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书 | 杨元喜院士《中国定位、导航与定时2035发展战略》

2023/7/20 10:06:04  阅读:85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科学人文在线 ,作者杨元喜

本文摘编自《中国定位、导航与定时2035发展战略》,项目组组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元喜,标题和内容有调整。

内容简介

2020 年,我国建设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标志着我国拥有了服务全球的空间定位、导航与定时基础设施,整体技术实力得到有力提升。《中国定位、导航与定时2035 发展战略》在分析定位、导航与定时发展重大需求的基础上,回顾其技术发展历程,总结学科发展规律和特点,结合国际定位、导航与定时科学发展的整体趋势,阐述学科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技术体系形成、国内外发展现状、发展规律与启示、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与发展方向,重点对不同导航技术进行深入分析, 提出我国定位、导航与定时学科技术展望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书为相关领域战略与管理专家、科技工作者、企业研发人员及高校师生提供了研究指引,为科研管理部门提供了决策参考,也是社会公众了解定位、导航与定时发展现状及趋势的重要读本。

项目组组长简介

杨元喜,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地测量与卫星导航领域资深专家,IAG FellowION Fellow,全球前2%高影响力学者,现任我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测绘卫星工程总师。2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以上奖励;先后获“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航天基金会“钱学森杰出贡献奖”;共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80余篇,被引超过15000次。

定位、导航与定时(positioning, navigation and timingPNT)是关系国家安全和维持社会各行各业有序运转的重要基础,是推动国家信息产业发展、国民经济建设、国防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2018 年,中国科学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设立了“定位、导航和授时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项目。2018 2021 年,项目组通过召开专家咨询会、开展调研和学术交流等方式,完成了“定位、导航和授时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的编写。2021 2022 年,项目组对我国“十三五”期间“导航时频新技术”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了PNT 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规律,提出了2021 2035 年我国PNT 学科及技术发展方向。2022 3 月,研究报告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第十七届常委会第5 次会议审定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结题审核,交科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从定位、导航技术和时间频率技术两个方面,总结了PNT 技术的科学意义、战略价值与技术发展历程;根据物理原理,分类梳理了目前主要应用的PNT 技术,并对各种PNT 技术的原理、特点及涉及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梳理;结合PNT 学科及技术发展现状,绘制了国家PNT 体系架构,对未来特别是“十四五” 时期我国PNT 体系发展方向、技术路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本书的部分内容已为国家综合PNT 体系建设论证提供了理论支撑;部分研究成果和建议被科学技术部“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管理办公室采纳,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PNT 体系弹性化架构设计与关键技术示范验证”提供支持;部分成果为国防领域微型PNT 终端研制提供了支撑。

全书速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PNT 学科发展规律与特点

伴随理论学科的发展,人类对时空概念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时间和空间两个概念隶属于物理学范畴,在物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关系。在伽利略和牛顿构建的物理学框架下,空间和时间是相互独立的;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更新了牛顿力学时空观, 时间、空间成为相互依存的物理量。在无线电测量技术出现后,度量空间关系的距离测量转化为精密时间测量,时间、空间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PNT 领域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早期的PNT 技术大多涉及单一学科。在时间测量技术方面,观星测日定时属于大地天文学,电子时间测量属于电磁学,原子钟技术涉及量子力学等。在空间测量技术方面,传统空间测量技术主要包括距离、弧度等几何测量学内容,以及光学天文测量、激光测月和测卫等大地天文学内容;重磁匹配导航涉及地磁测量、重力测量等物理大地测量学内容;惯性导航涉及力学和控制学内容。随着时空测量手段复杂度的提升, PNT 技术逐渐呈现出多学科融合的趋势,尤其是卫星导航这一巨型复杂系统的出现,使得PNT 领域学科交叉的特色更为显著。

卫星导航学科是几何学、电磁学、力学、大地测量学等交叉形成的学科。导航学科本来属于空间大地测量学科范畴,但是卫星轨道测定与预报属于天体力学,导航信号涉及麦克斯韦电磁学,定位系统误差又涉及爱因斯坦相对论等。此外,随着应用领域的推广和重要性的提升,卫星导航已逐渐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未来,基于新物理原理的感知手段的出现,将催生出新的学科。

