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特.论文选题:关于“惊喜”的艺术[J].经济资料译丛,2022(4):34-37.
摘要:写论文是科研工作者最为主要的工作内容。本文通过对一些国内外发表的经济学论文的分析,讨论了如何在论文选题中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惊喜”感的两种可能路径。
关键词: 论文写作;论文选题;经济学;
作者简介: 包特,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博士,现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系长聘副教授。作者电子邮箱: baote @ntu.edu.sg。;
1. 引言
写论文是科研工作者最为日常且重要的工作内容。说到写论文,很多初学者,和一些有经验的科研工作者也会为如何选题发愁。一般来说,我们说好的选题通常有以下一些特征:严谨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相关性和有趣性。前面几点通过课程训练和经验积累是可以快速达成的。唯独最后一点,好像并没有固定的“套路”可循,更像某种难以捉摸的艺术。
关于这一点,我有一个粗浅的想法:所谓“有趣”,在很多时候就是一种对“惊喜”(surprise)的追求和营造。在经济学里,我们常常听人说一篇论文特别好,就是因为读完它,会让人产生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但这句话听起来还是可能有一些玄,很多人大概还是会对此产生如《让子弹飞》里姜文经典台词般的疑问:那,到底什么是惊喜?
在这一点上,论文写作可能和艺术作品创作有相通之处:惊喜来自反差,来自于对旧观念和读者心理预期的颠覆,以及随后的补充和升华。在戏剧等文艺作品中,反差常常来自戏剧冲突;在论文里,反差大概主要来自于理论和现实,或理论和常识的碰撞。
换句话说,一篇文章如果想让读者觉得有趣,应该是带来了让人耳目一新的发现。这种发现可能乍一看是违背一种已有的理论的,但仔细想想,它其实并不违背某种常识,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现就证明了原有的理论是有局限性的,应该对它进行补充,成为新的理论,从而提高对现实的解释力。又或者,这种发现看似违反社会上已有的某种观念和常识,但仔细想想,它其实并不违背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原理,那这样说明了旧观念可能需要改进,又或者经济学理论的适用性和解释力其实超过了人们以往认识的范围。
2. 两种路径的具体示例讨论
关于“不符合旧理论但符合常识或现实”的例子这里可以举两个:一是发展经济学里关于“互联合约”的研究(王永钦和包特,2009)。在传统农业社会,地主和农民可能在多个市场互动,比如二者既需要在农业生产里为地租或工资签约,也可能在信贷市场互动,此外,地主还可能是周边地区农具、化肥等生产资料的售卖者。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可能认为由于地主处于谈判的绝对优势地位,应该收取比竞争市场更高的贷款利率或农具、化肥价格来最大化自己的收益。但事实上,在很多传统农业地区,都出现过地主向农民收取的贷款利率和农业投入品价格反而低于当时周边的市场价格的情况。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现象是传统理论不能解释的,但它既然存在了很长时间,就应该具有一定的效率合理性,且不大可能单纯是地主的善心推动的。经过进一步分析,经济学家从道德风险角度为这一现象提供了答案(Braverman&Stiglitz,1982):传统农业生产中农民的努力很难进行直接监督。但如果农民从地主那里获得了更多的贷款和农具,由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互补性,农民努力的边际产出和回报都提高了,可以克服掉一部分道德风险问题,也是符合地主利益的。因此,地主收取更高还是更低的利率和价格,取决于他们在信贷和生产资料市场上因为价格得到的直接获利和在农业生产中因为克服道德风险获得的间接收益的相对大小。
另一个是近些年常被人讨论的年轻人“超前消费”问题。按照传统经济学经典的消费的生命周期理论(Modiglinai&Brumberg,1990),人应该在年轻的时候储蓄,老的时候把储蓄拿出来消费。而近些年,世界各地的年轻人都似乎越来越存不下钱,但同时更喜欢花钱在旅游等活动上。存不下钱诚然也可以被年轻人收入实际购买力下降,学费贷和房贷等各种贷款负担增加解释,但旅游等消费增长似乎就和以上因素关系不大了。Gilboa et al.(2016)提出了一个关于记忆性消费(memorable consumption)的行为经济学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对这种现象的理解。根据这个模型,消费品可以分为两种,非记忆性和记忆性的。大多数普通消费品是非记忆性的。而旅游、盛大的聚会庆祝等消费是记忆性的。记忆性消费品的特点是消费者不仅在消费的时候产生效用,在消费以后也可以通过回忆当时的美好时光而获得效用。