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在P社区的在地实践发现,唯有特别为社区量身订做的音乐照护活动与培养在地志工,音乐照护活动才有可能成为社区连结的桥梁。下面请随小编一起深入探析吧!
林亮如
《社会工作学刊》2022年第4期
社区音乐照护作为社会实践策略的可能与限制:P社区作为场域的初探研究
摘 要
本研究融合音乐治疗、音乐照护与小区音乐治疗等学理与实践经验,首度提出小区音乐照护的概念,并借用小区音乐治疗PREPARE等七大面向,作为小区音乐照护在小区实践的操作架构。本研究属于初探研究,因此采用参与式观察法。研究发现社区志工培训与音乐照护活动带领过程中,除了面向在实践过程中不明显外,其他六大面向都可在小区音乐照护的实践中呈现。社区音乐治疗提供音乐照护更广的思考脉络与实践方向,从单独的音乐照护活动,发展成与小区密切相关的小区音乐照护,志工们在一次次演练与带领中,逐渐找到可与长辈真诚互动的领导方式,透过小区音乐照护活动设计,培训在地小区志工作为发展健康小区的基础。
关键词
音乐照护;社区音乐照护;
音乐治疗;社区音乐治疗
根据本研究的观察与实践经验,健康促进主要是由社区外的老师带领长辈活化身体,社区外的老师与社区的连结较为薄弱,带完活动后便转到下一个社区。虽然可能照顾到长辈的身体,但是比较少关注到社区的连结与关系的修复。相对而言,社区音乐照护希望可以透由社区志工(以下简称志工)的培训,增强志工的社区领导能力,毕竟音乐活动的带领本身就具有领导力,同时志工也比外来的老师更具有社区的连结感。如果可以顺利推动,不仅照顾长辈身体,相较于健康促进活动更能促进社区连结与发展。
社区音乐照护的有效推动,除了需要社区音乐照护的活动设计与教学之外,志工的愿意学习是关键要素。本研究选择了P社区,主要的理由有三点:一、两地社区都是P地区的典范社区,有完善而积极的志工队;二、社区的村长、理事长与总干事都很支持本研究计划,认为这是他们社区长辈所需要的活动,可以让长辈愿意走出来;三、本研究所参与的科技部计划总主持人与两地社区的在地连结深,信任关系强,让本研究可以顺利取得志工与长辈的认同。
本研究所提出的社区音乐照护是借重社区音乐治疗PREPARE的七大面向,将音乐照护活动发展成与社区关系相连的社区音乐照护。以下文献探讨将分别叙述音乐照护、音乐治疗与社区音乐治疗等相关学理与实践经验,然后将其融合而提出社区音乐照护的概念与理论,接着再分别从研究方法、结果与讨论、结论与建议等进行说明。
文献探讨
由于社区音乐照护是以社区为主,属于较大脉络的音乐照护活动设计,根据本研究的文献搜集,几乎没有完全相近的研究,虽然国内有音乐治疗或音乐照护的实践研究如宋惠娟等(2006)、董晓婷与陈桂敏(2007)、林燕如、周桂如与张佳琪(2011)、梁瑞琪与姚卿腾(2018)等,但主要还是属于音乐治疗或音乐照护而非社区音乐照护,对象也是机构而非社区。因此,本研究仅能尝试从相关研究中进行理论搜集。以下分别从音乐照护、音乐治疗与社区音乐治疗等相关文献,发展属于社区音乐照护的理论想象。
一、音乐照护
音乐照护一词源自于日本,创始者加贺谷哲郎于1967年创立,本以儿童活动设计为主,后为因应高龄化,宫本启子老师在原有的儿童照护活动,加入适合银发族的音乐照护活动,后将两位创作者姓氏合而为一,成为加贺谷宫本式音乐照护;台湾则于2000年由日本引进,此为世界上众多音乐疗法学派中,唯一源自东方的学派(施以诺、骆天惠,2008)。所谓加贺谷宫本式音乐照护的切入点不是治愈(Cure),而是照护(Care)、陪伴与关怀,其定义是利用音乐的特性来带给个
案身心上的刺激,促进其身体功能、人际关系与情绪改善,进而提升个案的身心和生活状态(宫本启子,2005)。
近年来我国医护人员、社工师或照服员将音乐照护活动应用于照顾工作中发现,有助于减缓住民的忧郁情况与提升其正向态度(宋惠娟等,2006;张旭欣,2008)。音乐照护活动带领的提示语能否正确引导非常重要,可强化个案对带领者的信任感、增加其音乐表现的成功率。带领者非语言的表现往往强过语言,亦即能否关心、接纳、协助个案,并非口语说了算,而是在身体语言与眼神中流露出来,进而影响个案的安全感(Walumbwa&Schaubroeck,2009)。加贺谷宫本式音乐照护活动带领中,无论带领志工或长辈,对于成人低自信、高自尊的特质,必须谨慎应对,甚至须随时保持幽默感以化解成人的窘迫情境;这种温暖的感觉强化参与者的自我价值和归属感(Kit,T.,Norma,D.,&David,W.,2018)。
