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研究》
一、来稿要求
本刊坚持唯物史观,提倡实事求是的学风和踏实严谨的文风,倡导整体的、开放的历史眼光和创新的学术观念,注重从更大的空间和更长的时段考察苏区历史,反映苏区历史及与其相关的前沿研究与最新成果。
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文字、标点符号和数字使用的法律和技术规范以及本刊的有关规定。
稿件如属基金项目成果,须注明项目正式名称及编号。
来稿请附200字左右的内容提要,3-5个关键词,及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学位、通讯地址及邮政编码、电话、传真、电子信箱)。题目、内容提要及关键词请另附英文译稿。
来稿一经采用,即行通知。作者如三个月内未接到采用通知,可自行处理,恕不退稿。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必要的文字处理。
来稿请以word格式排版,发至编辑部邮箱。
二、注释方法
1.引文应准确无误。统一采用页下注,序号用①②③……表示,每页另起。
2.文中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经典著作,以及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均以最新版本为准。
3.引用图书、文献、报刊等的注释规范:
(1)普通图书。第一次引用,依次标注作者、书名、卷册数、出版信息、页码。同一囹书再次引用不再注出版信息。
如: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5页。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02页。
[美]艾格妮丝·史沫特莱著,梅念译:《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79页。
(2)析出文章、文献等。依次标注作者、篇名(文献加圆括号标注成文时间)、编者、书名、卷册数、出版者及出版时间、页码。
如:《寻乌调查》(1930年5月),《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8页。
陈奇涵:《赣南党的历史》,《回忆中央苏区》,江西人民出版社1 986年版,第6页。
《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第119号记录》(8月8日决定致伯纳电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
《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7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3)期刊。依次标注作者、文章名称、期刊名称、出版时间、卷册号或期号、页码。
如:洛甫:《关于新的领导方式(四)》,《斗争》第28期(1933年9月30日),第14页。
(4)报纸。依次标注:作者,文章名称,报纸名称,出版年、月,日,版次。
如:毛泽东:《粉碎五次“围剿”与苏维埃经济建设任务》,《红色中华》1933年8月16日,第2版。
(5)未出版学位论文。依次标作者、文题、学位授予单位、时间和论文等级、页码。
如:方明东:《罗隆基政治思想研究(1913-1949 J》,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博士学位论文,第67页。
郑运成:《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贫农团研究》,河南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8页。
(6)未出版会议论文。依次标注作者、文题、会议地点、名称、时间。
如:余伯流:《苏区精神新解读》,北京“第三次全国苏区精神研讨会”论文,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