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2024新传博士招生考情分析 | 中国人民大学

2023/8/10 10:01:52  阅读:101 发布者:

考情分析系列来啦,接下来的日子里,小编会整理国内各大院校的新传博士招生情况,包括招生人数、申请考核条件、博导介绍等内容,同时心传考博也会持续关注2024的博士招生简章,及时为大家更新招生信息。

现在,是中国人民大学专场哦!

阅读索引

招生人数

报考条件

材料提交

材料审查

综合考核

录取

博导信息

招生人数

202322

202233

202134

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3.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4.考生学历、学位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

2)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硕士毕业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以开学报到日为准)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硕士学位,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3)同等学力人员,包括:获得学士学位满6年的;同等学力者报考我校,还须具备以下条件:①报名时已获得国家外语六级水平考试证书,或20056月以后参加六级考试且成绩达到426分以上,或具有同等水平的其他种类国家级外语考试成绩;②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与报考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3篇。

4)非学历教育的考生,必须在报名前已获硕士学位;

5)在境外获得学历(学位)的考生,其学历(学位)证书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往届生须在复试时提交硕士学位证书及学历学位认证书,应届生须在录取当年入学前(以开学报到日为准)取得硕士学位证书及学历学位认证书,并于入学报到时提交硕士学位证书和学历学位认证书)。

材料提交

考生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报名且缴费成功后,需另行注册并登录新闻学院博士生报名材料网上审查系统提交申请材料的电子版,需要准备的材料包括:

1)博士研究生报名登记表。

2)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历学位证书(应届生须提交学生证和在读证明,标明何时入学、何时毕业,在入学报到后补交学历学位证书;同等学力人员须提交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境外获得学历学位的考生还需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的学历学位认证书)。

3)能够证明外语能力的有效材料。代表考生最高水平的外语成绩单或证书(四六级、托福、雅思、GMAT等)。

4)本科和硕士阶段的成绩单(教务部门或者档案馆盖红章有效)。

5)个人简历(履历从高中起不得中断;含教育和工作经历、学术兴趣陈述、科研经历和成果清单、未来计划等,3000字以内)。

6)个人学术成果代表作,不超过3项(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电子版可为知网等下载件,期刊名称、刊期等信息须齐全;未发表的论文成果,须附两位正高以上专家签字的成果鉴定意见,和论文合并在同一个pdf文档)。

7)博士生学习期间的研究计划一份。研究计划包含拟研究问题(博士论文选题设想)、研究设计及研究方法、参考文献、已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等。字数不少于一万字。

8)两名与报考学科相关的教授或相当职称(正高职)专家的推荐书(模板见《2023年博士生网上报名前必读材料下载》)。

9)报考定向(全日制)的考生须提交定向单位人事部门开具的、同意考生在我校基本学习年限(4年)内脱产学习的证明(模板见《2023年博士生网上报名前必读材料下载》)。

10)学位论文(往届生提供硕士论文全文,无硕士学位论文的请提供相当水平的成果以及本科学位论文;应届生提供本科学位论文全文及经指导教师签字认可的硕士论文初稿或开题报告,电子版整合成一个pdf文件)。

11)同等学力人员报考的,还必须具备《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的特殊条件,并按要求提交相关材料。以上所有材料均采用网上提交电子版,纸质版材料在考生参加综合考核前提交。考生须确保以上提交的各项申请材料真实有效,否则将被取消综合考核资格;已被录取的,取消录取资格。

材料审查

学院组织材料审核专家小组对考生的申请材料进行集体审核,综合考察申请人的基本素质、科研基础、研究计划及培养潜质等方面。材料审查满分为100分,在一级学科内对得分在60分(含)以上的考生按分数高低确定参加综合考核考生名单,由学院统一报学校研究生院备案。

综合考核

(1)人数比例根据报名申请情况,我院拟录取人数与综合考核人数之比约为1:2

(2)考核内容外语水平(满分100分,笔试和面试各占50%)专业知识(满分100分,笔试,考察专业基础和学术素养)综合素质(满分100分,面试,考察综合能力、培养潜质、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

外语水平面试考察外语听力和口语能力,与综合素质面试合并进行。

加试科目:硕士学位跨一级学科报考的考生和同等学力考生无需加试业务课,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一门政治理论课。加试科目成绩不计入综合考核总成绩。

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贯穿综合考核和录取全过程,主要考察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道德品质、考试诚信情况等方面;对于进入拟录取名单的考生,还将向考生所在单位函调人事档案和本人表现等材料,全面审核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对于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3)成绩计算综合考核总成绩=外语水平*20%+专业知识*40%+综合素质*40%。各科目(含加试)合格线均为60分,各科目成绩均合格的考生方有资格参加最终总成绩排名。

