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大学生延毕,可能是减分项

2023/5/17 9:00:39  阅读:152 发布者:

出于不同的人生规划和考量,当下一些大学生选择延期毕业(以下简称“延毕”)。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200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3.1%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身边有选择延毕的同学。没有修完学分或没完成学位论文是大学生延毕的首因,其次是为了保留应届生身份。

调查中,9.9%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身边有很多选择延毕的同学,63.2%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有一些,14.5%的受访大学生身边没有,12.3%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不清楚。

“延毕”保身份 没那么容易

武汉大学某学院研究生专职辅导员杨辉正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他表示,学生延期毕业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因学业问题导致的延毕,多是基本学制内学籍异动、毕业论文不合格导致,这属于“被动”延毕。另一种是近几年出现的新趋势——出于求职需要主动申请

“延毕”以保留应届生身份。“学生学业没问题,但拒绝参加答辩或者干脆直接不提交毕业论文,这种做法在不同高校都存在,近几年越来越多见”。

杨辉说,对于择业期的应届生身份,不同用人单位有不同理解。根据相关就业政策,严格来说只有毕业生手中的毕业证、学位证的取得年份,才是该毕业生的“应届年份”。现有部分地区提出“毕业生从毕业之日起两年内为择业期,期间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可以视同为应届生”。但要注意的是,这里只是“视同”,毕业两年内是否可以认定为“应届生”,用人单位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虽然国家的政策是应届生身份可以保留两年,但实际操作中,有些岗位还是只要当年毕业的应届生。

“延毕一年、保留应届生身份真的有助于求职‘上岸’吗?未必!”杨辉说,作为准毕业生,必须要对即将面对的就业环境有清晰感知,学校的就业类课程也有必要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做解读和引导。至少就目前来看,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的趋势短期内仍会持续下去。尽管就业岗位池在大力扩充,但也不可能急速扩容。所谓的“应届生红利”在巨大的求职人群面前早已被稀释。“以上海某头部高校专职辅导员招聘为例,往年招聘计划固定在20人左右,但据该校人才招聘工作组透露,2022年招聘期间接收到了2000多份简历,这一数量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竞争难度可想而知。”

杨辉说,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每个人有自己的节奏,可以适度缓一缓。但从职业规划角度来看,延毕应该是一个很慎重的决定。他认为,对于因为就业原因拟申请延毕的学生来说,首先要搞清楚,自己为什么没能在应该毕业的这一年找到心仪的工作。“是个人能力不足?是在学校里接受到的教育和训练不够?是还没有为求职做好技能准备?还是自己的目标预期与实力不够匹配?”他表示,如果不从自身做反思和调整,单纯把找到好工作的希望寄托于所谓的“应届生身份”,“这是一种缘木求鱼”。

主动延毕,学校和用人单位怎么看

来半分(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工商与人力资源管理系教师):能不延毕最好不延毕

学生申请延毕,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例如,延毕是否会对学位证和毕业证产生影响?申请能否得到学校的批准?在延毕期间,如果出现合适的工作机会,但由于还未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只能错过,你是否做好了承担风险的准备?

我觉得学生能不延毕最好还是不要延毕。对于目前大部分的学生,尤其是实习经验少的学生来说,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可能存在偏差。在未尝试的情况下,学生对于工作合适与否的判断或许并不准确。更何况,6月是毕业季,秋招9月就开始了。为了参加几个月后的招聘而付出这么大的代价,真的有必要吗?

王栋梁(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考虑多方面因素

选择延毕与否,学生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这其中包括个人情况,例如身体健康、家庭状况、个人发展计划等;学业状况,包括学习进度、学习成绩、论文进度等;就业状况,例如就业市场、个人就业规划、职业发展;学校政策,包括延期毕业的政策、申请流程、申请截止时间等。

此外,延期毕业是否会影响自己的未来规划,例如是否会影响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发展,都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李可(工作20年的某公司HR):延毕仍可能是减分项

不论是主动申请还是被动选择,延毕在很多用人单位眼中都是减分项。有人延毕可能是想积累更多的实习经验,为日后获得更好的工作作准备,但在一些用人单位眼中,这是规划能力不足的表现;有人延毕是想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时间,但用人单位很可能认为你的抗压性不足。

在面试时,应聘者还有机会说明延毕不是因为能力不足的被动选择。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很多有过延毕经历的应聘者在简历筛选阶段就被刷掉了,是主动还是被动,根本没有机会解释。当前,确实有些公司在招聘时不太在意应聘者是否延毕。然而,如果两个候选者条件相近,一个主动延毕,一个正常毕业,多数公司会更倾向于后者。

张静(某公司资深HR):先找一份适合且能承担的工作

主动延毕很可能是一种逃避,他们不想或不敢面对社会。有的学生觉得知识不够要再学,实习不够要再攒,可是知识和能力永远没有封顶。学多少知识才能匹配想去的岗位?多一段实习难道就能有更多应聘优势?如果目标行业看重实习经验,那么对于因为实习经历基本为零而选择延毕的学生,我只能说他们看似主动延毕,实则被迫。

在一般情况下,我觉得学生要先找到一份适合自己且能够承担的工作,学会自食其力。如果面对目标岗位知识或能力不足,学生可以先在该岗位或类似的岗位上学习。去不了世界500强的大企业,可以先去一个平台没有那么好的公司,掌握技能。此外,先进入到与能力匹配的岗位,在经验积累足够后再申请调岗,也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来源:中国青年报,有删减。

转自:“麦可思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