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荐读| “四史”融入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2023/5/19 15:01:37  阅读:177 发布者:

摘要

学习“四史”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必修课,“四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从理论层面来看,“四史”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基因,与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主题、内在本质相契合。从现实角度来看,“四史”为当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宝贵且丰富的素材,能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性,有助于青年理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本质,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因此,必须深入推进“四史”融入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发挥“四史”的育人功能,从知识传递、情感培养、价值塑造、思维锻炼、规律把握、行为引导等多方面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坚定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学习“四史”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必修课。青年作为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必须上好这堂课。探讨“四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契合点,分析“四史”融入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意蕴,提出“四史”融入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加强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帮助青年深刻认识“四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必然性,提高其学习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增强爱国情怀,坚定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四史”与当代

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契合

“四史”与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一致性是研究“四史”融入当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逻辑起点。整体而言,“四史”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基因,与爱国主义精神一脉相承,与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目标、本质内涵相统一。

(一)历史渊源: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凭借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热情,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抵御了一次又一次的外敌入侵,捍卫了祖国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推动着社会历史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毫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熠熠发光的爱国主义光辉史。中华民族的每寸土地上都闪烁着宝贵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深深地印刻在中国人的基因里,成为中华民族积极进取、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浩荡爱国誓言,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沉爱国责任感,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远大爱国之志,都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真实写照。

(二)现实主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这一概念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个梦想就成了团结引领十多亿中国人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现在,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也到了最接近民族复兴的时候,迫切需要团结整个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发挥作用,凝聚人心。这就决定了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主题,不断团结各族人民,凝心聚力、一往无前,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无论弱小还是强大,逆境还是顺境,我们党都追求不变,初心不改,勇于接受挑战,不怕挫折牺牲,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三)内在本质: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概念,其内容和本质由不同的历史条件决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了我们当代爱国主义的内在本质。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后,紧密团结各族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又主导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一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设计下,人民终于翻身变成了国家的主人,并且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人民群众找到了社会主义这条正确的道路,激起了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创造了现在的美好生活,成就了现在强大的国家。透过历史,我们有底气说爱国就要爱我们的党,爱国就要爱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

“四史”融入青年

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意蕴

“四史”作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嵌入当代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新形势下推动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因势而新的要求,也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一)“四史”是丰富爱国主义内涵的“鲜活养分”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先秦时期,爱国主义主要指为保护氏族领土、家人而敢于牺牲的行为和精神。那时,没有国家的概念,更多是家庭的观念,《诗经》中就多次描述家庭和睦的场景,其中也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侮)”这种家人齐心协力抵御外敌保护家庭的描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爱国主义的内涵逐渐由“保家”延伸至“卫国”,追求家国安康成为社会的普遍诉求。人们认识到,不仅要“爱家”,也要“爱国”。家国一体的思想开始形成。在秦朝建立后,中国正式进入了中央集权时代,领土实现了统一,思想上也要实现统一。封建统治者把爱国与“统一”“忠君”等思想结合起来,并形成了一套理论,经过数千年的传播、积淀,逐渐成为人民群众的普遍信仰。封建王朝时期的爱国主义虽然蒙上了“忠君”的封建思想,但明确了国家统一的意识,并把它升华为一种民族的心理共识——任何人不得侵犯国家的领土,为了国家利益,热血奋战、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我们的国家必将统一。到了近代,在现代化探索和国家救亡的双重使命的激励下,爱国主义内涵得到全面升华,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后,经过百余年奋斗,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透过历史,可以看到爱国主义的核心主旨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但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从未改变,作为激励人心的社会力量的作用不曾减弱,我们更需要爱国主义砥砺人心、催人奋进。

由此观之,爱国主义的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而变化。唯有透过历史才能观照现实,理解现实。因此,加强“四史”学习,是把握当代爱国主义内涵、本质和主题的题中之义,为当代青年理解爱国主义内涵提供了“鲜活养分”。

(二)“四史”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科书”

爱国主义教育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关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得是否合格的关键一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武器,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信息化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如何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下的地缘政治,怎样才能更加贴合青年的思维模式、知识获取方式,如何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等,都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爱国主义教育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重要作用,关键在于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

从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来看,经过多年的建设,爱国主义教育的顶层设计、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协同配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工作格局逐渐形成。可是,对照党和人民的发展要求、青年的思想特点来看,还有一定的差距。从教育的内容来分析,爱国主义教育顶层设计的统一性和基层实践的特色性融合得不够,对具有地方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挖掘利用得不充分;教学内容的守正性与创新性双向互动得不够,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对可融入日常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挖掘得还不深。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应用事实案例、鲜活场景、典型人物为青年讲清楚爱国是什么,什么行为是爱国,爱国的意义是什么等问题。“四史”中丰富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珍贵的素材,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在新时代讲清楚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是解决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统一这一问题的关键,需要广泛的历史事件、宝贵的历史文献和真实的人物事迹作为支撑。要把“四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利用其中浩瀚的史料,提升爱国主义教育质量,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性和生动性。

(三)“四史”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

经过多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大多数当代青年深知自己要爱国,但在全球化的进程下,伴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从未停止。例如,借助网络隐性地传递错误的价值观,降低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导地位,弱化当代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感,等等。

出现这些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代青年对历史了解不深、不全,对完全以合乎自我意识为准绳的,拆解历史事实、轻率改变历史结果的言论缺乏基本的判断,无法形成关于历史的全面性的、整体的观点,不能以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事件的整个发展过程。以史为鉴,察往知来,唯有学习历史,从整体上把握主线,分清主次,才能明辨是非,才能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歪曲真相的历史虚无主义。

推进“四史”融入

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

推进“四史”融入青年爱国主义教育,重在把握主线,明确主题,把“四史”中的思想精髓和精华讲清楚,以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滋养青年,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引领青年,凝聚起强大的爱国力量,激起磅礴的爱国伟力。

(一)坚持知识灌输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学习“四史”既要学习基本的历史知识,又要进行情感教育,让青年在学习中掌握基本知识,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深化认识中提高认识,在了解交流中增进情感,切实增强其学习“四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当代青年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形成关于“四史”的系统认识、理性认识。同时,要带着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最基本的道德情感和良知去广泛阅读,感受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忽如归的英雄气节,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者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从历史学习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坚定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克服主观主义、经验主义,激发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热忱。

(二)坚持思维培养与价值认知相结合

“四史”学习不仅是历史的回顾与学习,更在于科学思维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四史”中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包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华,要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矛盾观解决现实问题,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深刻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虚假性、危害性。另外,“四史”中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追随者,一代代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也是重点学习的内容,要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明白,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选择和人生态度,要引导青年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奉献的价值选择,自觉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个人前途命运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

(三)坚持规律把握与行为引导相结合

历史发展是人自身行动与历史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学习“四史”,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进行“四史”教育要从“四史”中把握并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引导青年认识到社会的有序发展必然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激励青年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增强行动主动性,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念与信心,正确认识和面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曲折与风险,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和挑战,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广阔实践,不惧风雨、敢闯敢拼,在民族复兴征程上勇当先锋、倾情奉献,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来源】《时代报告》2023/2 总第476期。

【作者单位】刘冬雪,湖北大学。

转自:“时代报告学术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