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推荐】基于多源数据的南京市域城乡融合水平测度研究
2023/4/18 9:29:47 阅读:76 发布者:
作者简介
谢智敏,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的流动与城乡规划研究。
甄峰,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部、省级课题研究工作,已发表中英文核心以上论文400余篇,其中SSCI/SCI论文40余篇。2008年获得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计划资助。2009年获得第十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2009年获得中国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7年获得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称号。2020年获得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排名第一),以及2020中国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排名第三)。2022年入选江苏省333人才第二梯队。
01
写作缘起
城乡融合是近年来中国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等过往概念相比,城乡融合更加准确地描述了新时期城乡相互作用相互嵌套的关系特点,也更加强调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可以看到的是,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不断发展蔓延,乡村空间格局不断重构,城乡界限趋于模糊,“desakota”模式与星球城市化等概念应运而生,对于地理学与城乡规划研究而言,如何更好地认识新时期的城乡空间是开展城乡融合研究较好的切入点,对空间单元进行多维度的城乡融合水平测度有助于厘清城乡融合的空间格局和组织模式。目前城乡融合水平测度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侧重于静态空间面板数据的区域城乡融合水平测度,其指标选取往往涵盖城乡空间、社会、经济、生态、设施等多维度,以国家、省域和城市群等为主要分析对象,对地级市或县域单元城乡发展差距与整体水平进行测度;二是综合要素流动与相互作用的市(县)域城乡融合评价探索,多以城市周边的边缘区和乡镇等为研究对象,通过其自身发展水平以及与城市多方面要素的联系来进行综合评价。
总体而言,城乡融合水平测度方面研究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方法体系,但仍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囿于传统统计数据的限制,对市县域较小尺度的城乡融合发展还缺乏更为深入的评价与分析,并且对城乡空间人的日常动态联系关注还相对较少;二是研究结论往往偏向单一的评分量表而缺乏因地制宜的类型推导,无法支撑更加精细化特色化的城乡融合发展策略。基于此,本文探索利用多源数据创新市域城乡融合水平测度的思路与方法,并以特大城市南京市作为实证分析对象,以期对未来国内大都市郊区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模式提供相应建议与参考。
02
研究方法
研究聚焦在南京市域兼具城乡二元属性的地域空间。提取2019年多源数据,包括地理国情数据、高德地图兴趣点(POI)数据、企业数据、道路交通矢量数据、交通换乘时间数据、夜间灯光数据、手机信令数据,选取18个相应的指标,分别对应城镇化发展水平、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设施均等化水平与城乡联系水平4个子系统。本文具体评价方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各系统总体协调发展水平,并确定如下判断标准:0~0.20为严重失调,0.20~0.35为轻度失调,0.35~0.50为基本协调,0.50~0.80为中度协调,0.80~1.00 为高度协调;二是通过K均值聚类方法对指标不断二分聚类,根据划分结果的各类指标平均值与空间分布情况对各组合进行类型判断,直至进一步细分的意义不大为止。
03
城乡融合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分析
研究范围内城乡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处于基本协调状态,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总体上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出由主城区向外围圈层递减的趋势,并且具有明显的点轴扩散效应,形成了一条由高速公路及轨道交通串联形成的南北城乡融合发展带。其中高度协调地区形成了3个中心;中度协调地区呈现出“一环一带一点”的特征;基本协调地区主要分布在南京都市区的边缘地区,承接了主城区外溢的资源要素;轻度失调地区主要位于浦口区西侧、六合区北侧以及溧水区的东西两侧地区。对比各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可以发现,在城乡融合系统发展协调地区中,江宁区禄口街道与溧水区永阳街道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足,溧水区柘塘街道的设施均等化建设存在短板并且城乡联系水平有待提升;而在失调地区中,溧水区、高淳区与六合区北侧的城镇化发展与城乡联系子系统相对滞后于其他子系统,主城区对南北两端的辐射效应不足,城乡空间要素的利用效率有待提升,浦口区西侧地区则处于相反的情况,亟待补齐基础设施和土地集约建设方面的短板,从而与主城区实现更高质量的跨江融合发展。
04
城乡融合单元聚类
各项评价指标经过二分K均值聚类后最终形成4级9类城乡融合单元,自上而下可以分为城市、城市边缘、小城镇与乡村4个层级,其中城市边缘地区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边缘新城、郊区副城和郊野公园,乡村地区则分成城市辐射、观光休闲、人口聚居、偏远独立型。最高层级城乡融合单元为城市单元,其城镇化率接近100%,从南、东、北 3个方向与主城区形成融合发展的态势。第二层级归纳为城市边缘地区,其城镇化率在85%~95%之间,根据设施均等化水平的不同可分为两类地区。其中设施配置较差的地区内部分布有较多郊野公园和大型产业园区,设施配置较高的地区根据城乡联系水平进行细分,其中高值地区为边缘新城单元,点状分布在主城区四周,而相对低值地区为郊区副城单元,与主城区空间距离较远。第三层级为小城镇单元,城镇化率接近 50%,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相比于乡村地区具有较高的整体发展水平。第四层级整体为乡村地区,城镇化率低于 25%,其中设施配置较差而城乡联系较强的地区界定为城市辐射型乡村单元。而设施配置较好的乡村地区根据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又可分成两类,其中休闲服务型乡村单元虽然远离主城区且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是具有较高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城市休闲人口流入。在土地粗放型地区中,人口聚居型乡村单元连绵分布在六合区东侧地区,偏远独立型乡村单元以高淳区东侧与六合区北侧地区为主,地广人稀且交通可达性较差,是未来市域交通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地区。
05
研究意义与展望
本文综合考虑城乡空间形态和流动特征,通过多源数据手段构建了市域城乡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弥补了传统城乡融合水平测度在市县域尺度较少涉及的不足。基于南京的实证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一是较为清晰准确地展现了南京市域城乡融合系统的总体结构特征;二是发现了南京市域城乡融合各子系统的协调与制约情况,对不同地区发展存在的主要短板可以形成总体的判断;三是能够较为有效地识别出市域内部城乡不同层级的城乡融合单元类型,其中城乡通勤和休闲联系指标的引入有助于更为准确地判断城市外围乡村地区的发展定位。
本文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借助多源数据手段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透视市县内部城乡空间发展的基本特征和相应规律,但存在对内在的社会经济特征描述不准的问题,较难实现如区域层面研究般的长时序分析,未来的深化研究需要遥感测绘、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等相关数据的进一步补充,从而扩展完善指标体系并对城乡不同维度要素联系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其次,本文仅选取乡镇街道作为研究单元,借助大数据高覆盖率的优势,未来城市边缘行政村单元的城乡融合水平与类型可以进一步细化分析,进而为乡村地区与其周边中心城镇的融合发展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撑;最后,本文仅选取南京市作为实证研究对象,未来可以针对不同的大城市地区以及大城市地区和小城市地区开展相应的对比研究,进而总结提炼出相应的模式。
引用小贴士
谢智敏, 甄峰. 基于多源数据的南京市域城乡融合水平测度研究 [J]. 地理科学,2023,43(1):1-10.[Xie Zhimin, Zhen Feng. Measuring urban-rural integration level in Nanjing based on multi-source dat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3, 43(1): 1-10.] doi: 10.13249/ j.cnki. sgs.2023.01.001
END
来源:地理科学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