二、音乐治疗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尝试将音乐视为一种治疗策略,以缓解伤兵忧郁或失眠。1950年美国正式成立专业的国家音乐治疗协会(NAMT),加上其他国家的专业协会陆续出现,慢慢普遍应用于各相关医疗照顾机构(吴幸如、黄创华,2006)。
近年来大脑摄影仪器发达,音乐活动诱发许多脑部区域活化逐一被证实。音乐唤醒动作和情感,也创造动作响应。身体动作并非时间点到才做,而是在节奏时间内,大脑会有动作计划及预备,身体则在拍点到时产生动作,音乐的时间结构能够唤醒脑部持续响应,以作为治疗的引导。此外,音乐活动促进手眼协调、肌力、横向肌肉与水平肌肉协调,特别是弹奏乐器,可提供精细动作准确度以达动作该有的速度和强度(Summa-Chadwick,2009)。透过音乐持续性引动大脑的持续动作,在研究上发现,失智患者在听到自己熟悉的音乐,不仅跟着唱也可响应问题;音乐治疗带领者藉此链接其深层记忆和能力,进而与患者产生较长且有意义的互动(Laura,2016)。
三、社区音乐治疗
社区音乐疗法一词在1971年由音乐治疗师FlorenceTyson(1918-2001)最早提出,1993年由挪威音乐治疗师BrynjulfStige不断倡导而引发关注,1998年KennethBruscia进一步指出社区音乐疗法应关注音乐和音乐疗法所有应用的层面,涵盖文化、社会和社区之间的健康促进。同时,藉由音乐疗法的介入以维持其成员的身心健康,将个案概念扩展为社区或生态创生―认为个体健康来自健康环境,二者互蒙其利(Pavlicevic&Ansdell,2004)。之后Ansdell(2002)也提出社区音乐治疗概念强调社区彼此链接的价值,希望藉由更宽广的音乐与健康概念,创造符应现代人预防医学需求的健康社区。Stige(2002)更进一步提出社区音乐治疗七大面向,缩写为PREPARE作为社区音乐治疗的可操作策略。然而,并非每一次的社区音乐治疗都完全符合七大面向,可以依实务现场搭配运用。以下分述此七大面向:
(一)P–Participatory:参与。提供社区每一个人平等参与的机会,藉由音乐活动听到不同族群的多元声音。
(二)R–Resource-oriented:资源导向。发现参与者可被开发的能力与周遭可被利用的资源,以创造新资源。
(三)E–Ecological:生态创生。生态创生系指人类的社会文化生活,从亲密的家庭成员到更大社群成员之间,彼此相互共生与创造的系统性。
(四)P–Performative:表演(倡议)。音乐活动链接到社区生活日常,透过音乐活动关心社区议题,而非严肃地上台表演。
(五)A–Activist:积极行动者。活跃的社区音乐治疗对所有人开放包括身心障碍者,藉以改变社会大众之刻板印象;藉由与他人音乐合作,建立伙伴关系。
(六)R–Reflective:反思。重视对话和合作,在欣赏与理解中促进组织中个人与群体持续改变的可能。
(七)E–Ethics-driven:伦理驱动。注重人权、关注社会正义、关心边缘族群,在音乐活动中培育自由、尊重、平等和团结,表现友谊、关心或支持。
Stige(2015)认为,社区音乐治疗是一系列实践的方法而非定义,藉由七大面向提供实践者深度思考的可操作策略。社区音乐治疗提供个案重新发言和参与社会的机会(Procter,2004)。社区音乐治疗实务应用在游民、帮派少年及少数民族等边缘族群成效显著;透过音乐寻找自身生命脉络与可展现的音乐能力,并在社区音乐治疗师的协助下,创造属于自我与他人共善的音乐表现,建立新的身分认同与族群新气象(Stige,2017)。
四、社区音乐照护
