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写作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对于交流经验、传播科技成果、不断提高临床诊治和科研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写,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有一说一,有二说二,需要注意医学论文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及可读性。
完整的医学论文由标题、作者姓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构成。医学论文有一定的写作格式和要求,结构需严谨,层次需清楚,语法需正确。结构完整、规范的医学论文,能够准确表达研究成果,也会给审稿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有助于提高论文投稿命中率。
既然医学论文的写作非常重要,那么医学论文的基本格式及写作规范有哪些呢?
1. 文 题
文题用词应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文题一般使用能充分反映文章主题内容的短语,不使用具有主、谓、宾结构的完整语句,尽量不使用标点。
中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字。文题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字符、代号,尽量不出现结构式和数学式等,也不宜将原形词和缩略语同时列出。
文题转行应保持词语的完整性,避免将一个意义完整的词拆开转行。虚词应尽可能不用,尽量避免使用“……的研究”、“……的探讨”、“……的体会”、“……的报告”等非特定词。
获得基金资助的文章应在文题的末字上角注以星号(*),并在该文章首页左下角以 “*基金项目”作为标志,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其项目编号(No.)。
基金项目名称应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多项基金应依次列出,其间以逗号(,)隔开。例如:*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发展引导性(重点)项目(No.2016Y0068),军队后勤科研资助项目(No.CNJ16C004)
一般不设副标题,若文题语意未尽,可用副标题补充说明论文中的特定内容,但需用破折号或圆括号将副标题与主标题分开。
2. 作者署名与工作单位
作者姓名置于文题下方。作者姓名的右上角标以1、2、3等角码与页下所注作者工作单位对应,通讯作者等相关说明在其姓名后以上角标(△)表示。通讯作者必须是论文负责者。
作者的工作单位置于作者姓名下方。
3. 摘 要
摘要一般采用四要素式,四要素的小标题为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结果(Result)、结论(Conclusion)。
目的部分应简要说明研究的目的,说明提出问题的缘由,表明研究的范围及重要性;
方法部分应说明研究课题的基本设计,使用了什么材料和方法,如何分组对照,研究范围以及精确程度,数据是如何取得的以及经过何种统计学方法处理;
结果部分要列出研究的主要结果和数据,有什么新发现,说明其价值及局限,叙述要具体、准确,并需给出结果的可信值和统计学显著性检验的确切值;
结论部分应简要说明、论证取得的正确观点及其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是否值得推荐或推广等。
摘要的内容是对题目的扩充,是全文的高度概括。
摘要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不列图、表,不引出文献,不加以评论和解释。摘要的长短,一般为正文字数2%~3%。国际标准组织建议不应少于250个词,最多不超过500个词。摘要虽然居于全文前首,但在写作上却是论文完稿后写的。
英文摘要置于中文摘要后,应含有英文文题、作者汉语拼音姓名、作者工作单位。英文摘要中的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应与中文相对应。摘要内容一般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对应,也可以略详于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中不应出现以英语为母语国家不存在的标点符号,如顿号(、)、波纹连接号(~)、书名号(《》),句号只能用“.”(即不能用“。”),英文的省略号是3个点(...),位置在行底。
4. 关键词
关键词是科技论文的文献检索标志,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每篇论文应选取2~5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尽量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印的“Medical Subject Headings (MeSH )”中选取,其中文译名可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译《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未被词表收录的词(自由词)必要时也可以作为关键词使用。凡有英文摘要的文章,应标注与中文对应的英文关键词。
