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学术观点 | 张会平 “基于用法的”二语习得研究回眸与前瞻

2023/5/10 10:38:39  阅读:114 发布者:

作者简介

张会平,英语语言文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二语习得、语料库语言学研究。

提要

本文对近三十年国内外权威核心期刊百余篇关于“基于用法的”二语习得研究进行文献回顾与梳理。发现国内外研究可基本分为4大类,即“基于用法的”二语习得观的建构、“基于用法的”二语输入频率与习得效果关系研究、“基于用法的”二语输出频率与习得特征关系研究以及“基于用法的”教学与二语习得关系研究。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外研究在研究对象、语料样本规模、研究语体、研究维度、数据分析深度等5个方面存在不足,国内研究较国外在研究广度、深度及数量上仍有待提升,本文基于这5点不足展望“基于用法的”二语习得研究发展前景。

关键词:基于用法的;二语习得研究;输入频率;输出频率;教学;回顾;展望

More

1、引言

二语习得研究受语言学本体研究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3种研究范式,即两种语言结构的对比分析、心灵主义普遍语法驱动“基于规则的”二语研究、“基于用法的”二语研究(Langacker 200028-81)。“基于用法的”是与“基于规则的”截然不同的二语研究视角(Tomasello 2003105),它为传统中介语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与方法论。

受认知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等多个流派影响,“基于用法的”二语研究认为:二语与母语一样,是社会共享的符号系统,该系统同样受社会文化和认知方式影响,在使用中学习和建构(Tyler 2010)。简言之,二语知识源于语言使用体验,二语在交际使用过程中习得或学得(Ellis 2013)。因此,一方面,二语的使用影响习得:另一方面,研究二语习得不可与二语使用分离(McGloinKonishi 2010)。在“基于用法的”二语研究中,频率是重要参考依据(Byhee 2006):真实话语的输入频率对习得有重要影响;语言输出频率可反映习得的诸多规律。而语料库是“语言系统真实使用的样本”,具有“以频率发现规律”的特性。因此,语料库为“基于用法的”二语研究提供必要途径。“基于用法的”习得观作为二语研究的新视角,在二语习得和语料库教学研究中获得广泛应用。基于此,本文首先阐释“基于用法的”理论的核心观点及核心理念,然后对国内外近三十年“基于用法的”二语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和梳理。

2、“基于用法的”理论的核心观点及理念

“基于用法的”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使用者的语言是在处理大量语言使用事件中涌现出来的。(Tyler2010)而“使用事件”指在特定的交际情境下,语言使用者为表达特定意义而理解或产出语言的语境实例。一般来说,在交流过程中,说话人往往尝试通过有意选择某种语言策略而与话语社团成员进行交际。而将使用事件与特定话语社团相联系则反映出一种理念:语言的实际使用蕴藏在特定的文化与语境中。

“基于用法的“理论坚持5个核心理念:第一,语言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交际;交际使用塑造语言本身(同上)。正如Tomasello20035)针对一语习得所说:“语言的结构源于语言的使用”。任何自然语言总是在语境中使用,对话语建构的选择受到一系列语境因素的影响。第二,语境本身即为一个复杂的建构,并非是将各个维度组合在一起而不考虑多维度语境中细微的、相互作用的语言映射。比如,所有“基于使用的“理论都认识到交际中受众或参与者的作用,并将其看作语境中的主要方面(MartinRose 2008)。说话人与受众之间关系的细微变化影响着说话人对语言的选择。第三,语言是后天学得的。第四,语言的使用型式(包括搭配、类联接和频率)对于学习语言至关重要。这一理念引发对存在单独语言模块的反驳,否定了接触主要语言数据能够激发预制语法配置这一说法。第五,意义不仅来自于词汇项;语法型式本身也有意义并能表达意义(Givón 2001Langacker 2008)。不必通过划分语言层次来解析语言。单层模式也能够精确并完全地解析语言,即不必将句法划分为诸如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等两个(或更多)层次。可相互替换的句法结构是有意义的独立结构,比如,主动句与被动句是各自独立的,并非通过相互转换而来(Zyzik 2009)。

