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认证信息

广告

您的位置:万维书刊网 >> 投稿经 >> 论文投稿

旅游景区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 ---------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

2022/8/21 11:35:01  阅读:1318 发布者:renpeng369

             

一、前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境内,景区总面积312平方公里,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太极拳的发祥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十大避暑胜地。1961年,金殿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22日,紫霄宫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11月8日,武当山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8年1月,“治世玄岳”石牌坊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2月15日,南岩宫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17日,“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武当山66处建筑群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世界文化遗产的性质与特点

依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武当山古建筑群符合(ⅰ)(ⅱ)(ⅵ),共三条标准。

符合标准(i):武当山古建筑群代表了中国近千年较高的艺术和建筑成就。武当山古建筑群是由皇家统一规划建造,分布在以主峰天柱峰为中心的群山之中,其建筑体系从地形勘测,规划设计到兴工营建等,都有比较周密筹划。具体建筑设计规制严谨,或宏伟壮观,或小巧精致,或深藏山坳,或濒临险崖,都十分注重与环境的相互补益,具有浓郁的建筑韵律,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这种以宫观为核心,用神道连接庵堂、岩庙的建筑布局对明代宗教建筑有普遍影响,是皇室利用道教实现思想统治的重要场所。其建筑规模之大、等级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神像、供器品类之多,在中国现存的道教建筑中较为独特,是目前保存较完整、规模较大的道教建筑群。

符合标准(ⅱ):武当的古建筑对宗教、民间艺术和建筑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建筑类型多样,用材广泛,各项建筑的设计、构造、装饰、陈设,不论木结构宫观,铜铸鎏金殿堂,石作岩庙以及铜铸、木雕、石雕、泥塑等各类神像都达到了很高的技术和艺术成就。武当山金殿内神像、供器等全部为铜铸鎏金,铸件体量硕大,采用失蜡法(蜡模)翻铸,代表了中国明代初年(十五世纪)科学技术和铸造工业的重大成就。

符合标准(ⅵ):武当山的宗教体系是以道教为中心的,而道教是东方主要宗教之一,对区域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深远作用。武当山建筑根据真武大帝修仙神话安排布局,并且按照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意图营建,体现皇权和道教所需要的“庄严”、“威武”、“玄妙”、“神奇”的氛围。在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也体现了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

世界遗产委员会给了武当山这样的评价: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武当山古建筑群筑可以追溯到公元 7 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形成在明代初年,包括了 9 宫、9 观、36 庵堂、72 岩庙的古建筑群体系。武当山古建筑群在建筑艺术和建筑美学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有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内涵,是研究明初政治和中国宗教历史的重要实物见证。

三、风景名胜区的性质与特点

武当山风景名胜区是以道教文化为核心,以高度人文化的自然、宏大严谨的古建筑群、蜚声中外的武当武术、活化的口头非物质文化为表征的世界级文化遗产地;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完美实践典范;是具有独特的民族性、文化性、自然性、宗教性和活化性等特点,集山水人文于一体的大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人类景观文化多样性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组成。武当山风景名胜区的风景特质和内涵可概括为“仙山琼阁、武当福地”,体现了建筑与自然高度和谐所达到的意境,以及对武当“太和文化”的诠释和发展,突现了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之间以及历史、现在和未来的三重和谐关系。

四、开发与保护的理念

武当山景区的开发以文化遗产的保护为前提,在旅游景区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贯穿于全过程。因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也是造福人类的千秋功业。所以,对待世界遗产上,我们的理念是“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世界遗产”;对待古建筑本体保护上,我们的理念是“抢救第一,最小干预”;对待文物安全上,我们的理念是“1>99”;对待文物保护的人、财、物投入上,我们的理念是“坚持优先保障”;对待维护遗产的尊严上,我们的理念是“景区做减法,城区做加法”,着力打造遗产周边环境。

五、开发与保护的制度保障

为体现遗产地严格保护的针对性,2017年7月,根据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决定,十堰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实施的《十堰市武当山古建筑群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公布;当地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和遗产地保护机构等始终遵守《条例》有关规定,严格履行法定职责,加强与财政、发改、住建、自然资源、环保、旅游、气象、公安、消防等部门协调;组织编制了《武当山古建筑群保护与管理规划(2019-2035)》和《武当山古建筑文物保护项目五年计划》;持续加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经费投入;规范世界遗产周边保护修缮、建设等事项管理,使武当山古建筑群各遗产组成部分得到了严格保护,相关部门依法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依法保护的水平不断提高。

六、整体开发与布局

    武当山风景名胜区严格执行“整治核心,重组山下,挖掘东西”的行动方针,发展“一横一纵带两翼、一城一环连数村”的总体结构,实施“建设新区,改造老区,完善景区,发展湖区”的工作措施,打造武当山风景名胜区的“名山胜水”大格局,具体为:

1、“一横一纵两主轴”:以串联玄岳门、元和观、遇真宫、玉虚宫等史迹遗产的玄岳大道为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精华的东西向横轴,以连接回龙观、回心庵、磨针井、太子坡、紫霄宫、南岩宫、金顶的现有景区主游路为南北向中心主轴,深度发掘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和游憩价值。

2、“两翼”:以南北向中心主轴带动两翼八仙观、五龙宫的修复和重建,以两翼辅佐主轴,形成完整遗产史迹格局;根据资源特性,发展两翼的游憩多样性,实现游憩体验从史迹旅游向现代生态休闲旅游的转换,以两翼过渡并连接山下沿湖生态水域旅游地带,全方位利用风景资源,构筑完整网络格局。

3、“一环”:建玄岳湖环湖旅游景观道路,连接各分散村落,形成一个环湖现代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带,并经玄岳大道由后河与八仙观、经蒿口和武当山森林公园及五龙宫相连接,通过五龙宫景区公路与南岩相衔接,实现由多种游憩机会序列有序组织而成的风景区游览大环路。

4、“一城”:建设一个集风景区接待中心、旅游观光服务中心、娱乐会议中心、文化中心、旅游产业、现代居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城区。

5、“数村”:实现以村落为依托的环湖生态旅游带格局。

6、最终形成山上“两轴两翼,比翼齐飞”的历史遗产精华区,山下沿湖“一带数村,村村相通”的现代生态村落区,实现山上山下“山水辉映”的有机联动、相互呼应。

七、开发与保护利用案例

    旅游景区的开发,都建立在保护武当山古建筑群世界遗产及其自然和人文整体环境的基础之上,它们是武当山保护和发展的核心,决不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景区的开发主要是指完善旅游服务设施、阐释遗产点的突出普遍价值和保护“场所精神”等,具体如下:

1、强化历史人文线路的保护、发掘和重构。

以历史上武当山朝圣线路为主线,串接建筑单体明珠和沿途文化遗存,使古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处在一个完整的文化线路之中。以玄岳门为龙头,串联所有被荒废的或被现代高速发展的城乡体系分割成支离破碎的单个景点,恢复原有的建筑文化遗产的展示序列,还原历史格局,强化遗产环境的完整性。

2、山上山下并举,山水交相辉映。

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位的提高和周边的生态涵养林建设,以新型的风景旅游道路能动地盘活和重组太极湖区风景资源的利用,并与多种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互促进,构筑大武当“名山胜水”的风景旅游格局。“问道武当山,养生太极湖”的品牌建设。

3、挖掘东西部遗产旅游潜力

突出五龙宫遗产资源、鲁家寨森林资源、西河道家养生资源以及民间文化资源对风景区整体格局的战略意义。五龙宫是武当山古建筑群早期的重要历史见证,是武当山历史中不可分割的物质性有机的组成部分;西河的道家养生资源的挖潜可以从非物质文化的角度更深一步解说、体验道家文化内涵,体味道家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浸透,强化武当道家文化主体。

4、提供多样化游憩体验机会

结合资源状况,提供一系列穿越历史大跨度的体验机会,从历史文化的认知、宗教文化的参悟、自然山水的欣赏、乡村风情的体验至一般自然地域的休闲,打造融武当道茶、有机茶园、山水人文和特色民宿等元素为一体的文化底蕴浓厚旅游特色鲜明的旅游示范村。如:太子坡村、八仙观村。

八、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是旅游景区开发的首要任务,也是旅游景区开发与利用的前提。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资源,是人类在长期社会活动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实物载体,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社会发展水平的代表性实物,它积淀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的不可再生性直接决定了我们有义务和责任保护好它。只有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前提,才能谈得上旅游景区的多形式合理开发与利用。所以,保护文化遗产是前提,要以“保护为主”。保护好文化遗产,使其免遭自然损坏和人为破坏,目的是要对旅游景区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旅游景区开发是实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最佳途径之一。由于文化遗产保护基础上的旅游开发,必将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资源的内在价值,展现文化遗产所代表的文化内涵,通过旅游活动使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只有通过旅游规划的手法和理念,才能更好的再现文物资源的深刻内涵,才能使这种保护和传承成为大众的自觉行为,才能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真正实现“保护性开发”。

为此,文化与旅游融合是“诗和远方走到了一起”,而“旅游景区的开发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则全面准确地揭示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景区开发的关系,要求我们既要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又要抓住机遇,发展旅游经济,对文化遗产合理利用。


本文评论

暂无相应记录!

首页<<1>>尾页共0页共0条记录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