大量研究表明音乐活动对健康促进和社会参与具有功效(Creech, Hallam, McQueen, & Varvarigou,2013;)。因此,面对大多数健康与亚健康的银发人口,不应以病态化的角度提供音乐活动,而应以积极的预防角度来倡导银发族音乐活动。本研究提出社区音乐照护是借用日本加贺谷宫本式音乐照护概念,保留关怀、陪伴的音乐活动特质,亦即将音乐作为人与人链接的方式,进一步融入社区音乐治疗的积极性与社区化概念,从单一活动(教师与学员上课关系),延伸为教师、志工、高龄者之社区相关的音乐照护活动,针对社区银发族属性量身订做活动,随时调整音乐内容以符合在地特质,藉由音乐产生教师、志工与社区高龄者之连结与涟漪效应,进而深化社区相互关怀能力与健康态度。
社区音乐治疗属跨专业合作,重视社会脉络与当地需求,因此连结当地社会脉络和文化特质,藉以达到社区与个体健康至关重要。不过社区音乐治疗理论毕竟源自西方,尽管在非西方国家也进行了一些社区音乐治疗相关研究(Elefant, 2010; Inoue, 2007; Numata, 2010; Pavlicevic & Ansdell, 2004),然而发展属于在地社区音乐治疗,仍属缺乏。由于社区音乐治疗已是医学临床一门专业,并非本研究想跨界执行的内容,而是藉助其深厚的学理背景,将音乐照护概念,提升为社区音乐照护,除了量身订做台湾音乐照护活动外,更进一步注重社区脉络、资源导向与人际链接之活动设计,从志工培训着手,引导志工成为音乐照护活动带领者,在与高龄者的音乐互动中,建构社区的紧密连结与有意义之对话,藉此营造更健康的社区。
五、从治疗到照护
如前文献的讨论与反省,传统音乐治疗以治疗为主,社会实践的想象仅止于医病关系。Ansdell(2002)所提出社区音乐治疗概念必须重视社区彼此链接的价值;Ansdell(2014)所论述社区音乐治疗也须重视个案的社会脉络,传统音乐治疗缺乏个案社区脉络,恰恰可以由社区音乐治疗补足。
从如上的文献发现,音乐的确可以促进或修复社会关系,而且音乐治疗进一步发展为社区音乐治疗,增加社区的概念时,就已经进一步超前部署,从治疗转型为照护,有预防与保健的意涵。于是乎,本研究的社区音乐照护虽然是建立在社区音乐治疗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之上,但是进一步转换为社区音乐照护,进行从治疗到照护,便是希望进行预防胜于治疗的理论想象。
社区音乐照护活动设计
根据上述的文献探讨与整合,本研究进一步说明PREPARE的操作化转换以及社区音乐照护实践内容。首先就社区音乐治疗PREPARE的七大面向,配合P社区的在地特色,分成社区音乐照护活动设计与活动带领实践技巧两大方向,进行可操作的转换说明如下:
一、PREPARE的操作化转换
(一)P–Participatory:参与
1.社区音乐照护的活动设计:每项活动设计,都必须参照在地经验,将透由定期访谈或是活动后的反思检讨,并采纳志工的建议,采集在地特色的生活经验,设计活动以提升参与者的参与意愿。
2.活动带领的实践技巧:在活动带领时,不时强调不能忽略每一位参与者,包括他们在现场的参与过程与感受。并非一味地要求活动精准度,应以参与为重并时时鼓励。
(二)R–Resource-oriented:资源导向
1.社区音乐照护的活动设计:在志工培训过程,必须常常与志工以及参与活动的长辈讨论,如何将在地资源融入活动设计,例如废弃的渔具或是在地的念谣。不仅如此,也鼓励志工思考如何与在地社会资源相互整合,例如与关怀据点合作或是P在地的各种社区活动如节庆活动相互结合。
2.活动带领的实践技巧:善用各种网络资源,例如FB随时传递社区音乐照护的活动成果,也鼓励长辈可以回家与孙子一起活动,进行家庭内的资源整合。
(三)E–Ecological:生态创生
1.社区音乐照护的活动设计:社区音乐照护不是要取代任何既有的社区活动,而是作为促进者与协助者的角色,例如搭配元宵节、母亲节、端午节等在地社区活动,设计社区音乐照护活动以产生涟漪般的效应,从个人、家人与社区产生更大的连结与熟悉。
2.活动带领的实践技巧:志工学习社区音乐照护活动的带领技巧,不仅仅是技巧本身,透由社区音乐照护的学习过程,带入社区整体发展的概念,强调社区健康,个人才有机会健康。
(四)P–Performative:表演(倡议)
