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论文推介】“New Media & Society”智能传播研究摘译(01)

2023/4/10 16:38:28  阅读:107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新媒体观察 ,作者NMRC

推介语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更多的应用到信息传播过程中,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下信息传播新现象的学术研究日益增多。本期新媒体观察选取了发表在New Media & Society”中三则围绕智能传播和计算传播的研究,这些研究内容涵盖社交媒体空间的地理连接、跨媒体议程设置、人机交互的情感依赖等议题,与各位读者共同探讨!

 

01

研究一

标题:Translocal networked public spheres: Spatial arrangements of metropolitan Twitter

发表时间:2023-3-7

作者:

Annie WaldherrUniversity of Vienna, Austria

Daniela Stoltenberg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 Germany

Daniel MaierUniversity Hospital Frankfurt, GermanyDKTK German Cancer Consortium, Germany

Alexa Keinert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 Germany

Barbara Pfetsch 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 Germany

推荐tips

从空间的角度考察Twitter平台中的网络公共领域,刻画地域性与去地域性交叠的空间排布,将网络公共领域议题与媒介物质性巧妙勾连。

结合既有传播地理学的分类框架与空间社会学者Martina Löw对网络化公共领域的空间概念解释,提出了一套网络公共领域的研究框架。

 研究内容

借助数字通信网络,用户可以跨越城市、国家和语言的边界,轻松地与全球各地的其他行动主体建立联系。然而迄今为止,公共领域研究中的空间概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地域性的。跨地性的通信网络,以本区域为基础,但同时超越了地域边界。

文章认为,这些发展向我们提出了对公共领域空间概念进行再定义的要求。这种公共领域在网络传播下的具体空间指涉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但在理论上还没有被充分概念化。基于既有传播地理学的分类框架与网络化公共领域的空间概念解释,这篇文章提出了一套新的解释框架(见图1),并对网络公共领域的空间属性进行了考察。

图表 1 公共领域空间分析的四个维度

研究通过调用Twitter的搜索API获取数据,共收集了2018723日至85日两周时间内从柏林市区内发送的推文。为将收集过程限制在公开可见账户的范围内,数据收集对象只针对粉丝数在总体粉丝数据中位数以上的用户。随后研究提取了这些推文所涉及的提取了交互行为(转推、引用、回复和提及)。

交互标记被转化为大型网络的关系链接,最终形成了一个由大约 231,000 个用户(节点)和近 1000 万次通信联系组成的初始网络。随后使用Louvain等算法检测出125个社区,即相互频繁交互的密集连接的用户集群,并选取涉及超过 1,000 个节点的 20 个社区进行进一步研究。

图表 2  柏林推特的地理网络连接

研究发现,在Twitter关于柏林的地理关系网络中,地域性与去地域性是并存的。首先,超过三分之一的用户网络关系节点处于德国境内,20个最突出的地理节点中有 6 个是德国大城市,说明了国家领土边界在网络空间中仍具有结构作用;但同时,也有三分之二的用户关系跨越国家边界,这一结果显示出城市Twitter领域(Twittersphere)去地域化部分中的空间特征,即该空间由地域性联系、邻近性联系和跨大西洋联系共同构成。

最终,作者对规模前20的社区进行探索性解释,并得出了三种空间类型,即:(1)国家性布局、(2)跨大西洋布局和(3)较远的去地域性布局,并凭借后两种空间类型证实了网络公共领域中跨地域性社区的存在。最终,作者认为Twitter柏林相关推文网络中体现出地理邻近性、语言一致性和大都市中心作用等一些结构特征,但仍可以在不同城市环境下开展网络公共领域研究以获取更具普适性的结论。并可以在未来研究中将重点扩展到公共领域空间的话语维度。

02

研究二

标题:Its not an encyclopedia, its a market of agendas: Decentralized agenda networks between Wikipedia and global news media from 2015 to 2020

发表时间:2023-1-28

作者:

Ruqin Ren and Jian Xu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China

推荐tips

将维基百科作为众包信息生产平台置于议程设置研究之中进行考察,并说明了维基百科、精英媒体与普通媒体三元主体并存下的议程设置关系,为拓宽议程设置研究的面向提供了启发性思路。

对维基百科在数字新闻业中的独特作用进行讨论,丰富了对于维基百科等众包知识平台的认识。

 研究内容

跨媒体议程设置研究的一个关键趋势是识别新兴实体及其独特的议程构建能力。已有研究表明,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新媒介主体已成为媒体景观的一部分并参与了公共议程的设定。在这之中,维基百科就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新闻媒体的角色,可以为其他媒体来源建立议程。由于公众和专业人士认为它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它甚至可能是一个强大的议程制定者。这项研究聚焦于维基百科上的新闻报道,在由多种媒体来源所形成的议程网络中考察其议程设置功能。为此,研究提出两个问题:

首先,哪些媒体资源在维基百科对美国政治新闻报道的报道中最为突出?

