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Nature子刊:东南大学姚红红团队揭示circRNA促进缺血性卒中后血管修复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2023/2/16 10:13:00  阅读:148 发布者:

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我国成年人致残和致死的首要原因。近年来,缺血性卒中患者死亡率虽有所下降,但是幸存患者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脑缺血损伤后,血管修复可以通过改善血液供应、重构血管周围微环境、促进神经发生及突出形成等多方面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东南大学医学院姚红红教授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靶向中枢并包裹circSCMH1的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EV)能够有效促进缺血性卒中模型恒河猕猴和小鼠脑修复,但是,其对血管修复的作用及分子机制仍然未知。

近日,东南大学医学院、江苏省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姚红红教授团队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发表了题为:FTO-dependent m6A modification of Plpp3 in circSCMH1-regulated vascular repair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following strok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介绍了circRNA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明确了环状RNA-circSCMH1促进缺血性卒中后血管修复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研究团队首先发现,EV-circSCMH1能够有效促进缺血性卒中模型小鼠与恒河猕猴脑血管修复,并且显著降低卒中模型小鼠脑部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修饰(一种在真核生物mRNA常见的修饰方式)。

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circSCMH1促进脑血管内皮细胞FTO发生泛素化修饰,增加FTO向核内转移,导致血管发育相关基因-脂质磷酸磷酸酶3lipid phosphate phosphatase 3Plpp3)的m6A修饰降低,从而抑制了YTHDF2Plpp3 mRNA的降解,导致Plpp3 mRNA与其编码蛋白LPP3在内皮细胞中的水平增加,促进血管修复。

该研究从血管修复层面扩展了circSCMH1促进缺血性卒中脑修复的机制,为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新药研发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靶点。

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李斌和奚文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姚红红教授、巢杰教授和韩冰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6008-y

转自:“生物世界”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