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与冠心病不同发展阶段有关
2023/1/6 14:42:49 阅读:165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CVIA心指南 ,作者CVIA
近日,Cardiovascular of Innovations and Applications期刊上发表了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杜建霖教授团队题为“The 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i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的原创研究论文。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的炎症过程,其特征是免疫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导致血管壁退化,以应对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水平和吸烟等危险因素。炎症可导致斑块形成,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从而导致 CCS。当斑块受到侵蚀或破裂时,可发生 ACS。
而血液系统参数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 (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率 (MLR) 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 (PLR) 与炎症息息相关。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比较研究,探讨上述血液系统中的炎症参数对冠状动脉疾病分期的预测价值。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共 513 例接受过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研究中收集了临床状态、血脂情况、冠状动脉扫描图像以及血液参数,并据此计算出 NLR、MLR 和 PLR数值。所有患者被进一步分为正常冠状动脉组(n = 13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组(n = 149)、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CS)组(n = 175)或急性心肌梗死(AMI)组(n = 56)。随后比较组间的 NLR、MLR 和 PLR。
结果发现,CCS 和 AMI 组的 NLR 和 MLR 较高。AMI 组的 PLR 较高。AMI 组的 NLR、PLR 和 MLR 高于 CCS 组。逻辑回归分析显示NLR (OR: 1.227, 95% CI: 1.016-1.482, P < 0.05) 与 CAD 有显着的相关性。NLR 的 ROC 曲线下面积在预测 CCS 时准确度为 0.580 (95% CI = 0.516-0.644),在预测 AMI 时为 0.727 (95% CI = 0.642–0.811)。本研究显示,NLR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关,也许可以作为炎症相关标志物。
作者简介:
杜建霖
杜建霖,博士, 硕士生导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心血管病分会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高血压专委会委员。
述评人简介:
陈安天
陈安天,男,阜外医院博士研究生、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计算机硕士,主要从事心血管、人工智能、医学伦理等方面研究。为ACC-FIT成员,任CVIA等多本期刊青年编委,《中国医学伦理学》通讯员,发表中、英文文章多篇,大会发言数次。
原文链接:(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直达)
https://www.scienceopen.com/hosted-document?doi=10.15212/CVIA.2022.0018
转自:“ISE学术前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