料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材料代表的自然因素。松岗第二小学的作品就很好的体现这一点,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微课)。
第二,我们还可以借助实验记录单,指导在学生收集证据后,再次思考记录下来的证据,并进行评估,让学生将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与模拟实验的现象进行连线,从而建立联系,引导学生用模拟实验的现象来解释自然现象。
像这样结合微课和实验记录单的探究指导,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模型建构和推理论证的科学思维能力。
那在单元分析时,建议我们一线老师可以看一看编写组专家的解读。推荐一个公众号叫“科学教育参考”,里面整理了一到六年级每个单元编写组专家的解读讲座。
第二点 二.创设促进思维发展的情境
第一类,生活情境,我们可以先来看看来自永联学校的作品。(播放视频)
看完可以发现,它主要有这两个元素:激发动机,学生已经学习了声音的传播,就会联想到光的传播和声音的传播不同,创设这样贴近生活、基于学情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寻求问题答案或克服问题挑战的本能倾向,学习动机的激发对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具有先决作用。
另外,这个生活情境,是可延伸,可迁移的,可以引出更多探究问题:比如:学生还可以联想到“有时隔着玻璃,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人却听不到声音?”之类的问题。这样的情境可以鼓励学生将所学的思维方法应用到新情景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第二类:身临其境学思维
有的老师会发现,我们课本的内容不是每个单元都适合用生活情境导入的,像《船的研究》、《小小工程师》、《地球表面的变化》这些单元怎么创设情境呢?我觉得可以在微课中,让学生担任角色,或者在探究中有科学技术人员的加入,这样沉浸式的科学探究,可以让学生更身临其境的体验和理解科学探究过程,促进学生像科学技术人员一样思考,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推进研究和解决问题。
其次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可以给孩子埋下了职业启蒙的种子,过程中孩子们也许就找到自己既热爱又擅长的职业梦想。
那在微课制作中,怎么添加生动的角色呢?在这里我推荐两个app,第一个是“来画”app,选择做动画,添加人物动作,再增加配音,再结合剪映app,就可以得到这样的情境导入视频。这个app优点是不用会员,没有导出的时长限制,缺点是人物动作和配音是独立,容易不协调。
第二个推荐给大家的是说得相机app,操作会更简单一些,点击AR单拍,设置好人物形象,台词,音色,甚至还可以设置配音的语气,让人物更形象,我们来看看做出来的效果:
那这个app也是有不足的,它每天只有3分钟的免费导出时长,不过好在我们探究指导微课的情境导入其实最多才1、2分钟,是完全够用的,我们就不需要充值买会员。当然现在还有很多软件是可以辅助我们微课制作的,建议老师们可以多去挖掘挖掘。
第三点: 三.重视学习共同体
第一个方面,1.对于需要多人协作的实验,在微课中要呈现具体的分工协作指导,比如“检验电磁铁与电流大小的关系”实验中,学生完成时间总是很长,主要原因是组内不会分工合作,所以微课的指导可以像这样,具体到1号同学控制开关,2号同学吸引和移动大头针,3号同学数上一次实验的大头针数量,4号同学监督实验操作是否规范以及做记录。
每个人的操作同时进行,相互配合,实验效率大大提高,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研讨。对于我们课堂里总有的那几位又沉默又爱偷懒的学生,就需要通过这样具体分工指导,来带动他们参与实验,他们才能一起思考,才能提升思维。
第二个方面微课要指导组内研讨,产生思维共振。
我们分小组实验时,一般按照四人一组,全班都至少有12个小组,有些实验,先完成的和后完成的小组时间可能会相差3到5分钟,这段时间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组内论证。
比如说在五下《用沉的材料造船》时,组内四人,分别制作了橡皮泥小船和铝箔小船,制作改进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共性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呢?我们就可以在微课中强调组内论证,并且在实验记录单上标注要组内研讨的问题,指导更快完成实验的小组,先自行开展组内研讨。组内的生生研讨,是学生自主建构中社会建构的一部分,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结构的完善。所以我们在探究指导微课中,可以适当指导学生进行组内研讨。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浅显的思考,希望可以给老师们一点帮助,谢谢大家的倾听!
转自:“宝安区小学科学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