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分子新?机制新?表型新?方案新?国自然标书至少要占其中两样

2022/12/15 14:24:16  阅读:176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青椒医学 ,作者青椒哥

如何界定国自然的创新性呢?

1.分子新?

2.机制新?

3.表型新?

4.技术手段新?

国自然的创新性,青椒哥个人认为,至少占到其中的2-3个吧。

(1)分子新

指的是这个A分子,首先在你这个疾病中,从未有过报道,你属于“第一个”“首次”。

然后这个A分子,在你这个系统疾病(例如,同属于消化、循环、呼吸系统等)中研究的成果也较少,可以有那么3-5篇,也还算是创新的。

15篇文章的这种情况,不能算是创新了。

(2) 机制新

机制的创新是比较难的。例如大家都熟知的ceRNA机制,R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都是基于前人的发现,并非你我首创。

但是机制这里该如何创新呢?我们要从工具酶或者工具蛋白入手,只要工具酶和工具蛋白B参与对A的调控之前没人报道过,就算是创新了。

酒瓶装新酒,瓶子是旧的,但是酒是新的。

(3)表型新?

个人认为,细胞表型表征的发现和验证,研究的顺位排序上,要早于分子和机制。

如果细胞表型表征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还没有论证清楚,就不要去探讨分子机制,顺序就搞反了。

现在什么凋亡、血管形成、细胞焦亡、细胞自噬、侵袭转移、炎症啥的,这些细胞表型,已经没有什么创新性了。但创新的细胞表型,从叙事逻辑和研究基础来讲,都比较缺乏资料,研究难度极大,就考验申请人的研究能力了。

(4)技术手段新?

新的生物学技术出现,无非是为了解决以下问题:

提升检测灵敏度;

降低检测成本;

最大化地还原并模拟人体疾病情况;

提升发现新分子、新机制的能力;

动态展示疾病细胞、分子或者疾病的发生过程,例如肉眼捕捉和理解。

例如

①预实验基础融合“单细胞分析”“空间转录组”“分子对接分析”:因为公共数据库中单细胞分析的数据剧增;

②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例如CRISPR敲除小鼠的价格越来越低,不会给预算增加太大的负担,反而会使得动物实验出彩一些;

③类器官或者PDX模型作为体内实验模型:如果基因小鼠不用的话,倒是可以尝试类器官作为体内模型之一。类器官可以直接由人类iPSCs直接培养生成,相比于动物模型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动物和人类细胞间的差异而导致的检测结果不一致。

那么这样的标书,很难不让专家喜欢吧。

转自:“学术查”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