3、“基于用法的”二语习得研究回顾

“基于用法的”二语习得研究在国内外备受关注,学者们多从认知视角出发,采用实验或语料库的方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国内研究较国外研究略显不足。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3.1 “基于用法的”二语习得观的建构

语言学习是在语言使用中学习结构的过程,即是学习语言最基本的表征“形式一功能配对体”的过程。为了实现语言的最优加工,习得机制对语言学习而言是最必要的证据(EllisRobinson 2008)。语言习得的过程即构式习得的过程,习得二语依赖于学习者语言使用的经历,其中的决定因素包括:(1)输入频率(形次比、Zipian分布、语言新近性)(2)形式(凸显和视角)(3)功能(意义的典型性、信息理解的形式、冗余度)(4)上述因素的互动(形式与功能关联度)(Ellis et al. 2015)。“基于用法的”习得观认为,句法结构、词汇和语义是无法分割的,这些构式在使用的过程中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基于用法的”二语习得观的建构。

3.1.1 二语习得观的建构研究

有学者结合“基于用法的”二语习得观,提出外语学习的语句习得假说(韩宝成 2018)。该假说认为外语学习的基点是“语句”,而非词汇和语法。学习者通过接触大量的语句实例,抽取有规律的语言形式,从而创造新的语句;也有学者提出“学伴用随”原则(王初明 2009),强调外语学习中多变量的交互作用,由此产生丰富的语境来促学;还有学者探讨儿童早期句法发展到底是受“基于用法”还是受“基于规则”的影响,认为这种多元的研究角度反映出儿童早期句法发展的复杂性(杨小璐 2012)。

3.1.2 “基于用法的”二语构式习得研究

Ellis等(2016)立足“基于用法的”语言观,采用语料库统计和心理实验研究法,调查母语和二语题元构式的存储、加工和习得规律,为构式习得和“基于用法的”语言习得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证明了母语和二语题元构式中的动词频率效应的相似性;Bai2014)研究just me构式,指出构式是形式和意义配对的语言系统;还有学者发现频率对图式构式的建构有显著影响(杨黎黎 汪国胜 2018);王启(2019)则以“基于用法的”语言理论为框架,提出搭配构式优先,兼顾语法构式的语言使用模式。该模式认为,语法构式以搭配构式为核心,且仅在缺乏现成的搭配构式时才得以调用。该模式兼顾语义兼容原则,实现规约性和能产性的统一。

3.2 “基于用法的”二语输入频率与习得效果关系研究

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探讨“基于用法的”二语输入频率与习得效果的关系。

首先,在二语输入频率与参数的习得方面,Yang2010)构建参数学习模型,认为输入频率会影响习得的参数,所以需要与习得机制结合起来。该模型还认为,儿童更容易习得输入中频率高而无歧义的参数。

其次,在二语输入频率与词汇的习得方面,在词汇搭配研究中,有学者探讨频率在英语“形容词一名词”搭配习得中的积极作用(DurmantSchmit 2008),或研究频率对“can搭配结构”习得的促进作用(Eskildsen 2008),或分析学习者搭配结构的习得因素,发现输入频率对于增加二语敏感度有重要作用(WolterGyllstad 2013)。在词块习得研究中,有学者探讨频次对二语读写任务中语块使用的影响(周丹丹 张萌 2016),有的探讨输入频次和输出频次对二语语块产出性知识习得的影响(周正钟2018),还有学者研究英文电视剧对学习者词汇学习的影响(KusykSockett 2014)。

再次,在二语输人频率与二语概念认知能力的提升方面,有学者发现,学习者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会对使用频率产生敏感性(Ellis 2002)。Koster2016)从动态、“基于用法的”二语习得角度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荷兰语电影作为地道语言的输入,发现德国的荷兰语学习者二语总体认知水平得到显著提高。Stefanowitsch2008)则认为,如果足够理解语言输入频率,就可以从正面证据中推断出负面证据。他认为在“基于用法的”习得观中,这种负面证据的概念化过程即负面固化的过程。还有学者发现,基础迁移引起的语言认知能力的变化会受到语言使用频率的显著影响(Bao 2010)。还有学者研究频次作用对二语写作的影响,发现频次对提高认知能力及写作水平有较大帮助(周丹丹2011)。

