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JHM | 浙江大学肖溪团队在植物黄酮化感抑藻机制研究新进展

2023/12/28 15:08:10  阅读:83 发布者:

内陆和沿海蓝藻水华是我国面临的主要水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受人类活动影响,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全球升温导致蓝藻水华持续扩张。植物抑藻化感物质是植物分泌的次生代谢产物,抑藻效果佳、靶标专一性强、可降解性好、生态危害较低,因此在藻华防控方面应用前景广阔。

2023826日,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肖溪教授课题组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在线发表题为“Down-regulation of iron/zinc ion transport and toxin synthesis in Microcystis aeruginosa exposed to 5,4-dihydroxyflavon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采用转录组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化感物质5,4-二羟基黄酮(DHF)的抑藻分子机制。率先发现抑制铜绿微囊藻Fe3+/Fe2+Zn2+跨膜转运是DHF的重要抑藻机制。此外,DHF可能与锌转运系统ATP结合蛋白和亚铁转运蛋白A结合,进而影响蛋白功能,抑制藻类生长。

该研究选取我国蓝藻水华优势藻种铜绿微囊藻(FACHB-905)为研究对象,使用具有优异抑藻效果的DHF进行抑藻实验,利用转录组学技术,发现DHF显著抑制铜绿微囊藻与金属离子转运相关的基因表达,包括Fe3+/Fe2+Zn2+(图1)。随后,对藻细胞内铁和锌元素含量进行定量检测,发现胞内铁和锌含量显著降低,证明DHF可以阻碍铜绿微囊藻Fe3+/Fe2+Zn2+的跨膜转运。此外,借助分子对接技术模拟DHF与蛋白的结合情况,发现DHF与亚铁转运蛋白A和锌转运系统ATP结合蛋白的结合构象较为稳定(图2),说明DHF可能通过与蛋白结合,进而影响蛋白的正常功能,抑制藻类生长。因此,抑制金属离子跨膜转运是DHF抑藻的重要作用机制。

1 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分析结果。(aKEGG富集分析结果,(bGO富集分析结果

2 DHF与关键蛋白对接结合模式图:(a)锌转运系统ATP结合蛋白、(b)亚铁转运蛋白A 和(c)微囊藻毒素合成McyC蛋白

进行光合作用的蓝藻对铁具有较大的需求。在蓝藻光合作用中,电子传递、色素合成等环节都需要铁元素,因此该研究进一步探究了DHF对铜绿微囊藻光合系统的影响。通过加入人工电子受体/供体、呼吸抑制剂等试剂,对DHF胁迫下铜绿微囊藻O2释放/消耗速率的进行分析以及JIP-test,发现含有较多Fe辅因子的光合系统IIPSII)、Cyt b6 /fFd-FNR复合体的电子传递受阻,光合作用效率显著降低(图3)。PSII活性的下降也与编码PSII反应中心D1蛋白基因转录下调有关。在DHF胁迫下,光合作用受损进一步加剧了铜绿微囊藻的死亡。

3 DHF对铜绿微囊藻光合系统的影响。(aOJIP曲线;(bJIP-test 参数;(cJIP-test 参数的雷达图;(d)光合系统相关基因的标准化转录丰度(FPKM);(e)蓝藻光合系统电子传递链示意图,其中条形图为O2的释放/消耗速率。

此外,该研究发现DHF可以抑制编码铜绿微囊藻毒素合成相关基因mcyC的表达,并且与Mcy C蛋白具有较好的结合效果,导致胞内微囊藻毒素含量显著降低,因此,DHF具有降低产毒蓝藻对环境释放毒素的潜力。

4 DHF抑藻分子机制图

综上,该研究采取转录组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阐释了DHF抑藻的主要分子机制为引发藻细胞Fe3+/Fe2+Zn2+跨膜转运受限,为黄酮抑藻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浙江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于舒淼为论文第一作者,浙江大学肖溪教授为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毕永红研究员为论文共同作者。该研究得到了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LR22D06003)、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监测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MEMRT202102)等资助。本研究中铜绿微囊藻藻株(Microcystis aeruginosa FACHB 905)来自国家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淡水藻种库。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3.132396

转自:iNature”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