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 言
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交叉专业的创新和人才培养。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1]将金融列为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和产业智能化升级的重要领域之一,同时强调要重视和重点培养“人工智能+财经”横向复合型人才。尽管当前智能商务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实践的迅猛发展和智能化变革的演进逻辑表明,未来迫切需要兼具扎实财经专业能力和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具有认知、应用能力,并能够利用智能技术工具进行高效商业分析的“人工智能+财经”复合型人才。
程序设计能力是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能力。“人工智能+财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对人才的程序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和创新精神,并能够将数据科技和财务知识结合起来应用于实务场景中,如财务预测、商务决策和价值投资等[2]。
国内教育界对“人工智能+财经”人才的培养尚处于摸索阶段,很多国内高校开展改革实践以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浙江大学创设了会计学竺可桢智能财务班,从构建智能财务人才能力框架出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会计财务+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塑造协同创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打造产学研贯通的财会育人新模式[2]。西南财经大学设立金融与人工智能实验班,构建了“课堂教学+项目研发+专业竞赛+实习实践”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3]。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面向“财经+大数据+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提出了课程体系、内容、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及实验实训教学创新,使数据思维的基本理念、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全面融入高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4]。山东理工大学提出一种以竞赛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竞赛的竞教相长为特色的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模式[5]。浙江师范大学提出“教学—训练—竞赛”一体化的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体系[6] 。武汉工程大学从目前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入手,在本科程序设计课程中应用导师制,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教学效果[7]。
1 “人工智能+财经”复合型人才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程序设计能力是“人工智能+财经”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核心能力之一,其包括与程序设计相关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目前,“人工智能+财经”复合型人才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体系中存在3个问题。
(1)编程基础课程之间缺乏关联,课程实践资源偏抽象,导致学生认知能力不足。侧重计算机思维培养和编程理论的课程很多,分别由不同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授课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基本上都是各行其是,导致课程之间缺乏过渡衔接,所用案例缺乏整体性和一致性。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每门课程都设计了实践环节,这些实践资源大部分是课程理论知识的验证,与工程实际脱钩严重,导致学生能听懂、能完成实验,但遇到实际问题(如参加各类竞赛、参与公司实习或教师科研时),就会疑问重重、无从下手。
(2)编程题目考核过少,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目前,很多程序设计类课程采用的考试题型大多由选择题、填空题、程序的算法描述这样的题目组成,直接导致学生动手少、编程能力差。
(3)“人工智能+财经”交叉课程少、开发难度较大,学生应用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师大多是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教师,缺乏财经领域的实践经验;具有财经专业背景的教师,不懂得计算机编程,承担专业课程授课任务的教师压力大,间接导致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薄弱。
2 “人工智能+财经”复合型人才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思路及措施
“人工智能+财经”复合型人才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思路,即构建人才的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目标,建立循序渐进式的分层次,递进式的课程体系;将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相融合,突出课程内容与财经领域的实践项目的紧密融合;鼓励学生参加程序设计能力相关的认证考试、竞赛及教师科研。复合型人才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的4项措施包括:①建立分层次模块化课程体系;②开展程序设计能力测试认证;③指导学生参加程序设计类竞赛;④引入导师制教学模式。
“课程+认证+竞赛+导师制”4项措施有机融合,形成立体式和反馈式循序渐进提升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体系,夯实学生基础编程能力,提升学生编程技巧和实践经验,同时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交流沟通能力及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拓宽学生考研和就业的途径。
3 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以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为基础,在财经领域应用和创新实践,是“人工智能+财经”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宗旨。“课程+认证+竞赛+导师制”4项措施提升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实践途径如图1所示。
通过编程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思维并灵活运用的能力,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鼓励全体学生参加程序设计能力测试认证考试;通过数据结构等相关课程学习,提升学生编程技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导师的训练和引导下参加各类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程序设计能力竞赛;通过智能金融等相关交叉应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会学生利用先进工具解决问题及发现问题的创新研究能力,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各种创新创业训练大赛、到企业实习和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3.1 建立分层次模块化程序设计类课程体系
“人工智能+财经”专业课程包括以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技术类课程、财经类课程和融合类课程:技术类课程主要包括程序设计语言、信息技术、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等;财经类课程以传统财会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干,培养学生的财经背景知识,如会计学原理、财政学等;融合类课程则体现了“人工智能+财经”的特色,主要包括金融数据挖掘、大数据与金融、信用评估以及金融分析与风险管理等课程。