1.社区音乐照护的活动设计:社区音乐照护的活动可以说是身体的表演,必须关照到每一位参与者的可能感受。例如较为保守的男性长辈的活动设计,必须配合他们的生命记忆,适时引入军歌或是相关歌曲的活动设计,或是更具有男性文化的歌曲。同时安排女性志工一起参与,藉以传达平权的观念。
2.活动带领的实践技巧:志工或是愿意参与社区音乐照护的长辈本来就比较具有社区参与能力,但是普遍还是比较害羞。因此,必须先建立深厚的关系,再慢慢引导他们走向台前,或是鼓励志工伙伴一起到前台共同带领,这不仅是社区音乐照护的带领,也共同传达社区健康意识的观念。
(五)A–Activist:积极行动者
1.社区音乐照护的活动设计:在活动设计上,必须让志工有参与感,倾听他们的声音并慢慢邀请他们一起参与活动设计。
2.活动带领的实践技巧:鼓励比较积极的参与者,学习如何在活动中关照容易被忽视的伙伴,然后再慢慢去关怀比较不愿意走出来的社区伙伴。
(六)R–Reflective:反思
1.社区音乐照护的活动设计:所有的活动设计都随着音乐段落与表情设计动作,须留意志工是否听懂、学会,在每次志工培训与志工活动带领后,都需要进行群体讨论与对话,在欣赏与理解中做更大的调整,藉以促进社区中个人与群体持续改变的可能。
2.活动带领的实践技巧:在活动进行时,所有的活动细节都必须让志工与参与者有所了解,透过自我反思与团体反思,让社区音乐照护活动设计更符合社区与长辈的需求。
(七)E–Ethics-driven:伦理驱动
1.社区音乐照护的活动设计:活动设计藉由团体的引导讨论,让每一位志工感受到活动是属于大家的活动,进而形成具有驱动性的责任伦理。
2.活动带领的实践技巧:每一位志工都必须学习到台前进行带领的能力,随时关照到每一位参与者,在实践中培养责任伦理,同时共同经营社区伦理,进而能推及社区其他少数族群。
二、社区音乐照护实践内容
根据PREPARE的操作化转换与社区音乐照护作为福利需求,本研究计划主持人设计社区音乐照护活动内容如表1,学习对象以志工为主。由于本研究所选取的两地社区的志工,娴熟社区长辈的生活习惯与音乐偏好,因此本研究社区音乐照护活动的学习与带领以志工为主要学习者。
对于志工的培训应有理性的挑选程序与评估方案,包括淘汰机制。本研究在执行过程发现,所关怀的两地志工本身就很有责任感,彼此的连带也很强,不仅会相互关怀也互相指导。虽然理性化的志工学习成效评估不容易在一开始就建立与推动,但是两地社区已经发展出成熟的责任伦理,能够有所自律而积极参与本研究所执行的相关活动。
第一年志工的参与情况积极,每次活动都有签到表,记录出席状况。本研究很期待发展出量化或质化的志工学习评量指标,但是第一年尚属探索期,以鼓励志工参与为主。虽然,第一年尚无法建立量化或质化的评估机制与指标,但是本研究常常与社区菁英讨论志工的学习状况,此外共同计划主持人也从旁观察记录志工的学习,同时透由访谈或会议记录,希望未来能进一步建立在地化的社区音乐照护学习评量指针。关于活动的内容与设计说明如表1。
表1 PREPARE的操作化转换与社区音乐照护活动设计
研究方法
本研究也符合简春安与邹平仪(2007)所提采取质性研究研究取向的条件,包括:一、进入一个不熟悉的社会环境时较为适用;二、相关理论建构仍不完全时较为适用;三、在非正式情境中较为适用,故本研究决定采质性研究方法来进行。在众多质性研究方法中,本研究是采参与式观察法,辅以对志工进行焦点团体与深度访谈来回答本研究的研究问题。
一、方法说明
本研究计划主持人负责活动设计、志工培训与社区实作演练,在带领活动时,必须高度专注音乐流畅与每一位参与者的感受,将因过分进入情境而产生过于主观的感受,因此邀请共同计划主持人从旁协助录像与记录观察。另外,湖西社区与案山社区的长辈年龄平均约70至80岁,较保守而不易接受访谈,因此以社区志工为主要访谈对象,由于两地社区的志工长期进行社区长辈的关怀拜访,非常熟悉长辈的情况,相较于保守的长辈反而更能清楚回答研究者的问题。
表2社区音乐照护志工接受焦点访谈与深度访谈基本数据表
接受焦点访谈与深度访谈的志工如表2所示,案山社区与湖西社区各4位,总共8位。分别是女性5位,男性3位。志工服务经历从6年到11年不等。志工的学历则从小学、国中、高中、高职、五专、大学毕业都有。接受访谈的志工,首先进行焦点访谈,后来因为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解,也都再次进行个别的深度访谈。