PNT 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所有导航定位系统都有其自身的脆弱性。卫星导航系统无法覆盖深空、深海、室内、地下,并且信号本身存在落地信号弱、易被干扰和欺骗的弱点;惯性导航存在误差累积,无法满足长航时导航定位需求;地基无线电导航仅能覆盖部分区域,同样存在易被干扰和遮蔽的问题;重磁匹配导航精度有限,分辨率较低,技术尚不成熟。于是,依靠任意一种PNT 技术都不能满足任意场景下任意用户的PNT 需求,必须建设全域覆盖、多物理原理信息源的PNT 基础设施网络,形成多源数据融合、多技术优势互补的PNT 应用和服务体系,这不仅是国际PNT 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广PNT 应用、提升PNT 服务性能的必由之路。

从国际PNT 体系发展现状来看,美国是PNT 基础设施最完善、技术最先进的国家,对新原理感知手段的探索也常常处于领先地位, 但缺乏对PNT 体系的整体统筹规划。随着GPS 脆弱性问题的暴露, 美国总统先后签发了《美国国家天基定位、导航与定时政策》(2004)、《2018 年国家定时安全与弹性法案》(2018)、《通过负责任地使用定位、导航与定时服务来增强国家弹性》(2020)、《7 号太空政策指令(SPD-7)》(2021)等政策指令,在继续依靠GPS 的同时,通过建设GPS 备份系统来增强PNT 系统弹性,确保GPS 服务异常时军民用户仍可获得安全可靠的、抗干扰能力强的PNT 服务。此外,美国国防部、运输部、国土安全部等也多次出台相关的指令、政策、规划等, 梳理出特定领域的PNT 能力建设和应用发展需求,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与美国类似,俄罗斯、欧盟的PNT 体系也以卫星导航系统为主,并分别将地基无线电导航系统恰卡(Chayka)和罗兰C 作为GLONASS Galileo 系统的备份与补充,以构建多手段融合的PNT 服务体系。

我国在PNT 技术方面的进步令人瞩目,但仍存在PNT 体系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服务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惯性导航研究和应用存在很大差距,重力导航、磁力导航等地球物理场匹配导航技术离工程化、实用化还有一定差距,深空PNT 技术和水下PNT 技术亟待突破。此外,部分PNT 核心传感器制造技术尚未突破,高端重、磁、震、声等装备大多依赖进口,存在“卡脖子”风险。国产PNT 装备多属于中低端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是510 年。

目前,我国已开展PNT 体系论证工作,旨在建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的同时,依托地基无线电导航、惯性导航和匹配导航等多种技术手段形成对北斗的冗余备份,同时开展脉冲星导航技术和水下导航技术的探索研究,填补深空、深海PNT 服务空白。我国20212035 PNT 体系规划应当从PNT 信息源、PNT 终端、PNT 信息融合理论和PNT 应用服务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构建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核心的国家综合PNT 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以微PNT 终端和弹性PNT 应用为基本架构的PNT 应用终端型谱,推进以智能PNT 服务为目标的国家PNT 体系架构。

国家综合PNT 体系是指,基于多物理原理构建的从深空到深海、全域无缝覆盖的PNT 信息源基础设施。在深空,可依托脉冲星构建深空基准,为深空航天器提供自主PNT 服务;在地月系拉格朗日点上可构建导航星座,既可接收脉冲星信号,又可播发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同频的信号,形成深空导航与近地导航的中转;在近地空间以GNSS 为主,依托低轨通信、遥感星座,形成对中高轨北斗导航星座的增强;在城市和室内等应用场景,地基无线电、5GWi-Fi 和各类匹配导航技术可辅助卫星导航;水下可以布设类似于GNSS 的声呐信标,实现水下潜器的安全导航。此外,基于量子测距、量子感知等新物理原理的导航技术手段也应同步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构建从深空到深海、从室外到室内、从暴露空间到非暴露空间的泛在PNT 信息源基础设施。

综合PNT 解决的是PNT 信息源问题,弹性PNT 解决的是PNT 信息源最优组合问题,微PNT 解决的是PNT 终端微型化和低功耗问题。但是对于广大的PNT 用户,尤其是非PNT 专业用户,有了PNT 基础设施和弹性融合准则还不够,还必须解决智能化应用问题。未来PNT 服务应该是智能化的,即提取大多数PNT 专家的思想,形成共性化知识,再将该知识逻辑化、模型化形成专家系统, 通过计算机分析、挖掘知识间的规律和联系,进一步将其转化为机器可识别的知识图谱,最后针对特定用户、特定场景和特定需求实现PNT 智能保障和智能服务。

转自:“测绘学术资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