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随着课改的推进,中学教育已经进入“素养为本”时代。“素养为本”教育,加强课程设置的多元化,提高学生选课的自主权,旨在使学生在学好基础课的基础上,能够按照自己的擅长、兴趣和发展规划选修。随着考改的深入,“3+3”和“3+1+2”高考方案正在逐步推开,使得选学选考成为高中教育的主体。应该说,无论是课改还是考改,其用意都在于更好地尊重人的成长规律、承认学生的差异、给予学生发展更多的自主权。但实际情况并非预期的那样,中学生选学选考偏科、中学教育教学偏科的现象似乎越来越严重。2019年,实施“3+1+2”高考方案的省市选学选考化学的学生人数普遍下降,有些甚至出现大幅下滑。这一状况不能不引起高度关注和担忧。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成功地帮助人类从微观本质层面深刻地认识了无机物、有机物乃至生命大分子,认识了物质世界的高度统一性,并实现了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而且最终还为揭开生命的奥秘乃至人工合成生命开山铺路,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世界,促进生产生活实践和科技发展、思想文化建设、社会文明进程、幸福生活创建中,发挥了和发挥着巨大作用。如果选学选考化学的人数持续锐减,化学教育弱化,必将造成化学人才匮乏,会对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再说,化学是从微观和宏观层面认识和解释事物,它在培养人的科学思维、提升人的科学素养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当今,拥有用化学的眼光看世界、分析解决问题、做出决策的能力,已经成为一个人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化学如此重要,课改考改提高选学选考自主权,但为什么选学选考化学的人数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的擅长、兴趣往往不会成为选学选考的依据,而是家长的意愿占据了主导地位,家长对未来的担忧,使得“避重就轻”“趋利避害”成为选科的主要因素;实际教学仍以“知识传授”为主,使得学生对社会、对行业、对学科乃至对自己的擅长、兴趣缺乏应有的认识,没有自主选科的能力和基础;普遍认为“化学抽象,难学,不易得分”;学校在选学选考状况下提供的条件和带来的干扰;教师对教育教学已形成的理解和习惯、拥有的专业知识及教学能力的适应性问题;等等。
可以说,课改考改给整个教育乃至社会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尤其给我们化学人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对此,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除了争取政策上的支持外,我们还要从教育人、发展人的高度,深度反思中学化学教育的现状,进一步提高对化学学科及化学教育的理解,积极探索与课改考改相适应的化学教学方式,努力改变学生及家长对化学的片面认识,吸引更多的学生选学选考化学。
尽管教改已经进行了多年,但中学实际的教学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并且认为知识是静态的结论性的东西,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绝对反映,知识就是客观事物本身;教材知识是绝对真理,教学就是想方设法采取一切手段、安排一定的活动使学生理解和接受教材上的绝对真理。这就造成了:对各个学科知识的理解类似,所不同的只是研究对象;教学的方式大同小异,都是概念诠释性教学辅以大量的练习以适应考试之需要。这样,使得各个学科的特质和学科知识中所包含的人的实践活动、认识特征、思维特质、精神因素等都体现不出来,学科和学科教学的区别和功能也不能彰显。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非常有意思且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化学被认为“抽象,难学,不易得分”。这一状况决定着我们必须从更高的站位出发,用更大的视野审视和改变中学化学教育的现状,从“认识世界”的视角思考和革新中学化学教育,有效落实“素养为本”教育,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此,本着与时俱进,更好地为中学化学教育教学服务、为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发展服务,有效引领和推进中学化学教育发展,《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将在继续加强以往研究报道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报道方向,深化报道内容,并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逐步实现《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内容的再造。
具体安排
1.继续按照2020年第1期封二、封三刊登的《“素养为本”教育需要持续深入的研究——<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对选题方向的建议》和《2020年<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报道的主要栏目》进行研究报道。重点加强“课改在线”“教学论坛”“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教材研究”“基础提高”“实验教学”“实验园地”“复习备考”“题卷分析”等栏目的报道,并不断提升内容的学术性、前沿性、引领性和实用性;同时,继续以课改考改为契机,加强对中学化学教育教学本真及规律的探索和报道,不断提高报道的力度和深度,进一步凸显具有前导性的实用性和具有实用性的前导性。
2.结合中学课改考改对教师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拟加强“课外活动”“教师发展”“教育技术”“化学史话”“化学社会”等栏目的内容开发及报道力度。此方面的研究应以拓宽教师视野、提高对化学学科及其教育教学的认识、发展教育教学技能为核心。