二、资料搜集
本研究深知每一次的社会参与或是田野调查都是第一次经验,过去的实践经验只能作为不断修正的前参考,绝对不能旧案照抄。诚实而言,本研究虽然在正式进入场域之前,已经取得在地菁英的认同,长辈也渴望参与社区音乐照护活动,每次活动出席率都高达九成以上。经由志工转述,活动结束后长辈们都很期待下一次的社区音乐照护活动。就此实践经验而言,社区音乐照护真正进入社区的路径,必须经由单方认同到彼此承认的转化,引导志工、长辈与本研究参与人员等三方一起共同学习,而非只是本研究单方介入或是教导即可。以下分别依次就参与观察、焦点团体访谈与深度访谈的资料搜集进行说明:
(一)参与观察的资料搜集
计划主持人除了在现场带领活动之外,每次活动结束后随即记录当日观察,并与共同计划主持人交叉讨论各自记录内容,避免当局者迷与数据纯度不够的窘境。共同计划主持人的数据搜集主要以照相与录像为主,辅以现场的文字速记。
(二)焦点团体访谈的资料搜集
本研究自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为第一年执行期程,音乐照护志工培训于湖西社区或案山社区大约一个月举行一次,每次活动结束后都会邀请志工分享与检讨活动内容。三个月后则举行学习成效的焦点访谈,到目前为止已举办过4场如表3。
焦点团体访谈大纲如下:
1.为何参与社区音乐照护志工培训?
2.社区音乐照护活动有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正?
3.本活动教师是否尊重学员,是否有不当之处(例如教师主观性太强)?
4.分享在社区音乐照护活动中,对于长辈参与活动的观察。
5.志工们可否单独到前台带领长辈进行活动?遇到哪些困难?
后来因为covid-19疫情关系,深入访谈延至2020年4月才完成。
表3社区音乐照护志工焦点团体访谈一览表
(三)深度访谈的资料搜集
深入访谈对象是在焦点团体访谈之后,选取志工培训出席率较高者或焦点团体访谈后想进一步理解的对象。深度访谈采半结构的访谈方式,虽有访谈大纲,但并非以相同顺序询问受访者,而是依受访者的心境、话题或内容,弹性展开。基本上仍会将焦点集中在访谈大纲,除非有受访者不愿回答,或提出对研究更有深入性的回答或扩展,研究者将依现场情况酌量增减访谈内容。深入访谈大纲如下:
1.参加社区音乐照护志工培训,为何可以弥补幼年或年轻时对于音乐的失学?
2.您觉得社区音乐照护活动与一般健康促进活动有何不同?长辈可以区别吗?
3.社区音乐照护是否可以促进社区关系连结?
4.带领长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5.参加社区音乐照护志工培训,对自己有什么影响?
如上说明的焦点团体访谈及深度访谈均征求受访者同意进行录音。访谈结束进行录音内容的逐字稿登录,随后将逐字稿寄给受访者,并电话询问是否修改,希望可以获得受访者内心之真实感受。
三、资料分析
(一)参与观察的资料分析
计划主持人与共同计划主持人将各自所记录的内容,交叉比对整理汇整之后,进一步与相关文献进行对话与想象,作为焦点团体访谈与深度访谈的内容。如果交叉比对有冲突的看法,则透由焦点访谈与深度访谈进行确认。
(二)焦点团体访谈与深度访谈的资料分析
焦点访谈与深度访谈的录音资料转成逐字稿,注意非语言讯息与彼此互动过程所蕴含的讯息,并由两位主持人共同阅读讨论;接着进行开放编码,特别留意针对关键词句或屡次出现的情形;从阅读、比较、分析到形成概念,藉由反复检视,从中寻找概念间的关联和脉络,将属性相近概念建构为同一类属。每一类属与抽象概念形成主要类属与次类属,串连所有类属形成研究主轴,编码举例如表4。本研究数据编码焦1-H2表焦点团体访谈,案山社区访谈排序第一位,志工代码2号;编码访5-L5,表湖西社区深入访谈,排序第五位,志工代码5号;参1080713则表示研究者108年7月13日参与观察记录。数据检核是采受访者检核,以提升内在效度,同时交叉检视共同计划主持人录像数据及观察笔记,以确保数据一致性。
表4数据编码举例
结果与讨论
一、社区领导认同、志工想学、启动社区音乐照护计划