录取

学院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招收博士研究生录取工作管理办法》和《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制定具体综合考核办法并开展录取工作。

学院在一级学科内按综合考核总成绩从高到低排序向学校推荐。总成绩及单项各科目(含加试)不及格者不予录取。综合考核期间发现考生不符合报考条件、或替考、或政治思想道德状况不符合录取要求、或弄虚作假的,视为不合格,不予录取;体检不合格经复查仍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予录取。学术不端者,一经发现不予录取。对在考核过程中,违反诚信、违反应试相关规定者,无论何时,一经发现,将取消考核成绩或录取资格,触犯法律的,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并记入《考生考试诚信档案》。

入学后3个月内,我校将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有关要求,对所有考生进行全面复查。复查不合格的,取消学籍;情节严重的,移交有关部门调查处理。

博导信息

01中国特色新闻学

杨保军  教授

研究方向:新闻理论

联系方式:rucyangbj@sina.cn

科研项目:

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研究”(22JJD860018

近期论文:

1. 论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之“概念体系”的建构

2. 论介质视野中的新闻真实

3. 建构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主体构成及其关系

4. 论作为“实践观念”的当代中国新闻观

5. 建构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立场与基本目标

蔡雯  教授

研究方向:应用新闻学、新闻媒介研究

联系方式:caiwenbj@sina.com

科研项目: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家治理视域下的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22JJD860015

近期论文:

1. 新闻业务智能化趋势及其应对

2. 从“常规”到“关系”:新闻加速研究的视角扩展与应用

3. 主流媒体引领中国式新闻传播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4. 现代化传播体系建设中的资源共享与边界重构

5. 论新闻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融合

王润泽  教授

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史

联系方式:wrunze@ruc.edu.cn

科研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创新的理论与实践”(JDZS2021001)

近期论文:

1. 致敬学术研究中的“她”力量——写在第113个国际劳动妇女节之际

2. 中国新闻事业“人民性”的话语起源与实践逻辑

3. 无名者的分量:《清议报》早期东文译者研究

4.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思考

5. 新闻学元问题的实践转向与价值重构

许向东  教授

研究方向:新闻媒体、新闻实务

联系方式:xuxiangdong98@ruc.edu.cn

科研项目:

北京市委宣传部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建项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课题成果(MXG202202

近期论文:

1. 平台型媒体内容生产的现实问题与应对

2. 社交媒体平台中的共情传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新路径

3. 开放、包容与连接:主流媒体优化舆论引导力的新理念、新路径

4. 智能传播时代重大会议新闻生产的人本面向

5. 新技术在我国舆论场中的应用、影响和治理

 

邓绍根  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新闻传播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联系方式:dengshaogen@ruc.edu.cn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70年新闻传播史(19492019)”(19ZDA320)

近期论文:

1. 夯基·开拓·创新:新时代10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史研究

2. 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

3. 新征程开新篇:党的二十大新闻宣传的创新发展

4. 中共十二大新闻宣传的当代启示

5. 立足中国、回应时代:2022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赵云泽  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新闻传播史、新媒体、网络舆论

联系方式:yunzezhao@vip.163.com

科研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支持项目(20RXW166)

近期论文:

1. 社交媒体中的数字情绪传播研究

2. 基于互联网媒介的在线社交补偿机制分析

3. 社交媒体中健康争议性话题传播研究

4. 公众情绪传播的社会实践性和客观性研究

5. 危机事件中恐慌情绪传播及群体认知研究

唐铮  教授

研究方向:新闻采写、媒体融合、算法新闻

联系方式:tangzheng@ruc.edu.cn

科研项目: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基于传媒生态变革的异构社交媒体建设与治理研究”(21LLWXC022)

近期论文:

1. 资本的转换与行动:场域理论视阈下的媒体人离职现象

2. 双重驯化与人技混合:驯化视角下的算法再定义

3. 5G时代新闻业的新形态、新进路和新规制

4. 认同与宣泄: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现状与引导建议

5. 当他们谈论游戏时他们在谈论什么——基于微博评论的群体认知定量实践

02新媒体与社会

 

刘海龙  教授

研究方向:传播思想史、政治传播、传媒文化

联系方式:liuhailong@ruc.edu.cn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媒体技术与网络民族主义研究”(17AXW011)

近期论文:

