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新 | 小人物如何进入大历史
2023/4/23 17:39:17 阅读:110 发布者:
罗新,北京大学教授
本文来源:原载《南方日报》,2023-04-18
档案里那些历史上的普通人,他们虽早已死去,却因档案而留下姓名和人生片段,我们作为研究者偶然发现了他们,对他们的人生微有了解,我们该怎么办呢?对此,阿莱特·法尔热(Arlette Farge)在《档案之魅》里回答:当然,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不能让他们起死回生,可是,如果我们能够把他们写出来,那么至少足以避免让他们死第二次。现在已被广泛接受的观念是,生命的终结并不是死亡,被彻底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
古往今来,绝大多数人都已被彻底遗忘,只有极少数幸运者因史书记录才得“留名”。进入史书的幸运者,基本上都是权势阶级和上层社会,档案里这些无关紧要的小人物,无论如何是没有机会进入史书的,尽管他们的的确确是历史的一部分,并且的的确确参与了历史的塑造与变动。事实上,到二十世纪后半期,历史学家才开始把普通人当作自己笔下的主人公。阿莱特·法尔热说过,那些纤弱、贫苦而悲催的人们,都是“历史的沙尘”。蒙让夫人就是这样一粒沙尘。令人震惊的是,法尔热凭借从冰冷的档案深处打捞出来的一小册日记,竟写出一本《蒙让夫人的反抗》。正是经过她精妙的解读、分析与阐释,读者得以见证18世纪巴黎后街上的一粒历史沙尘如何思想,如何行动,如何体现时代的悲剧,以及如何为大革命的出现贡献一团不自觉的时代氛围(与理由)。
法尔热这本书,是对法国国家档案馆里收藏的一件日记的解读。家住巴黎后场十字街的裁缝铺主人蒙让,从1774年3月30日,到1775年1月,写下厚达64页的日记,字迹潦草,所记的内容几乎全都是有关妻子在生活方式上的突然改变,以及这些改变所带来的对蒙让家庭经济与夫妻感情的极大威胁,如账本般细致,同时态度鲜明。经法尔热的整理、分析与解释,这没头没尾的一本日记,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焦虑且不知所措的往昔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蒙让夫人,因为回娘家度假时结交了一些有闲阶级,体验了一种被称为放荡主义的“前卫”生活方式,有如大梦醒来,一心只想过这种上流社会的享乐生活,迷恋上了呼朋唤友、喝酒、郊游、聚餐以及与心仪男子的亲密交往。限于经济条件、文化程度和社会地位,蒙让夫人并不能真正过上贵族阶层流行并让普通巴黎人艳羡的那种生活,她和朋友们的那些时髦(或称为模仿时髦)举动,只能称为“小放荡主义”。然而,一个手工作坊的主妇要放弃工作责任,一个母亲要放弃育儿责任,一个并不富裕的小中产家庭要招待隔三差五联翩而至的有闲混混,一个裁缝的妻子整天跟外面不三不四的男人鬼混(甚至到令人不齿的地步),这个作坊,这个家庭,就处于经济上和道德上双双崩溃的边缘。由此我们可以想象日记的作者是在怎样的愤怒、焦虑与绝望中,匆匆忙忙地记录下这一切。
这个故事具有某种独特的突兀性,把18世纪巴黎后场十字街一个裁缝铺的不寻常日常骤然带到读者面前,与读者熟悉的有关这个时期的法国史似乎难以连接,没有宏大历史叙事的背景,更奇特的是没头没尾。这可以是历史吗?可以具有历史意义吗?法尔热在书中所做的必要解读与阐释,比如对放荡主义的流行,对手工匠人的生存状况,对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对巴黎司法系统如何处理民间纠纷,对某些女性被家人禁闭在修道院,对法国大革命前夕巴黎下层民众的经济与生活,都有简明的解读,无疑帮助读者慢慢能够理解这本日记,理解蒙让的焦灼,也似乎多多少少可以理解蒙让夫人那种几乎难以获得(任何时期的)道德感支持的反抗。
法尔热是解读档案的高手,很少有人具有她那种把街头个体生命的故事与宏大历史联系在一起的能力。宏大历史因法尔热讲述的小人物而变得更丰富更深邃更有活力,小人物也不只是宏大叙事的例证、组件、注释和基石,两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彼此不可分离。对于新一代历史学家来说,《蒙让夫人的反抗》是一本值得仔细揣摩的范本,从中可以学习如何处理档案材料,如何讲述普通人的日常,如何把街头的日常带入历史之中,如何赋予琐碎的生活和特定的情感以宏大历史的意义。
时代转变与文化革新之际,各个阶层都会有人得风气之先,并具备积极“预流”的勇气。蒙让夫人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这个意义上,她的故事多多少少具有了“时代英雄”的意味。然而,尽管他们感受到内心的冲动并勇敢地付诸行动,可是他们的行动方向、行动方式却是多种多样的,因为他们不可能预见到未来社会可以接受哪个方向、哪种方式。法尔热指出,那时许多工匠家庭的女性以自己的劳动争取到了更大的空间,从而获得了蒙让夫人向往的财务独立与行动自由,可是蒙让夫人却选择了放弃劳动。拒绝劳动虽然也是一种反抗,却会使她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她选择“小放荡主义”,却使自己越来越向下沉沦。这是一个小人物的悲剧故事,其深刻性正在于他的梦想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也因而有着更强烈的时代感。
转自:“书斋里外”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