本研究两位计划主持人以陌生人身分进入社区,首先寻求在地领袖理解且认同是相当重要的一环,本研究在总计划主持人陪同下,分别拜访案山社区发展协会总干事以及湖西村村长,取得共识后,在案山社区发展活动中心召开两地社区音乐照护志工培训说明会,与会志工都表示认同社区音乐照护的理念,非常期待志工培训可以早日正式开始。透由该说明会大致了解志工们的音乐背景与社区长辈(以下简称长辈)音乐偏好,第二次再进入社区时,分别于两个社区分发问卷,进一步搜集在地长辈的音乐偏好。
说明会得以顺利进行,案山社区总干事与湖西村村长的支持功不可没,两位都是P社区发展工作的典范,与总计划主持人共同长期参与社区发展,同时与P各地社区关系良好,在三位地方灵魂人物全力支持下,才让本研究顺利推动并与在地居民顺利接轨。
从社区领导的观点,社区音乐照护可以有别于其他社区吃饭、打牌、唱卡拉OK的聚会方式,且让志工习得参与社区活动的不同技能:志工是社区的基础,但也不能一直叫志工出来做事,总要让他们学点东西,像社区音乐照护就很好,对大脑有帮助又可以让人心情好。(访1-H1)
社区音乐照护不同于卡拉OK,不是放音乐就可以把人链接起来,我们之前就放伴唱带,会唱的长辈到前面,其他人没事做就一个个跑掉。社区音乐照护有人际互动,可以协助志工连接对长辈的关怀。(访5-L5)
至于志工想学社区音乐照护的原因:
参加音乐照护活动心情好,想学更多,未来关怀据点可以用上,而且学音乐可以活化大脑、手眼协调、补以前学生时代的不足。(焦4-L9)
参加音乐照护活动当然有收获,可以拉近人与人的距离,教会志工以后,就可以和老人开心互动,对社区有贡献。(焦5-L8)
志工是需要学习,不能只是配合参加活动。志工需要有社区领导的增能活动,但不是一次性的演讲,而是需要有持续学习的活动。(访3-H3)
我觉得自己身体僵硬,什么音乐细胞都没有,藉由这次学习,想改变自己,跟他拚了。(焦6-H6)
社区音乐照护可以在两个社区顺利推动,在地领导的认同是必要条件,而志工有心想学更是充分条件,想学的理由除了自我突破、照顾自己、照顾他人、补以前所学不足外,完整的学习的活动以及对于社区有贡献等都是吸引志工参加的因素。上述条件全部具备,社区音乐照护的参与(Participatory)才有可能实现,向下扎根的机会就提升了。
二、社区音乐照护活动设计取向与学习成效
本社区音乐照护活动针对在地背景、强化身体律动记忆,以及采用乐器教学等取向进行设计,希望降低参与者可能发生的窘困情况。活动设计采取滚动式的修正,不断进行调整。本研究的社区音乐照护的活动设计说明与学习成效,说明如下:
(一)响应在地背景、强化身体律动记忆
在进入社区进行音乐照护活动前,本研究已事先做过歌曲偏好调查,因此选择P长辈喜欢的音乐而设计活动。同时与志工充分讨论之后,选出《望春风》、《白牡丹》、《四季红》、《外婆的澎湖湾》等四首歌曲进行设计。另外,配合节庆的音乐照护活动,首先搭配母亲节的活动,选择了《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十八姑娘一朵花》,父亲节则选取《山顶的黑狗兄》及充满军队气息的进行曲。
社区音乐照护活动设计也须遵循乐句、乐段设计动作,才能在音乐的起承转合中,协助带领者作为无须口令的提示。社区在长辈参与社区音乐照护的回馈,透由志工的访谈而得知:
社区长辈很开心,还会不自觉跟着唱很陶醉。虽然体适能活动也会放音乐,但长辈听不懂、动作又太快,下次他们就不来了,但音乐照护活动就不一样,结束后还一直跟我说,下次有音乐的一定要叫他。(访4-H4)
长辈喜不喜欢这个活动从参与情况就很清楚,我只要一广播,老人都出来,而且活动参与嘴角都是往上,就是很喜欢。(访1-H1)
Erikson在《老年研究报告书》提到,艺术对高龄者而言,是让自己透由感官感受而仍有活跃在世上的感觉(Erikson,周伶利译,2000);艺术活动对高龄者而言,不仅可作为生命统整的策略,亦可提供高龄者多重感官活动的机会。在陈嘉弥与魏惠娟(2015)针对高龄者视为需要的课程中发现,学习动动脑的知识和技能普遍受到高龄者所喜好。高龄者普遍认为自己记性不佳、做事缓慢,然而学习活动则让自己有活得更好的感觉(陈棹丰等,2015)。若能将高龄者青睐的人文艺术融入需要的健脑课程,亦即将音乐课程融入健脑,不仅投高龄者所好,亦能满足其学习动脑、强化大脑功能的需求。本研究所选择的两个社区的长辈,都非常开心地踊跃参与,且提醒志工一定要告知下次活动时间,足见高龄者对社区音乐照护活动是充满期待而欢喜。
