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如何开展科学论证

2024/2/21 15:56:40  阅读:113 发布者:

如何开展科学论证

讲事实 讲道理 以理服人

首先我想说一下什么叫科学论证。科学论证就是以证据为基础提出自己的主张,并通过推理过程使主张和证据之间建立合乎逻辑关系的方法。

其中有三点非常重要,第一,主张和观点对应的是什么?(对应)研究假说,即文章第二部分提出来的研究假说;证据无论是实证的数据、案例,还是质性分析都可以。

推理实际上是理论分析的一整个过程,用数学模型可以,用文字也可以,实际上它对应的其实就是三点,讲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至于这里面的细节需要大家在长期的写作过程中去把握,可以多看文献,多和自己的老师或者是其他人交流,如何使自己的论证更加合理。

讲事实

讲事实包括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在引出问题时,是需要有文献依据和现实依据的。比如宏观数据、其他文献其他报告提供的数据。

第二个方面,在理论分析中的局限约束,是需要现实依据的,也就是事实。我们要从一般性的理论到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时候,要针对(我们所研究问题的)现实背景进行非常详细的描述。比如说我们做国内的研究,我们要关注中国的(这一)区域到底有什么特征?现在的特征和过去的特征到底有什么区别,是否有变化?这就是现实的依据。数据什么的都可以,只要找到一个确凿的依据就行。

第三个方面,实证分析需要摆事实。实证分析包括案例,数学模型。到底什么是事实?已有文献所说的、别人所说的就是事实吗?文献中提到的并不一定是事实,也许只是个现象。宏观数据呈现的就是事实吗?但数据是不会说话的。如果大家对因果分析比较熟的话,就会知道实际上在做因果分析的时候,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模型,而是我们的经验,我们的认知。如果模型能够解决一个因果识别的问题的话,那么经济学就不存在这么多的争论,我们投稿的时候就不会面临这么大的挑战了。也就是说,每个人的观点不一样,可能你认为内生性已经处理得OK了,而别人认为你有些因素没有考虑到,这种就完全是基于经验的判断。所以经济学这么卷也是有原因的:没有一个确凿的能够解决内生性的办法,或许是大家在内生性的问题上的一个共识。我知道有内生性,但是怎么去处理它,或者是用的工具变量合不合格、合不合适,那就见仁见智了。

所以事实并不一定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也并不一定就是文献里面所说的。事实指的是事物的本质。通常我们所观测到的只是现象,是我们的感官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我们不能够把现象等同于事实,也不能把别人所说的现象等同于事实,别人对一个现象进行解释,也并不意味着他所说的就是事物运行的本质。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不能脱离我们的认知方式去认识这个世界的。这时你就有很多这种思考问题的空间了:相同的一个现象,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已有研究是这么说的,但是已有研究它在分析这个现象的时候,是否存在逻辑的漏洞?是否符合现实世界的运行规律?我们可以通过调查的方式,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可以通过自己反思的方式,都可以。

讲道理

讲事实之后就是讲道理了。什么是道理?道理实际上是理论,指对概念之间的关联性的一个推演,指在某一活动领域中联系实际推演出来的概念或原理,它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谓讲道理就是利用理论概念阐述所研究问题的内在运行逻辑。就是我们在构建分析框架的时候,就需要用到理论概念之间的关系的一个推演,把它给结合起来。

为什么说要做一个宏观的分析,用一般性的理论去进行分析,因为一般性理论的这些概念,它的边界是比较明确的,一旦放到特殊性上来说,可能就很难把握。现实中的很多的概念,它的边界是相对模糊的,对于我们初学者,尤其是刚刚接触研究的人来说,如果对这个概念的边界或者内涵掌握不清楚的话,就可能把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说错,尤其是用纯文字描述的时候。纯文字描述就要特别注意概念之间的关系,一步一步的推演千万不能出错。为什么现在大家喜欢用数学?因为数学不需要你去特别在意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数学公式一步一步计算,中间不需要涉及所谓的概念之间的辨析,或者是概念边界的识别。

理论的这种概念演绎实际上跟事实也并不一定完全相符,就是说很多人喜欢做纯理论的分析,但是它并不一定完全符合现实,跟现实中的现象并不一定完全吻合,现象又跟事实并不一定完全符合,这就说明他想的并不一定是真的。所以说我们想的东西也许符合逻辑,但是符合逻辑的东西并不一定符合现实,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去调查、去研究,到现实世界中去寻找答案。那么其实这个也是给了我们很大的空间,我们可以在一个宏大理论的基础上去寻找一些所谓的理论解释不到的东西。

理论解释不到的东西,就说明这个事物、这个现象有一些约束条件,或者叫局限约束,找到这些局限约束,然后去阐明为什么这个理论无法解释这个现象,这种局限约束在这个现实中到底有多大的普遍性,通过论证、反证的方式,或者是叫做对已有理论的拓展,我们就可以做出很好的研究。严格意义上来说,理论创新已经基本上很难,就算有所创新也只是边界非常细微的创新。

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多的是采用实证的方式,去验证这些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在不同区域不同阶段它所表现出来的解释力会有什么样的差异。所以理论选择的给大家两个建议,第一,理论选择的基本的依据就是要注重其情景的适用性;第二,概念要和我们所研究的问题相契合。

什么叫做注重情景的适用性?比如说研究中国的土地问题,就不能用西方的私有产权的概念去解释它,用集体产权、公共产权的理论或许更合适。这里要注意,我们所研究的问题要和所采用这个理论契合。要不然用错了,最后得出来的结论可能还跟你的实证结果一样,那就很有意思了。最后期刊审稿人给过了、发表了,那就更有意思了。

现实中有这种情况。我们最近在做的一篇研究也是发现了这么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它的指标是有问题的,就是这个指标跟他所研究的问题,他所指向的现象或者理论是完全对不上的,最后他还发表在一个相对比较好的,我们称之为三流经济学杂志的杂志上(三流经济学杂志已经很好了,二流经济学杂志都是领域顶刊,一流的就三四本)。三流经济学杂志发表这一个带有歧义性的或者概念识别错误或者叫变量构建错误的文章,在现实中并不鲜见。所以我们在选择理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情景适用性。

什么叫概念的契合性?理论演绎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都是从一般性到特殊性进行转化。我们要把一般性的理论结合所研究问题的具体情境进行逻辑的或者概念的演绎,在这样的约束条件下,一定要让逻辑或者概念演绎能够自洽。如果最后自己推演出来的,自己都觉得好乱,跳跃性特别强,理论没办法形成闭环,这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尤其是对于刚刚读博士研究生的学生,需要特别注重自己的这种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

转自“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微信公众号,本文仅作为学术交流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