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两院院士增选:众多高校表现出色!
2023/2/15 16:51:24 阅读:114 发布者:
院士增选一直是我国科研圈子内惹人注目的大事,毕竟院士作为科研领域的最大一顶“帽子”是很多顶尖科研工作者终其一生所追求的目标。
想要成为院士,单凭个人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需要单位给予足够的平台、机遇、资金等等不一而足。
我们收集了从2013到2021年增选的院士名单,并统计了当选院士时的工作单位。
从整体数据来看,高校对于科研工作者入选院士的助力是最大的,在统计的时间区间内,超过半数院士都来自于高校。而高校的代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两所顶尖名校当选院士数均超过20人。不过这两所高校侧重点有所不同,北京大学更擅长在基础科学研究方向上提供助力,走出的科学院院士较多,而清华大学则比较均衡,工程院和科学院院士基本上对半分。
这两所高校之后还有四所高校超过培养院士超过10人,分别是: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
浙江大学近些年势头极盛,在各个科研领域都有所突破全面发展,其培养出的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的人数相差不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则在基础科学领域一直默默耕耘,在当选的12位院士中,有11位都是科学院院士。与之相反的便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他们培养的11位院士中,有8位都是工程院院士。
既有科学院院士在基础科学中推进理论研究的深度,也有工程院院士将高深莫测的理论落地实践为巍峨雄壮的成果。两相结合之下,近十年间,我国科研水平整体实力正在飞速发展。
在关注头部高校时,我们也不能忘了一些科研的中坚力量。除了传统意义上的“985”、“211”和现在风头正盛的“双一流”高校外,一些“双非”高校也培养出了部分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陆军工程大学、陆军军医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双非”高校分别有2位科学家当选院士。
可以看出,在这些高校中,军事系统的高校占比不低,地方高校确实是缺乏资源,不过也并非毫无希望。地方高校可以从行业的角度进行深化,首都医科大学就在医学方面培养出了2位院士,还有长沙理工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高校。
除了高校,各类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研究院也是出院士的大头,在统计周期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走出了10位院士,这也恰好印证着我国近十年来突飞猛进的航天事业。
虽然大多数科研工作者最后都无法走到院士这一步,但真正的勇者是不会因为目标的艰难而放弃前进的脚步。那么作为即将或者正在投身于科研工作中的科学家们而言,选择培养院士多的单位任职是否可以让自己距离最终的目标近一些呢?
转自:“科教小站”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