这样记忆性消费品作为非耐久品其实就获得类似耐久品的性质:即它产生的效用在时间维度上不是一个峰值,而可能是连绵不断的效用流。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记忆性消费品进行提前消费可能是理性的,因为在年轻时进行记忆消费可以在以后产生很长的效用流,但年老的时候消费可能产生的效用流也更短。当然,在现实中寻找记忆对消费的直接影响的证据可能是比较困难的。对此,我曾经在一篇实验论文(Bao et al.,2018)里对本文的一个推论做出检验:如果记忆性消费会让人更倾向于超前消费,那么人的记忆力应该和折现率是正相关的。我们的实验论文对此提供了支持证据。同时,从现实观察来看,小红书、朋友圈等社交媒体的出现也和年轻人的超前消费相伴随。除了炫耀功能,社交媒体也可以看成一种记忆的载体。因此,社交媒体也可能通过增强记忆性消费品的记忆属性增加了年轻人的超前消费。
关于“乍一看不符合常识,却符合经济学理论”,一个很好的例子可能是经济学里著名的“资源诅咒”或者“荷兰病”现象。资源诅咒的思想主要来自于这样一个经济学现象:世界上有的国家自然资源丰富,有的国家相对贫乏。人们通常认为,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可以在发展的初期阶段靠出口自然资源获得更多的启动基金,从而获得比资源贫乏的国家更大的发展优势。但实际情况则恰恰相反,很多资源丰富的国家,比如盛产石油的尼日利亚,盛产钻石的塞拉利昂,盛产铜的阿富汗的经济长期增长率都很低。很多研究(Frankel,2010)发现,在世界六十几个资源相对丰裕的国家中,除了极少数例外,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增速都很低。相反,很多资源贫乏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都经历了经济的飞速增长。从经济学文献(王文行和顾江,2008)来看,资源诅咒一般是由于资源型经济带来的经济结构的扭曲和制度的恶化造成的。资源型经济带来的经济结构的扭曲首先表现在较低的人力资本投入,由于资源经济创造了很多“躺着赚钱”的机会,所以会带来社会中人力资本的回报不足,这就使得社会成员更没有动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其次,资源型经济也容易让一个经济体的结构更为单一,使得所有部门都围绕资源密集的生产和销售,这也降低了经济应对外部冲击,特别是资源价格波动的抗冲击力。
资源诅咒不只是发展中国家有。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在突然发现大量自然资源之后,也可能会因为这笔飞来之财不幸中招。在经济史上,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荷兰病”(Dutch Disease)。荷兰在1959年发现新的大油田之后,本国经济在短暂的繁荣之后陷入物价工资高涨,失业率攀升和制造业衰落。关于荷兰病的具体机制,经济学家(Corden&Neary,1982)给出的解释是:石油的发现在给荷兰带来巨大的出口收益的同时,也使得汇率上涨,石油行业工资上升,而由于劳动力市场竞争,石油行业工资上升也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工资上升,这些都使得荷兰的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从而降低了荷兰制造业部门的出口竞争力。同时,由于荷兰盾汇率上升的缘故,外国制造的制造业产品在荷兰的相对价格下降了,从而使得荷兰消费者更多购买进口商品,这也进一步恶化了荷兰制造业产品的国内市场。
3. 小结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出,实现“惊喜”的一种路径就是“为看似不合理的事找到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在经济学当中,传统理论一般假设人是理性的,即可以在完全信息的情况下做出最大化自身利益的选择;市场是竞争且完全的。如果上述条件满足,则市场一般会达到有效的资源配置。而在现实中,理论看起来“失灵”的原因一般是因为上述部分或全部不满足,比如信息是不完全的,个人理性是不完美的,或者市场是不完备的或非完全竞争的。这个时候,有趣的研究一般都是通过把这些隐蔽的条件缺失找出来,从而指出理论进一步前进的方向。
而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因为想当然进入一些思维“陷阱”:比如,人们常常觉得好心一定带来好结果,逐利之心是万恶之源,资源多一定比少好。但经济学理论则能帮助我们揭示如果不能准确把握经济规律,好心也可能不小心办坏事;物质激励如果运用得当,也可以促进社会公益;资源多虽然常常是优势,但也可能因为使人对待选择更加短视和漫不经心而阻碍发展,资源少虽然在当下是劣势,也可能激励人建立更好的制度克服困难,实现增长和反超。这个时候,有趣的研究就是将人们思维惯性中的局限性找出来,并通过基于规律的建议,促进更有效的经济决策制定。
——END
转自:“三农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