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胡百精 | 建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

2023/3/27 10:00:12  阅读:136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新闻与写作 ,作者胡百精

胡百精,19763月生,研究生,文学博士,中共党员,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兼任教育部新闻传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22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近一年来,新闻传播学界围绕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意义、目标、任务、路径展开了充分讨论和探索。这是一场普遍、深度的学术自觉,旨在通过自主的知识生产、理论创新及其系统化,成就中国新闻传播学的自主性。

历史地看,中国近现代思想、学术确实遭遇了西学垒筑的知识斜坡。此一斜坡实可远溯至19世纪中后期,斜坡之上应许了西方现代化的盛景,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科学与实业之学如明珠一般嵌缀于现代化的旗帜。身处斜坡底端,未免产生“现代化就是西化”的历史和思想迷思。一百多年过去了,伴随现代化之路的铺展,中国已行至平视西方的历史时刻,且辟出不同的道路。早前巍然耸立的西学一经平视审辨,便显露出其自身局限及与中国语境之不适。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由是成为一种历史必然:于古今会通、中外互鉴中提出中国问题、概念、范畴、理论、思想和方法。以下基于三组关系察之:

一是问题与概念。马克思用“普照的光”譬喻历史分析中最重要、基本的问题,以今日学术语言称之便是元问题或基源问题。什么是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元问题?在回答此一设问之前,须先澄清另一疑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应始于概念还是问题?从发生层面看,问题是第一位的,概念是指称、解释问题的思想工具。人类的思想及其知识化,在源头上只能生发于生存实践中遭遇的某些重大、基本问题。知识体系之创生,不可远离问题——那些“我们如此存在、如此生活、如此思考所造成的根本困惑和悖论”,而耽溺于“话语对话语的解释”(赵汀阳语)。

具体至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普照的光”就是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交往现代化。学界多以信息革命、媒介革命、技术革命等语词命名当下的传播境况,但说到底这是一场全新的交往革命。马克思认为交往革命乃现代化的重要历史动因,而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无论是新闻传播系统内部的内容生产、表达、分发等问题,还是关联外部的技术与伦理、泛媒介化与社会建构、意见竞争与共识汇聚、生机活力与秩序同一等问题,皆指向了交往的现代化和人何以在交往中使自身现代化。

二是学术与思想。王元化认为“思想可以提高学术,学术也要深化思想”,相反,“没有学术的思想”或“没有思想的学术”则不可想象。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既要推进规范化的学术,亦应复苏或更新那些关怀个体存在和家国天下的思想。中国传统致知之道的一个卓越禀赋是试图融贯本体论、价值论和日常生活,强调产出思想、道理和价值。譬如,古代传播思想的一个核心关切是何以通过言说、交往成就自我、我他、社会、政治和人天的健全关系。此一传统当与今日学术规范化相结合,建构“顶天立地”且严整绵密的知识体系。若片面追求后者,知识生产未免羁縻于琐细问题、临时场景和表面现象,甚或由方法凌驾问题,终致支离破碎,不成体系。

三是自主与对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就要求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促成古今会通、中外互鉴。古今对话是为了传承、接续文脉和价值之源,以获得对中国式现代化完整的历史理解;中外对话是为了基于自明而自主,基于互济而共生。让历史“在场”,与世界“同在”,才能为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提供本学科的知识方案。

胡百精: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本文系《新闻与写作》20233期刊首语

转自:“再建巴别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