1. 媒介物质性之后

2. 概念的政治与概念的连接:谣言、传言、误导信息、虚假信息与假新闻的概念的重构

3. 网络化身体:病毒与补丁

4. 什么是传播视角下的身体问题

5. 作为知识的传播:传播研究的知识之维刍议

匡文波  教授

研究方向:新媒体

联系方式:wbkuang@ruc.edu.cn

科研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双一流”建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创新项目“算法环境下新闻生产创新案例研究”(MXG202009

近期论文:

1. 社交媒体算法推荐传播逻辑与平台社会责任

2. 新一代人工智能ChatGPT传播特点研究

3. 智能监控社会的形塑过程与机制

4. 变局中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及其数字化路径分析

5. 融合出版视域下健康科普短视频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探讨

彭兰  教授

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联系方式:penglan66@vip.sina.com

科研项目:

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2022XWTD001)

近期论文:

1. AIGC与智能时代的新生存特征

2. ChatGPT透视智能传播与人机关系的全景及前景

3. 视频号的激活与突破:强社交平台的视频化之路

4. 智能时代的媒体与人——2022年智能传播研究综述与未来展望

5. 原点再思:新媒体时代的媒介及人-媒介-内容关系

栾轶玫  教授

研究方向:形象传播、融媒体研究、发展传播学

联系方式:luanym@ruc.edu.cn

科研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双一流”建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创新研究项目“新时代中国国家叙事体系的建设与传播”(MXG202015)

近期论文:

1. 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内核与传播话语

2. 网络围观现象的多重动因及价值引导

3. 重大主题报道:媒介化治理的传播实践

4. 中国乡村女性短视频的自我呈现与话语实践

5. 从市场竞合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中国媒介融合研究20年之语境变迁

黄河  教授

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新媒体营销、环境传播、风险沟通与危机传播

联系方式:huanghezzz@vip.sina.com

科研项目:

1. 北京市委宣传部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建项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课题“直播平台运行规律及管理研究”(MXG202206

2.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健全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研究”(20&ZD319)

近期论文:

1. 网络谣言的智能化演变及治理

2. 由风险感知到集体行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众社交媒体的摇摆使用与作用机制

3. 广电新型主流媒体短视频商业模式创新

4. 出版直播中的对话时空与关系:基于对话理论的审视

5. 政务新媒体的定位、专业塑造与效能提升

王斌  教授

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媒介社会学、新媒体传播、传媒业转型与创新

联系方式:binwang@ruc.edu.cn

科研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双一流”建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创新研究项目(MXG202011)

近期论文:

1. 用户评论会影响新闻选择吗?——一项基于文化资本视角的考察

2. 情境化策略:新闻回避的实践形态、媒介动因与生成机制

3. 修复与交融:基于数据分析的中国新闻业边界工作考察

4. 数字环境下新闻业的本体特征与研究路径

5. 从本体拓展到范式转换:数字时代新闻研究的系统性变革

陈阳  副教授

研究方向:传播学

联系方式:20050022@ruc.edu.cn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移动传播时代我国中央级党报内容生产转型研究”(20BXW003

近期论文:

1. 与“流量”共处:主流媒体平台化创新的实现路径

2. 基于机器学习的新闻论证结构研究——以Bert模型与主流媒体新闻评论为例

3. 乡村青少年的数字资本与互联网使用研究

4. 控制的辩证法:农村青少年的短视频平台推荐算法抵抗——基于“理性—非理性”双重中介路径的考察

5. 从群众到“情感群众”:主流媒体受众观转型如何影响新闻生产——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为例

03中国舆论学与公共传播

李彪  教授

研究方向:网络舆情、新媒体与社会

联系方式:libiao@ruc.edu.c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健全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研究”(20&ZD319

近期论文:

1. 新时代中国特色舆论学:演进脉络、核心问题与研究体系

2. 中国面向东盟国家的精准传播路径

3. 中国共产党百年舆论表达主体演变进路及特征

4. 网络舆论表达“负面偏好”的生成机制及治理路径

5. 平台资本主义视域下的社交平台:价值本质、社会劳动和公共治理

赵曙光  教授

研究方向:舆论学、传播产业

联系方式:shuguang2022@ruc.edu.cn

近期论文:

1.Shuguang Zhao&Wenjian Zhang(2022).Infamous Gaming: The Intergroup Bias of Non-gamers in the Chinese Marriage Market.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Shuguang Zhao & Xuan Wu(2021). Bystanders of Politics? Examining the Political Portrait of Chinese Videogame Player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3.Shuguang Zhao & Xuan Wu(2021). From Information Exposure to Protective Behaviors: Investigating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in COVID-19 Outbreak Using Social Amplification Theory and Extended Parallel Process Model,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4.Shuguang Zhao&Yiming Liu,The More Insufficient, the More Avoidance?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Factors that Relates toInformation Behaviours in Acute Risk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5.Shuguang Zhao & Xuan Wu(2020)Motivations and consumption practices of fostered idol fans: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pproach,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林升栋  教授