3.3 “基于用法的”二语输出频率与习得特征关系研究

二语习得研究认为,二语输出频率是语言习得多维特征的重要反映。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研究二语输出频率与习得特征的关系。

3.3.1 二语输出频率与语素、词汇的习得

有学者研究二语语素习得顺序,如Khor2013)研究瑞典中小学生英语语素的习得顺序,发现语素习得顺序受母语语素的影响,不具有普遍性。有学者研究词汇搭配、词块、惯用语和话语图式:关于词类搭配,如Laufer2011)研究希伯来英语学习者“动一名”搭配的使用特征,发现学习者较少使用这类搭配,产出的偏误较多;关于词块(Salazar 2014,周正钟 2018),如Salazar2014)基于语料库对比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在科技英语写作中词串的使用特征,发现非本族语者在频率、结构和功能等维度上均受到母语对应词串的影响;关于惯用语和话语图式,如Fskildsen2014)追踪调查讲西班牙语的墨西哥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输出特征,发现其与母语学习者一样,早期语言输出中存在大量重复的惯用语。此外,还有诸多学者研究如下词汇习得方面:动词短语(lshizaki 2012)、动词论元构式(Ellis 2016)、日语副词(ShinzatoMasuda 2009)、副词一形容词搭配模式(Erman 2014)以及具体词汇(Gao 2016)。

3.3.2 二语输出频率与语法、句法结构、隐喻的习得

有些学者研究某些语法结构或语法规则的输出特征,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语义联系,如Nelson2006)基于商务英语口语和笔语语料库,发现商务词汇会有规律地与语义相似的词组搭配,且具有商务英语特有的语义韵;指示词与定冠词方面,如lonin等(2012)研究韩国英语学习者指示词that和定冠词the的使用情况;时态使用特征方面,如章柏成(2013)研究中国大学生英语现在完成时使用特征,Verspoor等(2012)研究荷兰英语学习者作文中的64个变量(如词汇使用、时态使用等)与二语学习者水平的关系,发现应从多方面知识来衡量学习者二语学习水平;连接副词方面,LeedhamCai2013)通过对比中国大学生与本族语大学生语料库,发现中国大学生使用连词的频率更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中学教材的影响;此外,还有学者研究描述性次要谓语结构(Gonza'lvez-Garcl'a 2009)、不同二语者短语框架的使用(Gamer 2016)。

有些学者研究句法输出特征,主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疑问句使用特征方面,例如,Da hrowska2008)研究疑问句中长距离依赖关系,发现此类句子存在较强的典型性;句法复杂度方面(Hou et al. 2016,张会平张思雨 2020),Hou等(2016)从“基于用法的”二语习得观出发,以一组中国高中英语学习者和两组不同水平的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写作中词汇复杂度和句子复杂度的动态发展特征。研究发现,3组学生在47个变量上发展程度不同,高中组英语写作整体进步更大。虽然英语水平最高的大学生组在句子复杂度各变量上都出现倒退现象,但呈现出学术写作风格。该研究表明,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的写作复杂度。

在语言特征固有属性及语言本质隐喻习得特征方面,ChistiansenMacDonald2009)揭示语言的递归性不仅是语法的固有属性,而且是可逐步习得的能力。习得的递归能力不仅在处理复杂的递归结构和相互依赖关系时受到限制,而且在处理简单、右和左递归结构时也受到限制。Peia2008)研究情感以外的意象图示、隐喻和非隐喻表达,重新审视意向图示的结构和逻辑,并根据概念构成及其在语言与认知中相互交织的方式,对它们做出不同程度的辅助分类。