(二)利用乐器免除尴尬、健肢带动患肢活动
社区音乐照护的音乐选择,仍要注意曲风明朗、配器和谐、演唱者声音清楚为要;活动设计除了身体律动与歌唱外,乐器可分为无固定音高之节奏乐器(响铃、响板、爵士鼓棒、太鼓等)、固定音高之节奏乐器(如彩虹钟、木琴、铁琴);除此之外,生活中的用品如杯子、杯盖及丝巾等都可以善用而作为乐器。上述乐器或生活用品除了有别于一般健康促进活动外,亦增加音乐活动的趣味性,然而进入社区之后才发现,乐器也会提升长辈参与意愿:
前面一开始我们不是在发那个手摇铃的时候吗?奶奶不是还挥手说不用不用,她是害羞嘛,像我就会去跟她讲说这个很好玩喔,我就拿在她手上,然后带她摇两下,这歌声音很好听齁,她就觉得嗯对,就自己站起来了。你也不用强迫她,可是你要想办法去吸引她,让她觉得大家都在玩,她就自己跟着动起来。(焦7-L10)
长辈在参与社区音乐照护活动时很怕出错、很怕自己被另眼相看,乐器在手则可降低其焦虑:
老人就像小孩一样要慢慢拐,他们很怕做错被别人笑,但你拿乐器给他,他觉得好玩,像小孩一样玩起来,就跟着动起来。(焦8-H8)
乐器提供克服生理与心理障碍的机会。音乐提供快乐的氛围,增加人与人之间的连结。(参1080713)
透过社区音乐照护活动,健肢带动患肢活动:就是说他可能是手不方便,但是他会用他方便的那只手……手不方便用方便的那只手,那其实你慢慢发现他的另外一只不方便的手也会跟着一起动,只是他的动作不是很正确。(焦9-H9)
乐器在音乐活动中不仅可以创造多元声响、强化音乐律动或节奏,乐器还可以减低长辈参与音乐活动的尴尬。毕竟并非每一位长辈都有操作乐器的经验,但乐器音色好听,吸引高龄者之外,乐器如同替代者,替代不谙音乐表现的长辈,有乐器的替代,减缓长辈的焦虑也容易被带动。此外,对有患肢的长辈而言,健肢可以在音乐的引导下带动患肢活动,增加其患肢活动的频率。
(三)与大脑神经科学结合、融合音乐特性、滚动式修正活动
音乐活动可以启动大脑不同区块而形成网络。我们聆听音乐感到愉悦,是因为大脑边缘系统的扣带回被活化,同时血清素与多巴胺也被分泌旺盛,不仅幸福感与愉悦感增强,亦对压力产生莫大抵抗力。任何音乐活动都会引起大脑反应,促进大脑全方位活动(Seidler,2007)。
虽然本研究的社区音乐照护活动设计,都事先搜集两个社区所喜欢的音乐,但活动设计出来是否太快、太慢、太复杂,也都得在活动结束之后跟志工们讨论并作部分修正。此外,活动设计也必须兼顾四肢不方便或轻微失智的长辈,并非一定要四肢健全才能完成动作,大部分动作设计是站着或坐着也都可以跟着一起做。
有长辈虽然脚不方便,只要能坐着,音乐一下来,他(她)的脚指头也会跟着动。(焦11-L11)
至于轻度失智高龄者,仍可跟一般健康、亚健康高龄者一起活动,可以减缓其失智速度:
像那个坐在前面的轻微失智的阿伯,我看他好像有在进步馁(头倾斜想)……,那个阿伯真的有,我真的觉得他的动作有在进步,以前脸臭臭的、没反应,今天会看你、跟着动。(焦3-H3)
志工感受到音乐照护对失智长辈的帮助。(参1081115)
活动滚动式修正让志工备感窝心而有参与感,对自己也比较有信心,因为活动可以修改、可以量身订做,不是一次到位。志工出错或跟不上,都可以随时修正调整:
老师教完会坐下来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解大家进度或困难,这是一般社区老师没有的,也很重要。(焦11-H11)
老师很细心,会因地制宜,而不是像一般体适能活动,一套到底,全部把老人当成18岁。(焦20-L15)
社区音乐照护活动设计也是以资源导向(Resource-oriented)作为参考模式,结合长辈平日熟悉的穴道按摩,融入音乐起、承、转、合,让音乐满足操作次数的练习,此外,乐器融入活动中,除了创造悦耳音响,更重要是减低长辈不谙乐器操作的焦虑。同时借重志工对长辈的熟悉度,进行滚动式修正活动。让志工和长辈一起分享音乐、展演(Performance)的感受,进而深化社区关系的连结。
