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撰写那些事儿:从入门到精通
2024/7/26 9:41:02 阅读:246 发布者:
社论(editorial)是一种期刊对某期刊刚发表的论文、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或话题进行述评(commentary)、表达观点(opinion,viewpoint,perspective)和立场(standpoint)的论文,绝大多数的社论由编辑或由编辑邀请的专家撰写。虽然社论的观点没有对错之分,但写社论的编辑或专家会用文献支持自己的观点,从而试图让作者和读者也同意其观点。目前,“五大”普通医学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JAMA、Lancet、British Medical Journal和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中除Lancet外,其他都表明社论代表的是社论作者个人观点,除非社论由期刊编辑所写,特别是关于期刊的通告或政策社论。
一般而言,社论分以下几类:
①对编辑或审稿人认为具有重大科研价值或临床意义的论文,尤其是对原创论著的评论;
②对当前社会关注的重大非科学事件,如健康政策、医疗制度、医患关系、科研伦理等进行评论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③对当前热门临床和研究话题做简明扼要的综述;
④期刊编辑在某个特殊时间或就某件特定的事件告知读者的重要信息,如通告、编辑政策等。
其中,第一类是最常见的,它和第二类有时也可称为述评(commentary)。第三类属于简要综述(mini-review),第四类则相当于我们通常所称的编者按(editor's note)。因此,社论本质上是对某篇刚发表的论文、某科研话题或某医学事件所做的归纳和总结性评论。
大多数科研人员有机会撰写的通常是第一类社论,即对编辑或审稿人认为具有重大科研价值或临床意义的论文的评论。这类社论几乎都是由编辑或编辑邀请的专家撰写。虽然被邀请写这类社论的主要是在某研究领域的“大牛”,但真正“操刀”写社论的却不一定都是被邀请的专家本人。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社论属于约稿论文,也还是要经过编辑或其他同行审阅的,因此也不能因为是应邀所写而掉以轻心。学习写这类社论应是青年科研人员的必经之路。一般情况下,期刊编辑要求社论与它所评论的论文刊登在期刊的同一期,如果社论完稿时间延长,那么,要么被评论论文被迫延期发表,要么社论延至被评论论文下一期刊登。前种情况作者不乐意,后种情况编辑不乐意。所以,时间上要有严格的规划,从接受邀请的那一刻开始就要加班加点,做足准备工作。阅读要评论的论文、查阅相关文献都是必做的功课。
社论不像原创论著或综述,无需结构和摘要,往往不超过2个印刷页(500~1000和单词,不超过20条参考文献,最多2个图表)。要在比较短小的篇幅中简单扼要、旗帜鲜明、富有逻辑性地表达主题观点,比写一篇原创论著更具批战性。因此,在动手写社论之前一定要理清如下几点:社论长短、论点和证据量以及可能得到的答案。然后按以下步骤撰写:①提出问题(raise issues或pose questions);②提出一个或更多的可能答案(suggest one or more possible answers);③提供现有支持可能答案的证据(provide available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possible answers);④评价相反证据(assesses counter-evidence);⑤得出结论性的答案(conclude with an answer)。在这里,答案指的是社论观点。
一篇好的社论首先要提出独特的观点,而观点基于证据,如研究结果,相关文献资料、数据等。它不是机械地呈现证据,而是客观地分析证据。它源于证据,却高于证据。所以,对证据的分析尤为重要。所有证据必领是最新的,社论观点也必须是与时俱进和独特的。其次,一篇社论应分析和协调各方面的证据,力求在客观、中立和平衡的基础上表达观点。然而,撰写社论的作者,尤其是专家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会有明显的倾向性,社论观点平衡失调现象在所难免。对此,期刊一般不会同时发表反映正反观点的社论,如果有不同或相反观点则可以通过读者来信来表达。除了上述两点外,社论观点必领新颖,具有创意或“煽动性”,能够激发思考和指出新的研究方向。目前,很多专家在撰写社论时会将观点通过假说(hypothesis)形式表达出来,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通过假说提出或改进一个新的理论。
转自医学研究与发表 MRP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