3.3.3 二语输出频率与语篇衔接手段的习得

学者们主要研究话语标记语。关于边际从属连接词,如Mair1988)基于语料库研究边际从属连接词the fact that的使用特征,指出the fact that不仅是连接词that的一种变体形式,还是一种补充形式。同时,指出the fact that并非虚主语it的一种变体形式。关于if条件句,如Ferguson2001)通过比较在自然交际中话语和医学话语写作中条件词的使用特征,表明使用条件词受不同语体特征的影响。关于口语中引语导入语he like和和,如Barbieri2005)研究在不同的口语语域中引语导人语的使用情况,发现he likeo引语导入语在不同语域中都很常见,且be like已成为美国口语中广为使用的引语导入语之一。关于零引用(xero quoting),如Martínez2013)以英国和西班牙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未使用明显的话语标记语构建话语时所采用的策略,发现只有在特定的语言语境下才能使用零引用,指出未来研究应把语用因素、人际因素与语言语境紧密结合起来。关于立场标记语,如Chan2015)基于语料库研究中国文理科的博士毕业论文英文致谢中立场标记语的使用情况,发现学科文化类型会影响立场标记语的选择。还有学者研究不同学科使用人际元语篇手段,如Simon-Maeda2016)考察美国应用语言学协会(AAAL)会议手册中人际元语篇手段的使用情况,发现手册中大量使用3种人际元语篇手段(l argue thatwe argue thatit was found that),而在硬学科中只使用一种人际元语篇手段:we show that.

3.4 “基于用法的”教学与二语习得关系研究

“基于用法的”二语习得观认为,语言的共现频率会对语言习得产生显著影响,而语料库能够为学界提供最全面的语料分布信息和共现频率。因此,国内外研究主要从语料库的角度研究“基于用法的”教学方法与二语习得效果的关系。

3.4.1 二语教学中应用语料库对二语习得效

果的影响

语料库在二语教学和二语习得中有广阔的前景(Huang 2011)。有些学者发现语料库教学有助于提高二语习得水平,例如,YoonHirvela2004)、Flowerdew2015)等学者认为,语料库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二语写作水平与技巧,也有利于提高二语写作信心。还有些学者发现,语料库教学可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学习素材,并有助于提高二语习得意识(Tyrwhit-Drake 1999GavioliAston 2001ValipouriNassaji 2013),例如,LiuHan2015)、LeiLiu2016)等学者基于语料库修订学术英语词汇表,为教学提供了词表资源,这为二语词汇习得开辟了新的路径;Mautner2005)基于语料库的方法收集教材资源,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认为这种教材资源收集方法应取代传统的方法。CavioliAston2001)指出,语料库不仅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语言素材,而且还能够提高学习者词汇、语法和语篇等方面的习得意识。学习者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主动与真实语料不断互动的参与者。

3.4.2 二语教学中语言接触频次对二语习得

效果的影响

有学者通过对多名日本英语学习者进行10项有关拼写、联想、语法功能、句法以及意义和形式的知识测试,探讨教学中重复频率对词汇知识习得的影响。研究发现,重复频率对词汇知识习得有积极影响,且为全面习得词汇知识,重复频率须达到10次以上(Webb 2007);有些学者以141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重复频率对英语词汇搭配习得的影响,研究发现接触频次对词汇搭配习得产生显著影响,且接触频次达15次以上时,词汇搭配的习得效果最佳(Webb et al. 2013)。在国内,魏梅和王立非(2011)探讨任务类型和频次因素对中国大学生英语惯用短语学习的影响,研究发现接触频次对英语惯用语习得有积极影响,表明接触频率越高,英语惯用语习得效果越好。还有学者依据基于用法的语言观,以两组66名高二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接触频次和频次类型对二语词块习得的影响。研究发现接触频次对词块习得具有显著影响,同时频次类型也会产生不同的词块习得效果,变化重复率高,词块习得效果更好(周丹丹 2014)。

4、评议与展望

4.1 研究不足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权威核心期刊百余篇“基于用法的”二语习得观的前期研究,发现这些研究涉及二语习得的多个维度,为揭示“基于用法的”二语习得规律做出贡献。从研究成果数量来看,国外研究较国内研究成果更为丰富;从研究深度上看,国外研究范围更广、更为深入,国内研究则尚显不足。