研究方向:广告学、传播心理学、文化心理学

联系方式:linshengdong@ruc.edu.cn

科研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国际传播中的说理研究”(22BXW034)

近期论文:

1. 用世界元素讲好中国故事

2. 计算与失算:广告算法的迷思

3. 寻求“和而不同”的互惠性理解

4. 通风报信:一次课堂点名的实地研究

5. 让广告成为“谈资”

 

闫岩  教授

研究方向:媒介效果、媒介心理、危机传播

联系方式:yanyan2019@ruc.edu.cn

科研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建国以来重特大事故的传播机制演进研究”(19YJC860045

近期论文:

1. 避险需求和情感抚慰:灾难报道的核心功能及变迁

2. 虚实相间:灾后应急群体的数字实践

3. 从八卦到八卦新闻:起源、功能与争论

4. 数字化记忆的双重书写——百度贴吧中“克拉玛依大火”的记忆结构之变迁

5. 新冠疫情早期的媒介使用、风险感知与个体行为

王树良  副教授

研究方向:广告、视觉艺术与设计,重点关注:20世纪视觉传播设计的历史与文化、跨媒介广告创意教育教学研究、漫画与公共传播

联系方式:wangshuliang721@163.com

科研项目:

1.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共产党形象全球传播与认同研究”(21&ZD315

2.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科研项目“二十世纪艺术设计运动与城市形象视觉传播研究”(MXG202001)

近期论文:

1. “女英雄”——《木兰还乡图》中的形象建构与社会动员

2. 商务印书馆与20世纪早期月份牌广告的崛起

3. “记录我们自己”:民俗纪录片的叙事转向与传播空间——基于《年画·画年》系列纪录片的考察

4. 从纪游到状物:沈贞《竹炉山房图》与16世纪吴门绘画中竹炉图像的比较

5. 5G时代视频广告运作的智能升级与传播机制变革

04传媒产业与平台运营

 

周蔚华  教授

研究方向:文化与出版产业研究、当代中国出版研究、数字出版研究

联系方式:1014547051@qq.com

科研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图书出版史”(19ZDA335)

近期论文:

1. 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十四五”时期出版业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新担当

2. 主题出版若干基本史实辨析

3. “十三五”时期的主题出版:回顾与展望

4. 出版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 疫情防控面前编辑人的责任和担当

张辉锋  教授

研究方向:传媒经济学、传媒经营与管理、广告媒体计划

联系方式:zhanghf@ruc.edu.cn

科研项目:

1. 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工智能时代网络舆情管理与首都治理现代化研究”阶段性成果(20XCA005

2.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项目“短视频新闻市场的前景及战略研究”(19MXG10)

近期论文:

1. 短视频平台产业市场结构特征及治理理念创新

2. 成本加成与消费者感知价值的结合:知识付费产品的定价模型

3. 我国影视剧普通编剧有关从业状况的自我认知与评价——一项基于25位编剧的深度访谈研究

4. 县级融媒体中心发挥服务功能的价值取向

5. 中国网剧十年(20092018)市场竞争与多样性关系研究

韩晓宁  副教授

研究方向:传媒管理、传媒生产、传媒从业者、新媒体效果

联系方式:hanxiaoning@ruc.edu.cn

科研项目:

1.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健全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研究”(20&ZD319

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身体意象的影响与引导机制研究”(21YJC860020

近期论文:

1. 人机共生与价值共创:智媒时代新闻从业者与人工智能的关系重塑

2. 技术转向与在地性实践:媒体融合语境下新闻记者研究的进路与展望

3. 传媒创新程度的维度框架与实践策略——以内容生产、市场、技术创新为视角

4. 专业媒体内容付费的价值逻辑、路径选择与趋势展望

5. 树立全媒体人才观,破解人才困局

05视听传播与社会文化

 

高贵武  教授

研究方向:主持人传播、形象管理、媒介声誉

联系方式:gaoguiwu@ruc.edu.cn

科研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支持项目(20RXW169

近期论文:

1. 自拍及其背后的权力转移与文化意涵

2. 进化与异化:AI合成主播的言说困境

3. 新仪式·新民俗·新文化:总台春晚的形态创新与价值探索

4. “数字视听文化”学术对谈:基本内涵、研究关切及发展进路

5. 从广播到播客:声音媒体的嵌入式生存与社交化发展

周勇  教授

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新闻理论与实务、视觉传播效果

联系方式:zhouyong@ruc.edu.cn

近期论文:

1. 身体在场·形塑化身·共时展演:真人主播及其“数字孪生”的人-技关系

2. 主持传播:关键变革与学界使命

3. 从陕北公学到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红色新闻教育的溯源

4. 从元问题出发: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建构逻辑与实践进路

5. 重返基点: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历史源流与创新动力

雷蔚真  副教授

研究方向: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传播、新媒体与社会变迁、跨媒体与媒体融合生产机制、电视传播

联系方式:leiweizhen@vip.163.com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媒体时代媒介产品传播方式的变革——以电视转型为基点的实证研究”(09BXW016)

近期论文:

1. 流动空间中纪实类短视频的传播特点研究——以“一条”“二更”为例

2. 电视媒体引入自媒体内容对传统生产模式的影响——以CNN自媒体生产平台iReport为例

3. 转机:从全媒体到跨媒体

4. 从“想象”到“行动”:网络媒介对“共同体”的重构——“钱云会事件”个案研究

 

06国际传播

 

张迪  教授

研究方向:公共关系、健康传播、危机传播管理、媒介社会学、量化研究方法

联系方式:zhangdi204@gmail.com

科研项目:

1. 北京市委宣传部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建项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课题(新时代国际传播研究:MXG202107

2.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创新的理论与实践项目(JDZS2021001

近期论文:

1. 文明交流互鉴下的中国国际传播研究:范式创新与路径重构

2. 国际传播实践与战略传播思维

3. 新时代中央企业国际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基于卓越公共关系视角

4. 国家战略传播与国际传播一流学科建设

5. 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事件的解读特征与情绪表达——基于新浪微博“基因编辑婴儿”文本的框架研究

钟新  教授

研究方向:国际传播、公共外交、国际广播电视新闻

联系方式:zhongxinruc@vip.sina.com

科研项目:

1.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2020年度国际中文教育重点研究项目“共情传播视野下节日文化传播与国际中文教育融合策略研究”

2. 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支持,“多元主体共建中国形象亲和力”(2022XWTD011)

3.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加快国际传播五力建设研究”(22AZD074

4. 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共产党形象全球传播与认同研究”(21&ZD314)

近期论文:

1. 跨文化共情传播机制探新:基于孔子学院院长访谈的跨国比较研究

2.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共同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的核心叙事

3. 从“媒体独白”迈向“全民共情”:中国国际传播10年研究的多元谱系与未来路径

4. 网红城市的视觉复制与图像化生产——基于图像色彩的计算视觉分析

5. 中国共产党国际公信力构建维度研究

赵永华  教授

研究方向: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新闻传播史

联系方式:zyonghua@ruc.edu.cn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俄媒体交流、战略传播与全球治理中制度性话语权的构建研究”(16ZDA217

近期论文:

1. 社会建构论视角下海外社交媒体国际话语空间的公众情绪研究——基于中美贸易争端议题的计算传播分析

2. 国际危机事件中威胁的“媒介化”与多元解读——基于“澳大利亚漫画事件”网络议程的研究

3. 新闻传播学领域“一带一路”研究的知识图谱

4. 艰难前行的塔吉克斯坦新闻传播业

5. 信息战视角下国际假新闻的历史嬗变:技术与宣传的合奏

李沁  教授

研究方向:沉浸传播、国家传播战略、国际新闻与全球传播、技术传播与人机交互、融合新闻、公共外交、品牌传播、文化产业

联系方式:liqincn@ruc.edu.cn

科研项目:

1. 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2022XWTD012

2.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科研项目“新时代背景下对外传播观念变革研究——以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重构”的阶段性成果(MXG202013

近期论文:

1. 融合新闻学:“不可通约性”视阈下新闻传播学范式转变

2. 表象、实在与失范:沉浸传播理论范式下的元宇宙实践

3. 中国主流媒体网络舆论监督的观念嬗变与机制重构

4. 重构高等教育的社会契约:美国新闻教育变革逻辑和路径

5. 善用无边界的双刃剑 探索新型主流媒体形态——地市级主流媒体小区域合作模式分析

王莉丽  教授

研究方向: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建构、国际智库比较与公共政策、舆论传播

联系方式:wlltsinghua@163.com

科研项目:

1.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19JZDW011

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全球主要智库的作用及对我国的启示研究”(18AGJ011)

近期论文:

1. 智库全球治理能力:理论建构与实践分析

2. 美国媒体报道与中国形象建构——以《华尔街日报》为例

3. 特朗普推特执政的政治修辞与政策合法性建构——以中美贸易战为例

4. 智库公共外交:概念、功能、机制与模式

转自:“心传考博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