课外活动:重点在于突出应用化学知识对实际的化学问题进行探索,实现探究学习,体验探究过程,培养探究能力,形成探究体会,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及化学活动的认识和体验。可与课堂教学配合,形成课堂内外互动。
教师发展:重点报道通过提高对化学学科的理解和化学教育的理解(如提高对化学学科文化性的理解,并站在培养人的文化素养、提升和改变人的思维方式等方面认识和开展化学教育等)等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
教育技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家长时间既抗疫又“停课不停学”,为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开展在线教育、有效促进在线教育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而且此方面的研究可能会成为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重要方向。加强此栏目,就是为了及时报道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并促进在线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深入发展。要求研究成果和化学教学相结合,要具有化学教育特色,而不是纯技术的介绍。
化学史话:要求“史”“教”结合,“史”为“教”服务,在“教”中认识“史”,理解“史”对人、对“教”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化学社会:介绍化学在促进人类生产生活实践和科技发展、思想文化建设、社会文明进程、幸福生活创造、其他学科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提高对化学学科的认识。
3.从深入体现和落实课改的需要出发,拟增设“生涯教育”“科普通道”“阅读品鉴”“名师名事”栏目,有效促进中学化学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擅长、兴趣,提高对社会和行业的认识,有能力规划自己的未来,并能科学选科,真正实现课改考改的初衷。
生涯教育:重点报道化学教师在对学生开展生涯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及经验;介绍与化学相关的行业及化学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介绍相关的学科特征及发展;等等。
科普通道: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启示,进行化学知识的普及似乎也很有必要,尤其针对那些轻视化学、蔑视化学、歧视化学的现象,宣传推介化学,消除误解,提高认识,树立化学的正面形象,也应是我们化学教师的责任。但考虑到我刊的服务对象,此栏目的文章要求新颖有启迪,短小精悍,语言简练。
阅读品鉴:介绍、推荐中外有关的好书好文,品学鉴赏、阅读体验分享等内容,为教师扩大阅读面、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服务。
名师名事:主要介绍活跃在教学一线,思想认识领先、教学成绩优秀、事迹突出、影响力强的化学教师;介绍学校化学教研室和化学名师工作室,要求业绩突出,示范引领作用强。在课改考改实践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将是报道的重点。
特别说明
这次对期刊内容进行再造,目的是:适应课改考改需要,帮助广大化学教师更上位、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理解化学学科和化学教育,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胜任力,有效促进中学化学教育发展。因此,在这里尽管我们重点介绍的是第2条和第3条中拟加强和拟增设的栏目,但丝毫没有动摇第1条所列栏目的主体地位,而且我们还会继续加强和深化对这些栏目的研究报道。此方面的说明和要求已在本刊2020年第1期封二、封三刊登。我们在加强第1条所列栏目内容报道的同时,也将重视和关注第2条和第3条中所列栏目,并加强报道。大家可以根据要求,结合自己的情况,确定选题,开展研究,撰写论文,我们将竭尽全力为大家展示优秀研究成果。
另外,就像这次开展“‘智’胜冠毒,化学行”专题征稿一样,我们还将有可能根据实际情况,就某个栏目或某方面的专题随时进行征稿,敬请关注。
以上期刊内容规划,将从现在开始陆续进行,并将长期有效。
稿件要求
1.主题明确,中心突出,内容科学,观点明确,资料可靠,结构清晰,表达准确,语言通畅,叙述严谨,格式规范,以word文件生成,并投递电子稿。
2.稿件必须为个人原创,严禁抄袭,勿一稿多投。
3.投稿时,请在稿件标题下注明作者姓名、单位、电话、通讯地址等信息。
4.来稿一律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本刊编辑部有对来稿的删改权,若不同意,请在来稿时说明。
5.关于稿件格式、图表规格、文献引用、课题信息等的具体要求,请参考本刊官方网站在线投稿中的投稿须知或本刊已刊发文章。
投稿邮箱
上半月刊
教学板块(包括教学论坛、教学评价、课改在线、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栏目)投:chellyj@sina.com
资源板块(包括教材研究、基础提高、化学社会、化学史话、瞭望之窗、释难解疑栏目)投:chekgsj@sina.com
实验板块(包括实验教学、实验园地栏目)投:chezysy@sina.com
复习板块(包括复习备考、题卷分析栏目)投:chefxst@sina.com
综合板块(包括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名师名事、生涯教育、教育技术、科普通道、阅读品鉴、动态资讯、讨论争鸣等栏目)投:chedtzx@sina.com
下半月刊
下半月版稿件无需划分模块,统一投:huaxia-0909@163.com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编辑部
2020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