5. 主体的格式、结构
参照GB/T 3179-2009《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的规定,论著类文章一般分为前言、资料与方法(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四要素。
5.1 前言
概述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思路、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等。仅需列出切题的参考文献,无需进行文献综述。不要涉及本研究中的数据或结论。不要与摘要雷同。一般不超过250字。“国内外未曾报道”应写成“笔者未见文献报道”,“国内未曾报道”应写成“笔者未见国内文献报道”。该部分不标注序号。
5.2 资料与方法(材料与方法)
描述研究对象(人或实验动物,包括对照组)的选择及其基本情况,以及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临床试验要符合伦理学的要求。
①研究对象为患者,需注明患者和对照者来源、选择标准及例数、性别、年龄、药物剂量、用药途径、疗程等一般情况。文章中不写出患者姓名,病案号、门诊号、病理号、尸检号以及涉及具体患者的号码一律省略。研究对象为实验动物,需注明动物的名称、种系、数量、来源、雌雄、年龄、体重、饲养条件和健康状况等。
②个人创造的方法应详细说明“方法”的细节,以备他人重复。改进的方法应详述改进之处,并以引用文献的方式给出原方法的出处。原封不动地使用他人方法,应以引用文献的方式给出方法的出处,不展开描述。
③药品、试剂使用化学名,并注明剂量、单位、纯度、批号、生产单位和生产时间。
④仪器、设备应注明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单位,无需描述其工作原理。
⑤说明统计学方法及其选择依据。
5.3 结果
按逻辑顺序在正文、表格和图中表达所得结果,应包括疗效、不良反应等,要有主要数据。结果的叙述不应与讨论内容混淆,只呈现结果,不进行分析和讨论。
5.4 讨论
着重讨论研究中的新发现及从中得出的结论,包括发现的意义及其限度,及对进一步研究的启示。如果不能导出结论,也可以进行必要的讨论,提出建议、设想、改进的意见或待解决的问题。应将研究结果与其他有关的研究相联系,并将本研究的结论与目的相关联。不必重述已在前言和结果部分详述过的数据或资料。不应列入图或表。
6. 层次标题
各层次的标题应简短明确,同一层次的标题的词组结构尽可能“排比”,即词组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关,语气一致。“见表×”或“见图×”的字样不要出现在标题上。
7. 致 谢
致谢置于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一般另起一行,并将致谢内容写在括号内。
8. 参考文献
所列参考文献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且为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章。私人通信和未发表(含待发表)的著作及论文,不宜作为参考文献(确有必要可紧跟在引用的内容之后注释)。参考文献还应注重权威性和时效性。
8.1 文内引用参考文献的标注
按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按下述3 种格式之一标注。
① 正文中已标明原始文献作者姓名时,序号标注于作者姓名右上角。例如:Yu等[1]进行了一项Meta分析,比较恩替卡韦……
② 正文未标明作者或非原始文献作者时,序号标注于引用内容的句末。例如:…...而核苷类似物的作用靶点是HBV聚合酶的逆转录酶区[1]。
③正文直接述及文献序号时则将之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时不用角码标注。例如:......检查的方法见文献[2]。
正文中如果引用文献中的某段文字,则文献角码应标注于有关引文的右上角。如引文含全句末标点,文献角码应标注在引号之外(“……。”[X]);否则应标注在句号之前(“…..”[X]。)。
文中多次引用同一参考文献,只在第一次出现时编排序号(在参考文献表中也只出现一次),其他处使用同一序号;如果多次引用的是同一参考文献的不同页的内容,则应参考文献表中按引用顺序一一列出页码。参考文献表中的每条文献著录项目应齐全,并且不用“同上”或“ibid”表示。
若某一问题使用了多篇文献说明,这时将各文献的序号在一个方括号内全部列出,中间加逗号,若遇连续序号,则在起止序号中间加“-”表示。
图中引用参考文献,按其在全文中出现的次序编号,标注写在图的说明或注释中,图中不应出现引文标注。
表中引用参考文献,按其在全文中出现的顺序编号,在表注中依次标注;或在表中单列一栏说明文献来源,该栏中应列出文献作者姓名,在姓名右上角标注文献标引序号。
8.2 文后参考文献表
参考文献表排在正文之后,不与正文的层次标题连续编码。
参考文献著录方法采用顺序编码制,即按论文中引用文献编码依次列出,不按著者姓名字母排序,不分文种。参考文献表中的序号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按要求依次著录。只有1 条参考文献时,序号写为1。
转自医刊界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