程序设计类课程主要指技术类课程和“人工智能+财经”融合类课程。这两类课程的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按照“人工智能+财经”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程序设计方法、具有一定的财经背景知识,将数据思维、数据分析方法和数据治理流程深度融合进金融领域,通过重新梳理程序设计类课程之间的关系,形成图2所示的递进式、层次化和模块化的程序设计能力培养课程教学体系。同时,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将专业认证、学生竞赛、企业实习和导师辅导融合进各个阶段。
为解决编程基础课程之间缺乏关联的问题,要求承担编程基础课程的教师建立主备份机制,轮流上课,课程实践资源尽量统一。例如承担高级程序设计(C语言)、面向对象的编程(Java)和Python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分学期轮流上这3门课,采用相同的教学资源从而优化实践资源,同一案例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的编程语言实现,加深学生对不同编程语言的理解和应用。
为解决课程实践资源偏抽象的问题,专门设置编程实训课程。如在大二下学期末,学校合作企业的实训教师带领学生完成基于Python算法的某财务系统的搭建,涉及Python语言、Java语言、前端网页设计语言和数据库,以及不同语言之间的互相调用。实训项目将学生所学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衔接起来,多实践、重应用,锻炼了学生的团队交流、项目合作和创新能力。
3.2 开展程序设计能力测试认证考试
为解决编程考核题目过少的问题,要求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软件能力认证,并将其纳入学生课程的考核体系和竞赛选拔标准: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C语言),可以免考C语言;完成计算机软件能力认证,成绩达到当年学院规定的基本合格线,才可以参加后续各类竞赛、校企合作项目和教师科研。通过考试和认证,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考研和就业渠道。
另一方面,为体现重视编程实操,免去理论考核内容。教师可借助编程课程的线编译平台和题库(如Python语言程序课程可使用Python123平台)完成授课,学生完成的在线编程作业和考试,也可以视为完成课程学习。教师根据学生在线考试成绩,筛选优秀学生参加竞赛和课外实习。
3.3 参加程序设计类竞赛
为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程序设计热情,挖掘有潜力的学生。从参加通过认证考试的学生中选拔优秀人才,参加程序设计类竞赛。通过程序设计能力测试认证考试选拔参加竞赛学生的流程如图3所示,教师制定与竞赛匹配的训练机制,指导学生更好地参加各类程序设计大赛。
程序设计类竞赛包括ACM程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SAS数据分析大赛,以及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承办的湖南省大学生财务大数据应用能力竞赛等,通过参加竞赛达到了利用竞赛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目的,对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应用与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3.4 引入导师制模式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班级集体授课的模式,这有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规范性和完整性,但是只能完成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在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上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此外,多数教师忙于教学和科研,和学生课下交流太少,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为改善传统教学中教学形式简单和教学资源不足的缺点,在本科教育中引入导师制。
除在校专任教师外,学校专门成立财经大数据研究院,重视校企合作,合作单位包括华融湘江银行、粤嵌科技等,引入企业工程师作为导师。指导学生的导师包括高校教师和企业导师:高校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企业导师熟悉企业用人需求,了解金融领域的行业发展动态和最新实践。在大一学年结束时,通过程序设计能力竞赛选拔的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导师的研究方向,选择导师:导师布置具体任务,每周至少线下与学生面谈一次,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参与学生集训,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和实践项目。实践证明,导师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和实践创新的能力。此外,企业导师和高校教师合作,还可以解决“人工智能+财经”交叉课程少、开发难度较大的问题。
4 结 语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人工智能专业自2020年开始招生,“课程+认证+竞赛+导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正在学校人工智能专业推广应用,按照分层次模块化的思路建立了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大一学年结束时,学生参加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C语言),通过率达到80%,并且从中选拔了优秀学生组队参加程序设计大赛和财务大数据应用能力竞赛。导师在大二学年开始辅导学生,一部分导师专门负责训练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另一部分导师引导学生参与研究项目。下一步将继续实践,总结经验,期望对面向应用的地方高校的“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些许可借鉴的方法和经验。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EB/OL]. (2017-07-20)[2022-06-20]. http: //www. gov. cn/zhengce/content/2017-07/20/content_
5211996. htm.
[2] 陈俊, 董望. 智能财务人才培养与浙江大学的探索[J]. 财会月刊, 2021(14): 23-30.
[3] 王波. 踏浪新科技西南财经大学培养“新财经”一流人才[EB/OL]. (2021-06-20)[2022-06-20]. http://sc.people.com.cn/n2/2021/0620/c345167-34784712. html.
[4] 李拴保, 祁慧敏, 魏红彬. “财经+大数据+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以河南财政金融学院为例[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 33(6): 72-74.
[5] 张先伟, 曲志坚, 张立红, 等. 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 2019(9): 75-79.
[6] 韩建民, 王丽侠, 叶荣华. “教学—训练—竞赛一体化”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 计算机教育, 2017(3): 61-64.
[7] 刘军, 王海晖, 王邯, 等. 导师制模式下大学生程序设计创新能力的提高[J]. 中国高新科技, 2021(5): 148-149.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人工智能+财经’复合型人才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HNJG-2021-1138),“新工科背景下大数据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人工智能专业基础课为例”(HNJG-2021-1139)。
第一作者简介:王伟,女,湖南财政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智能商务,wangwei@hufe.edu.cn。
引文格式:王 伟,黄 靓,陈润源,等. “人工智能+财经”复合型人才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J].计算机教育,2023(1):190-194.
转自:“计算机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