三、志工领导训练着重点
以下从社区音乐照护活动带领要素、结合音乐理性结构分而述之:
(一)带领要素来自内心的关怀与接纳
活动中带领者的非语言表现往往强过语言,亦即是否关心、接纳、协助个案,并非口语说了算,而是在身体语言与眼神中流露出来,进而增加长辈的安全感:其实那些长辈们齁,他们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给他接纳、鼓励,不要跟他们说这样做不对,这句话不要讲,牵着他的手,带着他做,做给他看,他们就跟着学啦。(访7-L7)
奶奶今天来到活动中心,好像有什么话要跟我说,又好像不好意思讲,音乐照护活动中我们有比较多近距离互动,结束后,奶奶走近我,自然而然把心事讲出来。(访5-L5)
音乐结束后,人与人的链接持续发酵,音乐可以促进与长辈谈话的圆融度,藉此提供心灵交流的机会。本研究计划主持人不论是在志工培训或实地演练的过程,都不断引导志工必须体会这个道理,也必须确实做到,唯有如此,才是完整的社区音乐照护与领导的实践过程,也是关注弱势族群、尊重平等的伦理驱动(Ethics-driven)过程。
(二)结合音乐理性结构、真诚沟通、产生涟漪效应
社区音乐照护的活动都必须根据精准的节拍与律动进行,不过也并非一味要求整齐划一的机械动作,仍需保有个人的特殊性,例如有些行动不便的长辈要特别关注,站着进行的社区音乐照护活动,也可以让只能坐着的长辈一起活动。社区音乐照护的活动应本于真诚性的理性沟通,有了这个基础之后,才能慢慢增强社区基于真诚性的理性沟通能力,进而发展社区公共性:
我前阵子脚不舒服,没办法站着活动,我们伙伴就把站的动作改成坐着,伙伴很照顾我,我可以一起活动,很快乐。(焦12-H14)
我不敢一个人站在台前带领,怕记不住动作、怕出错,后来我们讨论出来,三个人一起到前面带,比较不会害怕,台上台下都很开心。(焦1-H2)
我觉得我今天比较感动就是像有一位老人家他脚不行嘛,他拿拐杖,可是他坐在位子上他一样跟着做,我就觉得他就已经有融入到整个活动,有参与感。(访8-L8)
透由社区音乐照护的真诚性理性沟通,长辈与志工,以及间接受影响的长辈所属的家庭成员,开始基于社区音乐照护活动中音乐合理化与真诚性的连结,建构属于彼此良善的社区连结:
音乐活动回去后,老人心情特别好,儿女们都很开心,以前怕父母亲外出跌倒,现在有活动可以参加、对父母有帮助,儿女们就会鼓励父母出来。(访5-L5)
我回去把上课的录像放给公公看,公公看了也想学,叫我女儿把影片录给他,顺便找出老师教过的歌,听着音乐他就开始讲,以前怎么样怎么样,听到这首,又想到其他首,一首接一首,公公很享受。(访6-L6)
一个老人家愿意来这边,就是人的连结,也是一个家庭的幸福。(访1-H1)
社区音乐照护的志工培训不是僵硬的音乐技巧或音乐领导训练,而是能随时修正调整以有效协助志工启动身体记忆的律动感觉。志工在培训中展现彼此的关心,随时留意行动不便的长辈,立即协助他们融入活动。社区音乐照护透过对话、反思(Reflective)推动改变的可能,在欣赏与理解中创造社区、志工、长辈三赢局面。
社区音乐照护透过音乐链接把多元各方的真诚性连结起来,从志工、长辈及其所属家庭,最后又回到社区,再次从社区出去,辗转连结到社区更大社群成员,每一次的社区音乐照护活动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再连结,让社区进入生态创生(Ecological),由浅层扩大到更深广的层次,不仅照顾到长辈,整个社区也都进行有深度的连结。
四、社区音乐照护的社区性
透由如上研究结果的讨论,可以发现社区音乐照护的社区性,然而若要透由社区音乐照护持续找回社区原有的社区性与音乐性,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一)志工与社区领袖必须真正认识到社区老化的现象。
(二)同时,认识到社区老化的问题是整体性的问题,相信透由生命所记忆的音乐性,可以重新链接社区的共同感。
(三)志工与社区领袖共同认识到社区音乐照护的学习,不仅利他而且终究是自利。
转自:“质化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