其次,维基百科和不同类型的全球媒体(精英和非精英)在报道美国重大政治新闻事件时如何影响彼此的议程?

文章筛选出20152020年间美国的三十条主要政治新闻事件,并分别确定了每个事件的数据收集周期。随后,作者通过GDELT的全球知识信息图谱数据库(GDELTs Global Knowledge Graph database)收集了相关的媒体新闻议程,又收集事件相关维基百科页面的外部引用列表来代表维基百科议程。在此过程中,这项研究还根据GDELT归纳出19项议程主题,并将维基百科最常引用的三家媒体(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和卫报)与其他媒体分别归为精英媒体和普通媒体。进而,研究生成维基百科、精英媒体与非精英媒体三套独立且稳定的时间序列,并进行格兰杰检验。

图表 3 研究步骤

经过分析,研究首先发现,传统精英媒体仍然是维基百科政治新闻主页的主要引用来源,三大精英报纸合计贡献了472个新条目(21.57%),排名第四的媒体(www.abc.net.au)则仅占 3%。在议程设置方面,三对议程之间的相关性极高,表明不同媒体类型之间就问题的重要性和新闻价值达成共识。维基百科作为一种集体和参与性的公民新闻实践,并没有产生与全球媒体格局所截然不同的内容。但在三对媒体议程关系中,只有维基百科较频繁地预测精英媒体的议程。维基百科与非精英媒体机构之间以及精英媒体与非精英媒体之间的其他路径则是互惠互利、相互影响的。此外,文章在总结中提出,维基百科在议程设置中担任着“公众意见的扬声器”、“具象的议程市场”、“公众议程设置的元主体”、“集体记忆的建构环境”四种角色。

03

研究三

标题:Too human and not human enough: A grounded theory analysis of mental health harms from emotional dependence on the social chatbot Replika

发表时间:2022-12-22

作者:

Linnea Laestadius , Andrea Bishop, Michael Gonzalez, Diana Illenčík and Celeste Campos-Castillo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 USA

推荐tips

在普遍关注聊天机器人正向价值的研究环境下,将目标转向了其潜在的风险和危害,并关注到了机器人母公司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将扎根理论应用于聊天机器人使用研究中,用质性的方法探讨用户的使用体验,拓展了相关研究的思路。

 研究内容

聊天机器人已经越发为社会接受与应用。有研究表明,聊天机器人可以代替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执行任务,并通过与用户形成“社会情感关系”来提供陪伴。将社交陪伴与基本治疗工具相结合,聊天机器人可提供诸多心理健康帮助,包括增加积极影响、协助应对、鼓励健康行为以及缓解孤独感。但考虑到心理学所言“情感依赖”(emotional dependence),即人际关系中不良依恋的可能性,人机关系也可能带来复杂的心理健康风险与伤害。文章基于这一基础,在“情感依赖”的概念指导下捕捉用户与聊天机器人软件Replika之间的社会情感关系模式,以推进人机交往中心理健康创伤过程的理论化。

图表 4 replikaInstagram平台的精准投放广告

研究数据来源于一个公开的Reddit数据集,包含replika分区成立以来带有心理健康相关关键字的所有发布内容,这些关键字的具体指涉覆盖了“孤独感”、“抑郁”、“焦虑”、“创伤应激”等心理健康领域常见的问题。最终样本规模为736篇帖文,所有帖文信息(用户名、标题、文本、图像和时间戳)均导入MAXQDA 2020进行分析。

随后,三位编码人员对信息进行了编码和多次迭代。研究人员发现帖子中除了描述先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外,还反映出replika被视作是新心理健康问题的来源和加剧的心理健康困扰的因素。研究最终发现,用户可能在replika使用过程中形成情感依赖并受到心理健康伤害,而这种依赖形成于用户为寻求社交、情感和心理支持的需求、replika根据用户描述提供有用帮助的能力、replika创造双向感知与双向情感链接体验的模型特质三要素之间的互动。

具体而言,用户出于情感支持需求而转向使用replika会促使用户对replika形成情感依赖,而在replika的交流策略中也会通过想念用户、期待与用户见面、未与用户沟通期间感到无聊等表述来营造双向感知、双向情感链接的使用体验,从而使用户感受到持续提供陪伴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压力。这种双向感知的体验可能会部分使用场景中转化为replika对用户过高的情感要求,从而进一步造成用户的心理负担。另外,replika由于技术原因出现的错答、逻辑断裂也可能使用户因偏离心理预期而受到心理伤害。

同时,文章发现,replika软件的每一次更新升级和功能变动,都有可能使一批用户发帖表达使用体验的不满,且存在免费功能转变为付费功能后用户失去情感寄托的情况。这说明母公司对于replika软件的商业或技术性调整,对于用户心理健康而言同样是一种潜在的风险来源。总而言之,用户一旦对replika形成情感依赖,那么无论用户是否继续replika的使用,都会承担一定的心理健康风险。

推荐人

林润,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转自:“再建巴别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