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管宇:傅汉思中国古诗英译研究
2023/6/5 14:35:36 阅读:199 发布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库
《傅汉思中国古诗英译研究》
著作封面&目录(滑动翻阅)
著 作 摘 要
傅汉思(Hans Hermann Frankel, 1916-2003)是20世纪首位大量译介中国古诗的美国专业汉学家。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界尚无对其古诗英译的系统研究,与其学术地位极不相称。本书在全面搜集整理耶鲁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纽约“海外昆曲社”、华盛顿大学荣休教授康达维所藏档案文献和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之上,结合中西诗学、译介学和海外汉学三个维度,深入研究了傅汉思古诗英译的准备工作、选材、特色、影响和地位。
第一章考察了傅汉思走上古诗英译之路的历程,挖掘了他不同于其他翻译家的个人特色。研究发现,扎实的西方语言文学背景是傅汉思古诗英译的基础,北平期间的汉学启蒙是其走上翻译之路的契机,伯克利时期的中古史翻译与翻译整理工作为其随后的古诗英译提供了铺垫,另外妻子张充和的辅助也功不可没,而傅汉思的中国诗学研究和比较诗学视野则深刻影响了其译介的选材和翻译的理念。
第二章探究了傅汉思古诗英译选材的特点和焦点。研究发现,傅汉思的古诗英译体裁广、首译多、重点突出,这也是20世纪下半叶美国专业汉学家古诗英译的共性。傅汉思古诗英译的重点选材为“梅花诗”、曹植诗和乐府诗,三个重点的生成受到海外汉学、中西文学批评和个人品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三章分析了傅汉思古诗英译的特色。研究发现,傅汉思以再现原诗诗性和兼顾译诗诗性为总原则,通过再现古诗核心诗学要素和文体特色凸显原诗诗性,从韵律、语汇和句法层面照顾译诗诗性。傅汉思古诗英译对原诗诗性的彰显取决于其美国首位中国文学研究者的身份,且是随着其古诗研究的纵深而不断强化的。他以中西诗学互通的概念编排译诗,有助于扩大传播的范围。
第四章评估了傅汉思古诗英译的影响与地位。研究发现,傅汉思的古诗英译得到了学界和大众的双重肯定,掀起了西方曹植诗和乐府诗译介的热潮,其高度形式对等的译诗原则被不少译者继承和发扬。傅汉思在美国古诗英译史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以古诗译研在美国开启了中国纯文学研究的先河,推动了中国古诗英译和中国文学研究在美国走向繁荣。
结语部分在总结傅汉思古诗英译成就和贡献的基础上,探讨了他对当下中国文学外译中译介主体、译介选材、翻译方法和传播方式的深刻启发。首先应当重视译者的遴选,培养具备跨文学背景和研究能力的译者,以本土译者为主力,搭建多元人才齐备、通力合作的翻译团队。其次应当注重译介的选材,既要译介本国文学中经典而尚未“走出去”的内容,又要发掘英语世界喜闻乐见的素材。再次要优化翻译方法,一方面不遗余力地彰显本国文学的特性,将“中国故事”真实地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兼顾译品的可读性,将“中国故事”生动地传播出去。最后要善用各种方式,全面提升中国文学外译的传播效果,如有效使用副文本,精心设计编排,创新载体,融通媒介。通过以上努力,真正“讲好中国故事”,让西方了解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认识真实立体的中国。
专 家 推 荐
衷心祝贺管宇老师新作出版!该书代表了迄今为止学术界对美国汉学家、翻译家傅汉思最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为中国文学对外翻译与国际传播带来了重要启示,对于关注该领域的学者具有高度参考价值。
黄友义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译审
中国外文局前副局长兼总编辑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前主任
管宇博士在美国访学期间充分利用了我校馆藏傅汉思与张充和夫妇的档案文献,完成的专著富有创见。他对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事业充满热情并付诸行动。十分欣喜地看到管宇老师获得的成绩,祝愿他取得更大的进步。
王芳
耶鲁大学国际事务首席顾问
耶鲁大学前助理校务卿、东亚事务主任
《傅汉思中国古诗英译研究》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傅汉思中国古诗英译的历程、特点、贡献与影响,史料丰富,论从史出,既有文本的细读,也有理论的思考。这不仅是傅汉思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的重要收获。
季进
苏州大学特聘教授
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
转自:“社科大科研处”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