但国内外对“基于用法的”二语习得研究都在研究对象、语料样本规模、研究语体、研究维度和数据分析深度上存在如下不足:(l)研究对象多为大学生,即中、高级英语学习者,很少关注处于英语学习关键期的初学者;(2)多数研究较零散,语料样本较小,无法系统分析各学龄段语言能力的发展规律;(3)研究语体笔语居多,口语较少;(4)研究维度词汇最多,语法其次,语篇极少;(5)对习得或偏误因素的分析(如母语迁移)多流于语言的形式与意义,很少深入认知概念层(如概念迁移)。

4.2 研究展望

4.2.1 扩大研究对象范围

“基于用法的”习得观认为,语言使用是心智语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高级学习者和初级学习者所具有的心智语法不同,只研究中、高级学习者不能反映学习者在二语习得初始阶段出现的二语特征。为全面系统地研究学习者的动态发展过程,研究者应进一步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不仅要研究中、高级学习者,更要深入地研究初级学习者,探讨从初级学习者到中、高级学习者这一整体的二语习得特征。

4.2.2 增加样本数量

目前多数研究较零散,样本较小,代表性差,无法系统地分析各学龄段的语言能力发展规律。“基于使用的”习得观融合动态系统理论的语言观,认为语言知识并非独立存在的模块,而是相互联结、动态交互的(郑咏滟2018)。语言的发展是多重因素共同互动的结果,即环境因素、学习者因素及语言因素3者的动态互动。若研究样本数量少,且没有代表性,不仅不能正确反映二语者的语言实际使用情况,也无法体现不同学龄段复杂的语言发展过程。因此,未来研究须加大样本数量,且扩大研究对象范围,综合考虑语言、学习者及环境这3个语言发展因素,揭示各学龄段二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发展规律。

4.2.3 关注口语语体的研究

二语者在不同的语体下会呈现出不同的二语特征,比如,口语产出的即时性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更能反映学习者的发展特征,尤其是偏误特征。由于口语语料收集工作较笔语难度更大,目前口语语料库在类型及容量上较少,受语料的限制,基于口语语料库的研究较少。口语语料库的进一步发展为口语语体的研究带来可能。因此,未来研究应在加强基于笔语语体研究的同时,多关注口语语体,基于口语语料库分析二语习得特征,同时还可以对比学习者在不同语体下呈现的二语特征。

4.2.4 扩宽研究维度

当前受各方面研究条件的限制,学界对词汇的关注度最高,语法其次,语篇极少,我们因此无法全面了解二语者的习得水平与发展规律。“基于用法的”习得观强调语言知识来自于语言使用,语言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语言使用事件(usage event)——话语,而非句子或者词汇(EvansGeen 2015)。话语因人们在特定语境中互动而产生,而语篇是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两者都强调语言的实际使用性。因此,研究语篇能够体现学习者在不同语境下真实的二语输出特征和发展规律。而语法作为构成完整语篇的一种衔接手段,能够充分表明学习者的二语习得水平。因此,未来研究还须基于语法和语篇来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从而更深入剖析二语发展特征。

4.2.5 重视对概念层的延伸

目前研究对习得或偏误因素的分析(如母语迁移)多流于语言形式与意义,很少深入认知概念层(如概念迁移)。“基于用法的”习得观认为,语言知识的使用基于语言认知能力,如果只从语言的形式与意义角度进行研究,语言结构的习得和偏误因素便无法得到充分解释与描述。而只有从认知根源上挖据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某些偏误现象才可能找到根本的解决方案。因此,未来研究可以从认知概念层进行探讨,揭示学习者习得或偏误的影响因素。

5、结束语

本文梳理近三十年国内外百余篇权威核心刊物上“基于用法的”二语习得研究文献,将其归纳为4大类:(1)“基于用法的”二语习得观的建构;(2)“基于用法的”二语输入频率与习得效果关系研究;(3)“基于用法的”二语输出频率与习得特征关系研究;(4)“基于用法的”教学与二语习得关系研究。国内外对“基于用法的”二语习得研究都较少,这些研究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但仍在研究对象、语料样本规模、研究语体、研究维度、数据分析深度等5个方面存在不足。未来研究应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这5个方面着手,全方位进一步深入了解各学龄段二语者的语言能力发展规律。

免责声明:原文载于《外语学刊》20232,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章。

转自: 外语教师研究与专业发展

转自:“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