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23,36(1) 杨照, 周志超, 马俊, 等.
摘要
目的
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近11年发表的学术论文为切入点,分析其科研领域国际合作情况,为后续科研工作方案的制定提供借鉴。
方法
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其国际合作现状与趋势、期刊分布、偏好、学科分布与参与度进行分析。
结果
研究发现近年来国际合作效果较好,但国际合作率基本持平,合作水平有待继续提升。不同学科的国际合作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强势学科国际合作程度较高。研究主要集中于临床医学领域,基础研究及其他交叉学科研究有待加强。
结论
在后续的工作中,应当进一步完善国际合作顶层设计,提升基础研究及交叉学科研究的国际合作水平,同时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
科技国际合作不仅增进了不同国家科学家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更直接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逐渐实现了在国际合作中从参与者到主导者的身份转变。同时,科技国际合作也为"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当前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技术和产业变革,深化国际科技合作的必要性不断凸显;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直接影响着国际合作与交流,向推动科技国际合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学术论文是科技国际合作的重要学术产出[]。为了梳理科技国际合作情况,为新形势下医院未来科技国际合作工作做好有效规划,特以近11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为切入点,对国际合作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是北京大学历史最悠久的附属临床医学院之一,在2020年度中国医院及专科声誉排行榜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排名全国第12名,在2020年度中国医院/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排行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同样排名全国第12名,是国内有着较强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研究方法与检索策略
1.1 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分析法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定量研究方法,可以用来对学科发展状态以及研究机构和科研工作者的学术产出状况进行评估[]。利用该方法,我们主要从国际合作现状与趋势、期刊分布与偏好、学科分布与参与度等方面对医院2011—2021年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计量分析。其中期刊分布与偏好的分析利用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网络版工具,国际合作现状与趋势分析借助Incites分析平台。
1.2 检索策略
研究选取了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SCI-EXPANDED、SSCI、A&HCI、CPCI-S、CPCI-SSH引文库作为文献数据来源,从地址字段限定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发表的学术论文。检索式为:AD= (Peking Univ SAME hosp 1) OR AD= (Peking Univ SAME first hosp),时间限定为2011—2021年,检索时间为2022年6月30日,检索结果为7 830篇。在论文全部署名作者中,存在国外合作者,即认为研究存在国际合作,纳入本次研究范畴。最终满足国际合作条件的论文共1 957篇。
研究结果
2.1 国际合作现状与趋势
尽管近年来医院所发表学术论文总数不断增加,但近5年来,国际合作率保持在21.23%至26.22%,平均值为24.84%,整体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目前我国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国际交流日渐频繁,但医院学术国际合作率却未能有所提升。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国际合作受到直接影响,国际合作率有着比较明显的下降,由2019年的24.41%下降至2021年的21.23%。
2.2 期刊分布与偏好
依据2021版JCR的学科划分和期刊分区,对载文量排名前30的期刊进行统计分析。
载文量前30的期刊共收载了473篇已发表学术论文,占已发表总数的24.17%。其中Q1分区期刊论文占比11.29%,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含金量。同时Q3及以上分区期刊论文占比23.72%,通过国际合作的开展,有效提升了学术论文的整体发表水平。发表期刊学科主要包括了内科学、泌尿外科及肾脏学、心脏和心血管系统、核医学及医学影像等,与医院的优势学科研究方向基本相同。
2.3 学科分布与参与度
依据2021版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分类(China SCADC Subject Categories, CSSC),对于细分学科的国际学术合作情况进行分析。
当前发表的国际合作论文主要集中于临床医学领域,平均占比45.49%;其次为基础医学领域,平均占比13.30%。当前医院国际合作内容主要聚焦于临床医学与疾病诊疗,与临床医学领域相比,基础研究领域仍然相对薄弱;与此同时,与化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合作占比均低于5%,相关合作仍然较为有限;与中药学合作占比仅为0.55%,未能有效开展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
讨论
3.1 完善顶层设计与工作规划,进一步统筹安排国际合作相关工作
近年来,医院国际合作情况有着明显的下滑,如何有效应对新冠疫情影响,进一步拓展科研国际合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需要进行良好的顶层设计。
在未来工作中,医院应重视国际合作,充分认识国际合作对单位科研能力建设的支撑作用,加强对于国际合作工作的管理,做好顶层设计与规划布局,将国际合作制度化、规范化[]。医院应在北京大学国际合作工作框架内,统筹和制定未来医院国际合作工作规划,设立专人对于科研国际合作进行管理,创新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大学已有的国际合作平台及合作项目,加强对于国际合作信息的宣传,提升国际合作管理工作效能,同时对于国际合作中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申报及备案等难点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
国际合作的有效开展需要良好的平台支撑。当前科研国际合作内容不断丰富,但受到新型冠状病肺炎毒疫情影响,国际合作的开展也面临困难与挑战。医院应当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现有国际交流途径,积极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国际合作项目;与此同时,以线上和远程会议为载体,搭建有效的远程国际交流平台,创新交流机制,丰富交流内容,鼓励从医院、科室、课题组等不同层级,就专题学术会议、合作创办期刊、科研人员培训、科研项目交流等方面开展多样化的学术合作[]。
3.2 以国际合作为抓手,进一步推动学科建设
在2020年发布的医院学科科技量值排行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病学、泌尿外科学、心血管病学、皮肤病学、传染病学、重症医学、麻醉学、风湿病学与自体免疫病学进入全国医院学科前10名,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发表与医院的优势学科基本一致。如何充分应用优势学科的国际合作资源,带动医院整体学科建设,对于医院科研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建设的核心内容,国际合作交流在推动学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医院优势学科有着较好的国际合作基础,在未来学科建设工作中,应继续加强国际合作,对标国际一流学科发展水平,通过引进国际高水平科研领军人才等多种方式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巩固优势学科领先地位;同时以优势学科带动发展中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选择学科交叉点,形成有效的学科发展联合体,充分利用现有国际合作平台与途径,提升发展中学科建设水平[]。
3.3 聚焦基础研究和交叉学科领域,引领高水平国际合作成果产出
当前,医院在基础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国际化合作仍然存在不足。聚焦基础研究,进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是未来科研工作的重要方向[],也为后续医院科研工作的完善和改进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借鉴;同时,医院中医药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也为开展中医药领域相关研究提供了契机[]。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也是未来国家科技工作重要的支持方向。应当通过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科研绩效奖励向基础研究倾斜,在鼓励临床医学领域研究开展国际合作的同时,引导医院未来持续加强基础研究领域的国际科研合作,不断提升基础研究学术产出的数量和质量[]。顺应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加大对于交叉合作的支持力度,充分运用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综合性学科资源与国际合作资源,在院内设立交叉合作专项基金进行支持,与相关专业国内外专家开展密切科研合作。同时借助国家对于中医药产业支撑政策,立足优势学科,在院内鼓励和推动中西医结合相关研究[],推动研究成果落地和转化。
小结
国际合作是推动科研工作开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文献计量研究发现,当前医院科研工作持续发展,学术产出也不断增加,国际合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未来国际合作仍然需要不断加强。首先,进行良好的顶层设计与工作规划,对于医院未国际合作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并有效落实。其次,面对新型冠状病肺炎疫情挑战,打造合作平台,创新交流机制;以推动国际合作作为学科建设的有效抓手,推动优势学科发展和学科建设。最后,拓宽合作范围,深化合作内容,不断加强在基础研究领域以及交叉学科领域的科研合作,推动医院科研工作的全面开展。
转自:“医学科研与管理空间”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