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TH | 蛋白翻译后修饰在肝癌中的诊断和预后价值
2023/5/5 14:29:39 阅读:101 发布者:
文章导读
肝癌中大约80%是肝细胞癌,是癌症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发展中国家肝癌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肝癌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各种药物的副作用、治疗后复发率高、移植率低都导致肝癌治愈率低。蛋白翻译后修饰已经被证明参与各种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本文希望通过综述肝细胞癌中各种翻译后修饰蛋白相关的诊断和预后标志物,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率,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在翻译过程中,蛋白质经历一系列的化学修饰,主要包括磷酸化、乙酰化、糖基化、甲基化、泛素化等。这些翻译后修饰这对蛋白质功能有很大的影响,包括酶的激活和失活、蛋白质稳定性、亚细胞定位、相互作用和PTM串扰。在肝癌中,目前临床使用最广泛的诊断标志物甲胎蛋白就是一种糖蛋白,但是已经发现了很多肝癌病例中甲胎蛋白阴性。因此,寻找蛋白翻译后修饰蛋白作为肝癌标志物是可行的并且有必要的。
我们使用了多种检索词组合的方式纳入了提示预后或诊断作用的文章。文中列出了翻译后修饰蛋白作为诊断指标时的特异性、敏感性及AUC值;作为预后指标时的总生存期相关P值和95%置信区间以及与其他临床相关特征的相关性。各种翻译后修饰通过多种信号通路影响了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从而促进肝癌的发生发展(见图1)。AFP-L3%是目前研究最多的糖蛋白,在AFP阴性的患者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于AFP- L3、AFP- L3%或结合GALAD评分(结合性别、年龄、AFP- l3、AFP、DCP), Ⅱ期、Ⅲ期生物标志物研究或meta分析的文献显示了更有希望的证据。
图1 肝癌中翻译后修饰蛋白诊断和预后标志物影响肿瘤行为机制图
结论展望
想要将这些翻译后修饰蛋白作为临床指标仍然具有一定的困难,首先要加大病例数,进行临床价值的研究。此外,发现肿瘤中特异表达的翻译后修饰蛋白及其作用机制,有利于更好的了解肿瘤进展过程,进行相关靶向药物的开发。
本文“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Value of Protein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在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Hepatology上发表,DOI:10.14218/JCTH.2022.00006S
转自:“华誉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